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絨毛千斤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絨毛千斤拔

中文名稱:絨毛千斤拔

拉丁學名:Flemingia grahamiana Wight et Arn.

別稱:密花千斤拔

界屬:植物界、千斤拔屬

門綱: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亞目:原始花被亞綱、薔薇亞目

目科:薔薇目、豆科

亞科:蝶形花亞科

分布區域:產雲南。印度、緬甸、老撾、越南亦有分布。

絨毛千斤拔Flemingia grahamiana Wight et Arn.又名密花千斤拔

信息

種中文名:絨毛千斤拔

種拉丁名:Flemingia grahamiana Wight et Arn.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屬中文名:千斤拔屬

屬拉丁名:Flemingia

國內分布:產雲南

國外分布:印度、緬甸、老撾、越南也有分布

海 拔:1100

中國植物志:41:327[1]

簡介

千斤拔,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的根。根長圓柱形,上粗下漸細,極少分枝,長30-70cm,上部直徑1-2cm。表面棕黃色、灰黃色至棕褐色,有稍突起的根長皮亂及細皺紋,近頂部常成圓肩膀狀,下半部間見鬚根痕;栓皮薄,鮮時易刮離,刮去栓皮可見棕紅色或棕褐色皮部。質堅韌,不易折斷。橫切麵皮部棕紅色,木部寬廣,淡黃白色,有細微的放射狀紋理。氣徽,味微甘、澀。以根條粗長、除淨蘆莖及鬚根、斷面發白色者為佳。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常多分枝。小枝具縱紋,幼枝、葉、芽密被棕褐色絨毛。

葉具指狀3小葉托葉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約l厘米,脫落;葉柄長1.5-6厘米,具縱溝;小葉紙質,大小變化較大,頂生小葉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稀倒卵形,長2-6(-13.5)厘米,寬1.6-2.5(-3)厘米,先端漸尖或有時鈍尖,常具細尖頭,基部楔形,兩面密被毛,尤以下面為甚,側生小葉稍小,斜披針形至斜橢圓形,先端鈍、圓或漸尖,基部斜圓形,側脈上面平坦或有時略凹,下面略凸起;小葉柄長1-3毫米。

總狀或復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1-3.5厘米,花序軸密被灰色絨毛,花長約1厘米,極密集;花梗長1-2毫米;旗瓣長橢圓形,長約8毫米,基部具瓣柄和耳,翼瓣狹長而彎,稍短於旗瓣,基部具細瓣柄和耳、龍骨瓣鐮狀,先端鈍,亦具瓣柄;雄蕊二體;子房橢圓形,近無柄,胚珠2顆,花柱長,線形,彎曲,柱頭小。[2]

莢果橢圓狀,先端偏斜,具小尖喙,微被短柔毛及密被黑色腺點,常具宿存花冠;種子2顆,近圓形,直徑約2毫米,黑色。花期3-4月,果期5月。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1 100米左右的河谷地區山坡疏林中。[3]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主要分布於雲南。

國外分布:印度、緬甸、老撾、越南亦有分布。[4]

藥用價值

【藥名】千斤拔

【別名】蔓性千斤拔、一條根、吊馬墩、吊馬樁、老鼠尾、釘地根、金牛尾、箭根、土黃芩、鑽地風、咳嗽草、百咳草。

【來源】千斤拔為豆科千斤拔屬植物千斤拔,以根、全草入藥。

【性味】甘辛,溫。

【功效】祛風利濕,消瘀解毒。

【主治】治風濕痹痛,慢性腎炎,跌打損傷,癰腫,喉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磨汁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氣血虛弱、癰疽已潰者及孕婦禁服。

活血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潰堅。主血瘀經閉;症瘕;風濕痹痛;乳汁不下;癰腫;瘰癧。用於經閉癓瘕,乳汁不通,癰腫瘡毒,關節痹痛,麻木拘攣。

1、《別錄》:主五邪驚啼悲傷,燒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療蟻瘺。

2、陶弘景:療瘡癩。

3、《藥性論》:治山瘴瘧。惡瘡,燒敷之。

4、《日華子本草》:治小兒驚邪,痔漏、惡瘡、疥癬。

5、《滇南本草》:治疥癩癰毒,破氣行血,胸膈膨脹逆氣,治膀胱疝氣疼痛。

6、《綱目》:除痰瘧寒熱,風痹強直疼痛,通經脈,下乳汁,消癰腫,排膿血,通竅殺蟲。

7、《本草再新》:搜風去濕,解熱敗毒。

附方

1、治癰疽無頭:穿山甲、豬牙皂角(去皮、弦)各一兩。共炙焦黃,為末。每用一錢,熱酒調下。其瘡破,以冬瓜藤為末敷,瘡干即水調敷之,諸癤瘡皆可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2、治腫毒初起:穿山甲插入谷芒熱灰中,炮焦為末二兩,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半,溫酒下。(《仁齋直指方》)

3、治乳汁不通:穿山甲炮,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單驤·湧泉散)

4、治便毒便癰:穿山甲半兩,豬苓二錢。並以醋炙研末。酒服二錢。外用穿山甲末和麻油、輕粉塗之。(《仁齋直指方》)

5、治氣痔膿血:穿山甲一兩(燒存性),肉豆扣仁三個。同為末。米飲調二錢服。甚者加蝟皮一兩,燒入。中病即已,不必盡劑。(《本草衍義》)

6、治喉癬:甲片五分(炙),白霜梅一個(炙),雄黃五分,枯礬一錢。上共研末。吹喉內。(《瘍科遺編》穿山甲散)

7、治但熱不寒瘧:穿山甲一兩,干棗十枚。上同燒灰留性,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當發日,日未出時井水調下。(《楊氏家藏方》)

8、治痢,里急後重:穿山甲,好蛤粉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好酒空心調服。(《普濟方》)[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