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計劃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统制经济)
前往: 導覽搜尋
計劃經濟(票證)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計劃經濟(英語:Planned economy),又稱統制經濟或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在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消費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進行計劃。「指令型經濟」通常和計劃經濟用法相同,但是詳加區分的話,指令型經濟是指生產工具公有的經濟體制。所以指令型經濟必定是計劃經濟,但計劃經濟卻不必然為指令型經濟。

時至今日,世界上的經濟體系大多是市場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但仍有部分國家如古巴(現已宣布進入市場化的改革)、朝鮮、委內瑞拉、老撾採用計劃經濟。

淵源與發展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與對市場經濟的批判開始。

一般來說,最早出現計劃經濟構想的是李斯特對於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的批判,當時是作為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的第一次理論闡述,之後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更是系統的闡述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大力宣揚政府控制經濟行為,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快速經濟發展,這類主張被稱為國有社會主義,或是馬克思列寧口中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靠政府干預執行計劃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與計劃經濟的精神相近。之後由於一戰德國戰敗,政府失去了對國際經濟關係有效的控制能力,歷史學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後德國經濟依舊保留很強的政府干預特色,納粹上台以後,重拾了歷史學派的做法,恢復了德國經濟。所以德國的混合經濟實際上是脫胎於計劃經濟。

蘇聯出現以後,計劃經濟的理論發展得到了提高,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寫了《新經濟》,系統完善的樹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干預經濟的模式。之後蘇聯長期維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實力,並以經互會為媒介通過計劃經濟方式影響他國經濟,使得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也最主要的計劃經濟模式。

但在1991年後,隨着蘇聯解體,經互會解散,實行計劃經濟的共產集團經濟崩潰,計劃經濟影響力便逐漸式微。

特點

在計劃經濟下,三個經濟問題都是由政府決定的。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國家大部分資源由政府擁有,並且由政府指令來分配資源,而不是由市場價格來決定。舉例來說,政府認為國家需要蘋果,在計劃經濟下,被政府選中的個人集體(一般為符合該類生產的要求)都要按政府指示進行種植蘋果的工作,但事實上實際生產的產品可能不符合實際需求。

計劃經濟裡面不僅是控制國營產業,連私人企業也要受政府指示運作。私人企業要生產什麼,由政府作主;私人企業以什麼方法生產,由政府決定;生產出來的東西又如何分配,也是政府決定。國家操控着生產的供應、價格以至銷售渠道,都是由政府決定。

計劃經濟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常見的屬性之一,因此計劃經濟又常被解釋與共產主義相通,但又與共產主義無政府、無國家的特性相矛盾,隨着蘇聯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擴大,受到蘇聯影響的地區都或多或少的實行計劃經濟政策。主要馬克思的資本論(要有意識地計劃控制生產),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2]等根據展,提倡和實踐計劃經濟是在列寧時期(斯大林時期)。 最典型的計劃經濟例子數以蘇聯。而現存的例子則是朝鮮、古巴等。

視頻

計劃經濟 相關視頻

大國新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馬雲演講: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最大的差異是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