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紹興古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紹興古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是橋文化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着祖國的四面八方。古代漢族橋樑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簡介

建築分類:木樑橋、木拱橋等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中文名稱:紹興古橋

地理位置:紹興

基本內容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  

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製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樑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樑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樑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橋樑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樑中,古橋占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樑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樑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樑---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准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樑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樑的新篇章。 

紹興釀酒,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早在吳越之戰時,越王句踐出師伐吳前,以酒賞士,留下 「一壺解遣三軍醉」的千古美談。在南北朝時期,黃酒已被列為貢品「汲取門前鑑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  

紹興黃酒所以成為酒中上品,與浩淼甘洌的鑑湖水有關,水質清澄又含微量礦物質和微生物,十分有利於釀酒。  

漫步紹興街巷、常可聞酒香四溢,而一些臨街臨河曲尺櫃檯的小酒店,更是賓客滿座,一杯在 手,淺酌豪飲,已成了許多外地遊客旅遊紹興的一大快事。  

紹興向以「魚米之鄉」著稱,更以「人傑地靈」、「名人薈萃」而聞名。大禹治水計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書法聖人王羲之,愛國詩翁陸游,巾幗英雄秋瑾,學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魯迅,一代偉人周恩來……英才輩出,引人景仰。   ==紹興戲曲==  紹興戲曲傳統綿長,劇種、曲種多樣,聲腔、唱腔豐富,劇作、劇論高超,作家、藝人輩出,是紹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唐時,越州即有參軍戲。唐元和年間(806—820),女藝人劉采春及其夫周季崇善弄「陸參軍」。元微之贈劉采春詩有「選詞能唱望夫歌」句。[望夫歌]一名[羅嗊曲]。劉采春所唱120首,皆當時文士所作,其詞為五、六、七言。今尚[羅嗊曲]6首。  

南宋,主要演出諸宮調及雜劇,曲藝則數鼓詞。洪邁《夷堅志》載有越地演唱諸宮調的內容。雜劇流行于越州民間,或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東嶽為名,設盜跖以戲先聖」等語。鼓詞為宋時越中主要曲藝形式。陸游有詩《小舟游近村· 舍舟步歸》,敘「拊鼓盲翁」說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狀。其時,紹興城鄉演出活動頻繁,陸游晚年回紹興里居所寫詩中,多有詠及。當時,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還組班演出。這種演出,為不誤耕作,多在夜間,極受農民歡迎。陸游詩云:「老伶頭已白,相識不論年。時出隨童稚,猶能習管弦。」「野寺無晨粥,村伶有夜場。」「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  

戲文入元,與北曲元雜劇對稱而名為南戲。由余姚籍為主的「戲文子弟」以餘姚方言及聲腔演唱的南戲稱餘姚腔。餘姚腔流行於江蘇的常州、潤洲(鎮江)、揚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貴池)、太平(當塗)等地。明萬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紹興梨園」、「餘姚梨園」、「紹興戲子」以餘姚腔多次演出於上海豫園等地。  

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崑腔由吳中一帶迅速傳播到江浙各地。萬曆年間(1573—1620),崑腔大見流行,越中士大夫紛紛組成家班、女戲,聲勢頗勱。以後家班幾經更迭,有的演員在脫離班後,加入民間班社。其時,演出重視伴奏及服飾、化妝,且部分使用燈彩布景。明末,興調腔,其時,目連戲自成一系。  

清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亂彈起,與調腔並行,其後,鸚哥班出;咸豐、同治時(1851—1874),嵊縣「落地唱書」勃起,清末衍化為小歌班,民國初發展為紹興文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源於亂彈的紹劇及出自紹興文戲的越劇均得到長足發展。[1]

參考文獻

  1. 紹興古橋道客巴巴網,201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