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紙上情懷(洪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紙上情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紙上情懷》中國當代作家洪泓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紙上情懷

情懷,一個似乎熟悉但又很生疏的感覺,這如同霧裡看花,明知在下卻又看似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有時瞭然於胸,有時清弭一淨,讓人捉摸不透,也許這便是她的魅力所在。紙上情懷,讓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寫作。在文字之上橫豎可見「情懷」二字。從前讀古詩,片面覺得情懷是豁達的,如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工作之後,方才知情懷擔當。愈是艱難,愈是恆定,愈是困苦,愈是堅韌!此時的情懷便有着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戀般的熱情……

老鄉董橋先生說過:人心是肉做的,我相信文字也是。於是,他的一本集子的名稱就叫《文字是肉做的》。人性的光輝發諸文字,文字也沾染些許溫暖。人怕老,文怕嫩。老董曾不無自豪地說:「我扎紮實實用功了幾十年,我計計較較衡量了每一個字,我沒有辜負簽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他的作品具有文白雜糅、中英相間、亦雅亦俗的雜語風格。老董是我學習的榜樣!但我最終沒有寫成「董橋體」。因為我相信文字是我的腳印,可謂「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人如草木,一生一世,什麼都沒能留下,只留下清晰的腳印。歲月有多深,腳印也就有多深。跬步以至千里,勤奮緣於情懷。

西街,對於今天的泉州人而言,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它更像似一個文化高地,一個精神記憶的胎記。書稿既成,漫述情懷。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西街再獲關注。也是在這一年,我的一篇關於西街的散文《尋常巷陌》在《泉州文學》、《閩南》等雜誌上刊登並獲好評。這篇散文曾被福建省作家協會評為2013年「逢時杯」海內外散文大賽一等獎。爾後,又有一篇文章《鄉愁是井盤上的一根繩索》被評為2016-2017年度莊逢時海內外散文榜佳作榜。說句心裡話,這二篇散文緣於閩南語民俗散文《西街》一書。寫《西街》初心是以真實不虛的自身、親人以及厝邊頭尾所經歷的艱難前行的底層故事,也不憚於亮出自己囝阿的臭賤(調皮)以及卑微的身世,這種帶有自敘傳記色彩的寫作對於我來說,還是第一次嘗試。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西街》最憶是童年。寫作過程也是一種回憶。從2014年起,我着手寫這部大型民俗文化散文《西街》,36萬餘字的閩南語文章,就是要把那些發生在尋常巷陌的故事以及歷史傳說在紙上重新煥發出生命,而且每一字都離不開我朝夕相處的老街,以及那些瑣細的往事。當我將這種紙上情懷經由歲月醇香的佳釀捧在讀者們喝時,無奈酒闌時,首先醉倒的是我自己,那些忘不可追及的過往,卻在夢中一遍遍誦讀。對於家鄉我亦多情,且無關年齡的熱淚盈眶,又不計時間的堅持不懈,我對待老街異於常人,這大抵就是一種情懷。且行且思,且思且寫。我的紙上情懷,就是專注甚至偏執於寫作之上的一種心裡狀態,這東西,相信是喜歡碼字者都有。紙上情懷無所謂好與不好,只有喜歡,就是這麼任性。甚至於,再簡單枯燥平淡無奇的文字也要注入了生命。情懷是深入淺薄之後獲得的個人,可同與群類遙相呼應只需隻言片語。當然從紙上同時也可看到底層精神世界中的善意、堅忍與光芒。坦白地說,當初我是設想以文學踅入歷史深處,讓大塊的文字有一種介乎講話和敘事的效果,顯示文本的個性,反映市井的狀態,以及市井接近水底泥沙的那種波動和生態。《西街》一書在一些報刊上節選連載,引起巨大反響,這確實我沒有想到也想不到的。它並衍生出許許多多故事,許許多多圍觀,許許多多評論。竊以為,鄉愁原是一個文化哲學範疇,表徵着一種歷史情懷,更寄寓一種文化情懷。方言保護是語言研究的重要載體,是一種交流工具、一份故鄉回憶、更是一種情結、一種文化。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如果說《西街》一書中有我最珍視的紙上情懷,那就是常人所忽視的誠實、感恩、堅韌。人世里有天道,普通人家也有高遠的心靈。寬恕的果子就長在現實的土壤里,它需要慢慢成長。這就是紙上情懷所能帶給我的力量,以及支撐背後無數的故事,溫暖。紙上情懷不可或缺,隱藏於心,付諸於行。我的經歷隨着我的紙上情懷而不敢老去,情懷依舊,溫暖同行。歷史緣於記錄,能夠成為西街的一名記錄者,夫復何求哉! [1]

作者簡介

洪泓,字聞之。男,公務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