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紡車聲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紡車聲聲》是賈平凹散文的代表作。

作品內容

如今,我一聽見「嗡兒,嗡兒」的聲音,腦子裡便顯出一彎殘月來黃黃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樹梢上;院子裡是朦朦朧朧的,露水正順着草根往上爬;一個灰發的老人在那裡搖紡車,身下墊一塊蒲團,一條腿屈着,一條腿壓在紡車底杆上,那車輪兒轉得像一片霧,又像一團夢,分明又是一盤磁音帶了,唱着低低的、無窮無盡的鄉曲……

這老人,就是我的母親,一個沒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腳女人。

那年月,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我剛剛上了中學,當校長的父親就被定為「走資派」,拉到遠遠的大深山裡「改造」去了。那是一座原始森林林場,方圓百里是高山,山上是莽林,穿着「黑幫」字樣衣服的「改造者」,在刺刀的監督下,伐木,運木,運木,伐木;即便是偶爾逃跑出來了,也走不出這林海就會餓死的。這是後話,都是父親後來告訴我的他在那裡「改造」了七年。七年裡,家裡只有母親,我和一個弟弟、兩個妹妹。沒有了父親的工資,我們兄妹又都上學,家裡就苦了母親。她是個小腳,身子骨又不硬朗,平日裡只是洗、縫、紡、漿,干一些針線活計。現在就只有沒黑沒明地替人紡線賺錢了。家裡吃的,穿的,燒的用的,我們兄妹的書錢,一應大小開支,先是還將就着應付,麥子遭旱後,糧食沒打下,日子就越發一日不濟一日了。我瞧着母親一天一天頭髮灰白起來,心裡很疼,每天放學回來,就幫她幹些活:她讓我雙手擴起線股,她拉着線頭纏團兒。一看見她那凸起的顴骨,就覺得那線是從她身上抽出來的,才抽得她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動的線團兒,那似乎是一顆碎了的母親的心在顫抖啊!我說:

「媽,你歇會兒吧。」

她總給我笑笑,罵我一聲:

「傻話!」

夜裡,我們兄妹一覺睡醒來,總聽見那「嗡兒,嗡兒」的聲音,先覺得倒中聽,低低的,像窗外的風裡竹葉,又像院內的花間蜂群,後來,就聽着難受了,像無數的毛毛蟲在心上蠕動。我就爬起來,說:

「媽,雞叫二遍了,你還不睡?」

她還是給我笑笑,說:

「棉花才下來,正是紡線的時候,前日買了五十斤苞谷,吃的能接上秋了,可秋天過去,你們又是一個新的學期呀……」

我想起上一學期,我們兄妹一共是二十元學費,母親東借西湊,到底還缺五元。學校里硬是不讓我報名,母親急得發瘋似的,嘴裡起了火泡,熱飯吃不下去,後來變賣了家裡一隻銅洗臉盆,我才上了學,已經是遲了一星期的了。現在,她早早就做起了準備……我就說:

「媽,我不念了,回來掙工分吧!」

她好像吃了一驚,紡車弦一緊,正抽出的棉線「嘣」的一聲斷了,說:

「胡說!起了這個念頭,書還能念好?快別胡說!」

我卻坐起來,再說:

「念下去有什麼用呢?畢了業還不是回來當農民?早早回來掙工分,我還能養活你們哩!」

母親呆呆地瓷在那裡了,好久才說:

「你說這話,刀子扎媽的心。你不念書了,叫我怎麼向你爸交代呀?」

一提起爸爸,她就傷心了,大顆大顆的眼淚滾下來。我看得害怕了,就再不敢說下去,趕忙向她求饒:

「媽,我再不敢說這話了,我念,我一定好好念。」

媽卻撲過來,緊緊地摟住了我,摟得那麼緊,好像我是一塊冰,她要用身子暖化成水兒似的。油燈芯跳了幾下,發出了土紅色,我要爬過去添油,她說:

「孩子,別添了。媽聽你的,媽要睡呀。」

這一夜,她一直摟着我。

秋里雨水很旺,莊稼難得的好長勢,可誰也沒有料到,穀子飽仁的節候,突然一場冰雹,把莊稼全都砸趴到泥里去了。收成沒了指望,母親做飯更難了。一天三頓,半鍋水下一小瓢兒米麵,再煮一把豆子吃飯時,她總是拿勺撈着豆子倒在我們碗裡,自己卻撇上邊的湯喝;我們都夾着豆子要讓她吃,她顯得很快活,卻總是說:

「我是嫌那有豆腥氣,吃了反胃的。」

母親那時是真有胃病的;可我們卻傻,還以為她說的是實情哩。

日子是苦焦的,母親出門,手就總是不閒,常常回來口袋裡裝些野菜,胳肘下夾一把兩把柴火。我們也就學着她的樣,一放學回來,沿路見柴火就撿,見野菜就挑,從那時起,我才知道能吃的菜很多:麥瓜龍呀,芨芨草呀,灰條,水蒿的。這一天傍晚,我和弟弟挑了一籃子灰條高高興興地回來,心想母親一定要表揚我們了,會給我們做一頓菜團團吃了,可一進門,母親卻趴在炕上嗚嗚地哭。我們全都嚇慌了,跪在她的身邊,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她突然一下子把我們全摟在懷裡,問:

「孩子,想爸爸嗎?」

「想。」我們說,心裡咚咚直跳。

「爸爸好嗎?」

「好。」我們都哭開了。

「你們不能離開爸爸,我們都不能離開爸爸啊!」她突然大聲地說並拿出一封信來。我一看,是爸爸寄來的,我多麼熟悉爸爸的字呀,多少天來,一直盼着爸爸能寄來信,可是這時,我卻害怕了,怕打開那封信。母親說:

「你五叔已經給我念過了,你再念一遍吧。」

我念起來:

「龍兒媽:」

「我是多麼想你們啊!我寫給你們幾封信,全讓扣壓了,虧得一位好心的看守答應把這封信給你們寄去……接到信後,不要為我難過,我一切都好。」

「算起來,夫妻三十年了,誰也沒料到這晚年還有那麼大的風波!我能頂住,我相信黨,也相信我個人。活着,我還是共產黨人,就是死了,歷史也會證明我是共產黨的鬼。可是現在,我卻坑害了你們。我知道你和孩子正受苦,這是使我常常感到悲痛的事,但你們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好!所以,我求你們忘掉我,龍兒媽,還是咱們離了婚好……」

我哇的一聲哭了,弟弟妹妹也哭了起來,母親卻一個一個地拉起我們說:

「孩子,不要哭,咱信得過你爸爸,他就是坐個十年八年牢,咱等着他!龍兒,你給你爸爸回封信吧,你就說:咱們能活下去,黃連再苦,咱們能咽下!」

母親牙齒咬着,大睜着兩眼,我們都嚇得不敢哭了,看着她的臉,像讀着一本宣言。母親的那眼睛,那眉峰,那嘴角,從那以後,就永生永世地刻在我的心上了。

這天夜裡,天很黑,半夜裡烏雲吞了月亮,半空中響着雷,電也在閃,像魔爪一樣在撕抓着,是在試天牢不牢嗎?母親安頓我們睡下了,她又坐在燈下紡起線來。那紡車搖得生歡,手裡的棉花無窮無盡地抽線……雞叫二遍的時候,又一陣炸雷,她爬過來,就悄悄地坐在我們身邊,借着電光,端詳起我們每一張臉,替我們揩去臉上的淚痕,當她給我揩淚的時候,我終忍不住,眼淚從閉着的眼皮下簌簌流下來,她說:

「你還沒睡着?」

我爬起來,和母親一塊坐在那裡。母親突然流下淚來,說:

「咳,孩子,你還不該這麼懂事的呀!」

我說:

「媽,你兒子已經長大了哩!」

母親趕忙擦了擦眼淚說:

「孩子,我有一件事想給你說,我作難了半夜,實在不忍心,可也只有這樣了。今年年景不好,吃的、燒的艱難,我到底是婦道人家,拿不來多少;你爸不在,弟弟妹妹都小,現在只能靠得上你了,你把書拿回來抽空自學吧,好賴一天掙些工分,幫我一把力吧。」

我說:

「我早該回來了,你別擔心,我掙工分了,咱日子會好過哩。」

從此,我就退學務農了。生產隊給我每天記四分工,算起來,每天不過掙了二角錢。但我總不白叫母親養活了!母親照樣給人紡線,又養了豬,油、鹽、醬、醋,總算還沒斷過頓的。

但是,這年冬天,母親的紡車卻壞了。先是一個輪齒裂了,母親用鐵絲纏了幾道箍,後來就是杆子也炸了縫,一搖起來,就呱啦呱啦響紡線沒有先前那麼順手了:往日一天紡五兩,現在只能紡三兩。母親很是發愁,我也愁,想買一輛新的,可去木匠鋪打問過了,一輛新紡車得十五元。這十五元在哪兒呢?

這一天,我偷偷跑上樓,將爸爸藏在樓角的幾大包書提了下來,準備拿到廢紙收購店去賣了。正提着要出門,母親回來了,問我去幹啥我說賣書去,她臉變了,我趕忙說:

「賣了,能湊着給你買一輛新紡車啊……」

母親一個巴掌就打在我的臉上,罵道:

「給我買紡車?我那麼想買紡車的?!唵!」

「不買新的,紡不出線,咱們怎麼活下去呀?」我再說。

「活?活?那麼賤着活?為啥全都不死了?!」她更加氣得渾身發抖,嘴唇烏青,一隻手死死抓着心口,我知道她胃疼又犯了,忙近去勸她,她卻抓起一根推磨棍,向我身上打來,我一低頭,忙從門道里跑出來,她在後邊罵道:

「你爸一輩子,還有什麼家當?就這一捆書,他看得命樣重,我跟了他三十年,跑這調那,我帶什麼過?就這一包袱一包袱背了書走!如今又為這書,你爸被人繩捆索綁,我把它藏這藏那,好不容易留下來,你卻要賣?你爸回來了還用不用?你是要殺你爸嗎?」

聽了母親的話,我才知道自己錯了。我不敢回去,跑到生產隊大場上,鑽在麥秸堆中嗚嗚地哭了一場。哭着哭着,便睡着了,一覺醒來,竟是第二天早上了,拍打着頭上的麥草,就往回走。才進巷口,弟弟在那裡嚶嚶泣哭,一見我,就喜得不哭了,給我笑笑,卻又哭開了,說:「昨天晚上,全家人到處找你,崖溝里看了,水塘里看了,全沒個影子,母親差不多快要急瘋了,直着聲哭了一夜,頭在牆上都撞爛了。」

「哥哥,你快回去吧,你一定要回去!」

我撒腳就往回跑,跪在母親面前,讓她狠狠罵一頓,打一頓,但是,母親卻死死摟住我,讓我原諒她,說她做媽的不好。

中午,隔壁劉五叔到家裡來,給我們送了半口袋苞谷面,他是一位老實莊稼人,常常來家裡走動,說他歷史清白,世代貧農,到「黑幫」家裡來,不怕被開除了農民籍。他問了父親的近況,嘆息了一番,就和母親嘮叨起家常,說到今年的收成,說到柴火茶飯,末了,就說起買紡車的事,他便出了主意:讓我進山砍柴去賣吧。柴價上漲,一次砍五六十斤吧,也可以賣到二元錢哩。母親先是不同意,我在旁緊緊攛掇,她沉吟了一會,說:

「他五叔,這行嗎?孩子太嫩啊,有個三長兩短,我對得起他爸嗎?」

五叔說:

「這有什麼辦法呢?總要活呀!你放心吧,孩子交給我,我護着他,包沒甚事的。」

母親總算同意了,就幫我收拾了背籠、砍刀,天一黑,早早催我去睡了。半夜裡,她搖我醒來,炕頭上已放了碗熱騰騰的糊塗飯,說是吃早飯。我怨她做飯做得稠,她說這是去出力呀,可不比平日。我給她盛了一碗,她硬不吃;逼緊了,扒拉兩口,卻把弟弟妹妹全搖醒,分給他們吃了。末了,我和五叔出門,她給我裝了一手巾烤洋芋,一直送着出了村,千叮嚀萬叮嚀了一番,方才抹着淚回去了。

在山上砍柴,實在不是件輕鬆事,我們彎彎曲曲地在河溝鑽了半夜,天放亮的時候,才趕到砍柴的地方。我們將乾糧壓在石板底下,五叔說,這樣才不會讓老鴰叼走的,就爬上崖上去砍那些枯蒿野棘的崖很陡,我總是爬不上去,五叔拉我上去了,卻害怕地挪不開腳來。一棵野棘沒有砍倒,手上就打了血泡,衣服也劃破了,五叔就讓我別砍了,他身子貼在崖壁上,砍得很是凶,滿山滿谷都是回音。我幫他整理柴堆,整到一塊了,他捆成捆兒,就從山上推下溝去了。中午的時候我們便溜下溝,拾掇了背籠,吃了乾糧,歡天喜地地往回趕了。

回來的路顯得比去時更長,走不到幾程,小腿就嘩嘩直抖,稍不留神,就會跪倒下去了。路是順河繞的,時不時還要過河面上的列石:走一步,心就在喉嚨處跳一下;我一步一顛的,好容易過了最後一塊列石,使勁往岸下一蹲,沒想一步沒踩穩,便「撲」地倒下了。五叔忙過來拉我,好容易從柴堆下爬起來,腿卻碰破了,血水往外流。五叔就在山上撕一把蓖蓖芽草,在嘴裡嚼爛了,敷在上面。血是不流了,但疼得厲害,五叔就讓我隻身走,他將兩個背籠來迴轉背着。我看着心裡不安硬嚷着要背,他便讓我背了在後邊慢慢走,他將他的背籠背一程了,回來再接我。這樣一直到了太陽西下,我們總算鑽出了山溝,離家只有八里路了吧。我心裡很高興,時不時抬頭看看前邊:過了這個村,到了哪個莊呢?離家還能有多遠呢?這一次剛一抬頭,就看見前邊走來一個人,背着一個空背籠,頭髮被風颳披在後肩,樣子很是單薄。啊,這不是母親嗎?我大聲叫道:

「媽!媽——」

果然是母親!她是來接我的。一看見我背了這麼多的柴,喜歡得什麼樣的,再一見我腿上的傷,眼淚就流了下來,我說:

「媽,這一定有六十斤哩,可以賣二元錢哩,再去砍上五六次,就可以買個新紡車了哩!媽,你也應該高興呀!」

母親就對我努力地笑笑,分了一半柴背了,娘兒倆一路說不完的話。

這背籠柴,第三天的集市上便賣了,果然賣了二元錢。一家人捏着那票子,一張一張蘸着唾沫數了,又用紅布包了,壓在箱子底里。打這以後,打柴給了我希望和力量,差不多隔三天就進一次山。頭幾次倒要五叔照顧,後來自己也練出來了。柴打回來,是我最有興致的時候,總是不歇,借桿秤稱了,一根一根在門前壘齊了,就給母親和弟妹講山上的故事。我講多長,他們就聽多久。

就在那月底,我們全家人都到木匠鋪去,買回來了一輛新的紡車。最高興的莫過於母親了,她顯得很年輕,臉上始終在笑着,把那紡車一會兒放在中堂上,一會兒又搬到炕角上,末了,又移到院中的榆樹下去紡。她讓我給爸爸寫信,告訴他這是我的功勞,說孩子長大了,真的長大了,讓他什麼也別操心,好好珍重身子,將來回來了,兒子還可以買個眼鏡給他,晚上備課就不眼花了。最後,硬要弟弟、妹妹都來填名,還讓我握着她手在信上畫了字。這一次,她在新紡車上紡了六兩線,那「嗡兒,嗡兒」的聲音,響了一天半夜,好像那是一架歌子,搖搖任何地方,都能發出音樂來的。

母親的線越紡越多,家裡開始有了些積攢,母親就心大起來,她從鄰居借了一架織布機,織起布來賣了。終日裡,小院子裡一道一道的繩子上,掛滿了各色二漿線。太陽泛紅的時候,就喜歡經線、經筒兒一擺兒插在那裡,她牽着幾十個線頭,魔術似的來回拉着跑,那小腳踮踮的,像小姑娘一樣的快活了。晚上,機子就在門道里安好了,她坐上去,腳一踏,手一搬,哐哩哐當,滿機動彈:家裡就又增加起一種音樂了。

母親織的布,密、光,白的像一張紙,花的像畫一樣艷,街坊四鄰看見了,沒有一個不夸的。布落了機,就拿到集市去賣,每集都能買回來米呀,面呀,鹽呀,醋呀,竟還給我們兄妹買了東西:妹妹是一人一面小圓鏡;我和弟弟是一支鋼筆,說以後還要再買些書,讓我們好好自學些文化。

我照例還去砍柴。沒想有一次砍了漆樹,竟中了毒,滿臉滿身上長出紅疹子,又腫起來,眼睛都幾乎看不見了。不幾天,弟弟妹妹和母親也中毒,臉都腫得發亮。聽人說,用韭菜水洗能治好,母親就到處找韭菜,熬了水一天三次給我們洗。可她,還是照樣紡線,照樣織布,當織完一個布下來,她眼睛快腫成一個爛桃兒樣了。我拿了這布去賣沒想,那集上來了民兵小分隊,說是要剎資本主義妖風,就開始包圍了集市檢查。集市炸了,人們沒命地驚跑,我抱了布慌慌張張跑進一個巷去,那巷卻是條死巷,就叫小分隊將布收走了。我哭着回來,又不敢回家,只坐在村口哭。母親知道了,把我拉了回去,弟弟妹妹在家裡也哭作一團,眼看太陽壓山了,中午飯也沒心思去做。母親讓弟弟做,弟弟說他不餓,讓我去做,我說肚子發鼓脹,母親嘆了一口氣,自己去舀水起火,但很快又從廚房出來,端了一盆韭菜水放在我們面前,說:

「不許哭!都洗洗臉!」

我們都止了哭,洗了臉。

母親就拉了我們向鎮子上走去,一直走到鎮中一家飯館裡,讓我們坐了,買了五碗米飯,一盤大肉,一盤豆腐,一盤粉條,說:

「吃吧,孩子,這飯可香哩!」

我們都不吃,她就先吃起來,大口大口地,吃得很香;我們也就都吃起來,但覺得並不香。母親問:

「香嗎?」

弟弟搖搖頭,我趕忙遞過一個眼色,於是我們都齊聲說:

「好香。」

吃罷飯,母親說她到民兵小分隊部去一趟,讓我把弟弟妹妹領回去,再好好洗洗韭菜水。這一夜,她便沒有回來,我們都提心弔膽的。第二天一早,她回來了,滿臉的高興,說她把布要回來了,可走到半路,就又出售,接着就手揣在懷裡,說:

「你猜,我給你買了什麼?」

「燒餅!」我說。

「再猜。」她笑着說。

「帽子!」我想這一下一定猜對了。

母親還是搖搖頭,突然一亮手,原來是一本語文課本。她喜歡地說:

「孩子,日子能過得去了,就要把學習撿起來,要不爸爸回來了,看見一個校長的兒子是文盲,他會怎麼個傷心呢?」

我說:

「學那有什麼用場?!」

她生氣了:

「再不准你說這沒出息的話!文化還有瞎的地方?」

我問起布是怎麼還來的,她只笑笑,說句「我要的」,就罷了。後來我才打聽到,原來母親去要布時,人家百般訓斥,拿難聽的話罵她,她只是不走,人家就下令:要取回布,必須把分隊部門前的一條排水溝挖通。她咬了咬牙,整整在那裡挖了一夜……可她,我的好母親,至今沒有給我們說過這一段辛酸事兒。

有了筆,又有了書,一抽空,我就狠命地學習起來。每天晚上了,我要是看書,母親就紡着線陪我;她要是紡線,我就看着書陪她。這樣,分兩處點油燈,煤油用得很費,母親就把紡車搬到我的房間來紡,可那紡車「嗡兒,嗡兒」地響,她怕影響我,就又把紡車搬到院裡的月光下去紡了。每當我看書看得身疲意懶,就走出門來,站在台階上看母親紡線,那「嗡兒,嗡兒」的響聲,立刻給我渾身一震,腦子也就清醒多了,返身又去看書。

幾乎就從那時起,我便堅持自學,讀完了初中課程,又讀完了高中課程,還將樓上爸爸的那幾大包書也讀了一半。「四人幫」一粉碎,爸爸「解放」回來了,那時他的問題才着手平反,我就報考了大學,竟被錄取了。從此,我就帶着母親為我做的那套土布印花被子,來到了大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幾年間,再沒有見到我的母親。後來,父親給我來了信,信上說:

「我的問題徹底落實了,組織上給平了反,恢復了職務,又補發了二千元工資。但你母親要求我將一千元交了黨費,另一千元買了一擔糧食,給救濟過咱家的街坊四鄰每家十元,剩下的五百元,全借給生產隊買了一台粉碎機。她身體似乎比以前還好,只是眼睛漸漸不濟了但每天每晚還要織布、紡線……」

讀着父親的信,我腦子裡就又響起那「嗡兒、嗡兒」的聲音了。啊母親,你還是坐在那院中的月光底下,搖着那輛紡車嗎?那榆樹梢上的月亮該是滿圓了吧?那無窮無盡的棉線,又抽出了你多少幸福的心緒啊,那輛紡車又陪伴着你會唱出什麼新的生活之歌呢?母親!

賞析

一曲由母愛譜寫出的生活之歌

月兒吊梢,庭院朦朧,「嗡兒,嗡兒」的紡車聲似低吟淺唱,領着我們進入賈平凹的孩提時代,認識一位用愛和汗水澆灌貧瘠生活的山地小腳女人——賈平凹的母親。

故事由黑暗的文革讓「我」的家庭陷入拮据寫起,一個小腳、身子骨又不硬朗的母親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從此,「嗡兒,嗡兒」的紡車聲成了生活的希望。紡線是個疲憊活兒,但生活更是焦苦的,那些仿佛從母親身上抽出的線也無法支撐越發不濟的生活。但無論如何,母親依舊在紡車上傾注着所有的汗水,只為讓孩子有吃食、有學上。

紡車的「嗡兒,嗡兒」聲卻開始讓「我」焦躁不安,心中燃起輟學回來掙工分的念頭,這對母親來說無疑是殘忍的,身為校長的丈夫脫離了教育事業,雖與文化絕了緣,但她卻深知念書的重要性,讓子女讀上書不僅僅是對丈夫的尊重與承諾,更是她生活的希望。冰雹打不垮她,丈夫的家書也讓她越發堅定支撐住這個家的決心。但到底婦人家,紡車搖地再生歡,再無窮無盡地抽線,只得萬分痛心地讓「我」退學。這個決定在文章中雖只是一筆帶過,「作難了半夜,實不忍心,卻也只能這樣」,道盡了一位母親內心所有的不忍與虧欠。

母親的汗水澆灌在這個家裡,雖沒讓這個家裡開出花,卻也生了芽兒,生活總算開始過得去了。但紡車的罷工打破了生活的平衡,「嗡兒,嗡兒」聲不再,生活似是又陷入僵局。「我」琢磨着把父親留下的書拿去賣錢給母親換一個新的紡車,卻惹得母親大怒。

文章至此,兒子為這個家的心意被無情斥責,總會讓人有些許的心酸。而母親一番「怎麼活着」的言論卻讓我們警醒,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唯諾和屈服不是唯一的選擇,「賤着活不如死去」,能說出這樣不屈話語的母親,給予兒子的愛也絕不是平凡的。教訓「我」「賣書」,是讓「我」明白即使身處困境,即使被迫輟學,也決不能褻瀆知識,知識文化才是立身之本,此是嚴母。「我」因犯錯不敢回家,躲在草堆一夜,母親急瘋,「頭在牆上都撞爛了」;因擔心我第一次上山伐木,早起煮稠粥,走多遠的路來接「我」,見「我」受傷就急流眼淚,此是慈母。年幼的我在嚴母慈母的教導下,明白生活的不易,學會盡力去承擔、去珍惜。

這是一位不平凡的母親,她帶給孩子們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抽線織布是物質生活的支撐,而鼓勵我們學習知識文化才是她生活的希望。這個小腳婦人,為了拿回被收走的布,默默挖了一夜排水溝,只為換錢給「我們」買書看;這個小腳婦人,在父親平反後沒有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是報答鄉里鄉親一點一滴的恩情;這個小腳婦人,用紡車聲聲,告訴我們在逆境中不屈服、不放棄的真諦。或許,這也「我」的自學之路如此順暢原因吧。

全文以紡車為線索,將母親與紡車聯繫在一起,從母親靠紡車艱難養家,到紡車罷工,我擔負起買新紡車的重任,再到新紡車給家庭帶來的變化,「我」逐漸走上自學道路,由此展現了母親為「我們」,為這個家付出的汗水與愛。

紡車聲聲里承載着我和母親不一樣的情感。在母親看來,那「嗡兒,嗡兒」聲里,有讓孩子們過活兒的糧食,有等待丈夫歸來的希冀,還有讓子女讀上書、成人成才的夢想;而在「我」看來,那「嗡兒,嗡兒」聲里,有母親獨自支撐家庭的艱辛,有母親對「我」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心,更有激勵我面對困境、自學成才、擔負家庭責任的勇氣。但無論這「嗡兒,嗡兒」聲里是什麼,對於「我」和母親甚至整個家來說,這聲兒里是有愛的,這聲兒能抽絲剝繭,能為我們譜寫一曲幸福的生活之歌。[1]

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年-),男,中國大陸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副主席。

現在為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人,197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

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