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絹毛稠李(秦嶺植物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絹毛稠李(秦嶺植物志)

中文名稱:絹毛稠李(秦嶺植物志)

界:植物界

科中文名:薔薇科

科拉丁名:ROS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絹毛稠李(秦嶺植物志),落葉喬木,高10-30米,樹皮灰褐色,有長圓形皮孔。

信息

種中文名:絹毛稠李(秦嶺植物志)

種拉丁名:Padus wilsonii

系中文名:粗梗系

系拉丁名:Ser.Pachypodium Koehne

組中文名:脫萼組

組拉丁名:Sect.Padus

亞屬中文名:矮生櫻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Microcerasus

屬中文名:稠李屬

屬拉丁名:Padus Mill.

亞科中文名:李亞科

亞科拉丁名:PRUNOIDEAE FOCKE[1]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10—30米,樹皮灰褐色,有長圓形皮孔;多年生小枝粗壯,紫褐色或黑褐色,有明顯密而淺色皮孔,被短柔毛或近於無毛,當年生小枝紅褐色,被短柔毛;冬芽卵圓形,無毛或僅鱗片邊緣有短柔毛。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倒卵形,長6—14(一.17)厘米,寬3—8厘米,先端短漸尖或短尾尖,基部圓形、楔形或寬楔形,葉邊有疏生圓鈍鋸齒,有時帶尖頭,上面深綠色或帶紫綠色,中脈和側脈均下陷,下面淡綠色,幼時密被白色絹狀柔毛,隨葉片的成長顏色變深,毛被由白色變為棕色,尤其沿主脈和側脈更為明顯,中脈和側脈明顯突起;葉柄長?一8毫米,無毛或被短柔毛,頂端兩側各有1個腺體或在葉片基部邊緣各有1個腺體;托葉膜質,線形,先端長漸尖,幼時邊常具毛,早落。總狀花序具有多數花朵,長?一14厘米,基部有3—4葉片,長圓形或長圓披針形,長不超過8厘米;花梗長5—8毫米,總花梗和花梗隨花成長而增粗,皮孔長大,毛被由白色也逐漸變深;花直徑6—日毫米,萼筒鍾狀或杯狀,比萼片長約2倍,萼片三角狀卵形,先端急尖,邊有細齒,萼筒和萼片外面被絹狀短柔毛,內面被疏柔毛,邊緣較密;花瓣白色,倒卵狀長圓形,先端齧蝕狀,基部楔形,有短爪;雄蕊約20,排成緊密不規則2輪,着生在花盤邊緣,長花絲比花瓣稍長,短花絲則比花瓣短很多;雌蕊1,心皮無毛,柱頭盤狀,花柱比長雄蕊短。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8—11毫米,頂端有短尖頭,無毛,幼果紅褐色,老時黑紫色;果梗明顯增粗,被短柔毛,皮孔顯著變大,色淡,長圓形;萼片脫落;核平滑。花期4—5月,果期6—10月。[2]

產地分布

產陝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雲南和西藏等省區。生于山坡、山谷或溝底等處,海拔950—2500米。

本種提示

本種外形和粗梗稠李P.napaulensis(Ser.)Schneid.極相似,惟小枝密被短柔毛,葉片下面常為深褐色,密被白色絹狀柔毛或棕褐色絹狀長柔毛;花序毛被也較密,兩者易於區別。E.Koehne in Sarg.P1.Wils.1:63.65.1911中,曾根據毛被的性質和顏色分別發表了不同種和3個變種,即Prunus,sericea Koehne,Prunus wilsonii Koehne,和Prunus rufom-icans Koehne.作者經過觀察和比較大量標本以後,發現在這個類群的標本中,毛被性質和顏色確有一些變化,如毛的長短、密度和光澤以及硬度均有一些不同,但未找出變化的規律性,甚至有時在同一株標本上存在上述不同情況。更值得提出的是毛的顏色確有白色到棕褐色之分,但很清楚看出,花期標本毛被為白色,從幼果到成熟果實,毛被顏色從淺棕色變為棕褐色,還存在一系列過渡類型,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毛被色澤是隨植物本身成長不同時期有關。再用模式標本產地的大量標本作比較,以及不同地區標本比較,均符合上述列舉事實。從地理分布上它們也是同域的。故將3種合併成為1種。[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