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綏德三題(北斗)

綏德三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綏德三題》中國當代作家北斗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綏德三題

「綏德」之名始於北朝,取「綏民以德」之意,位於陝西省北部,無定河下游。東鄰吳堡,西接子洲,南連清澗,北靠米脂,地處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河中游地區,歷史悠久,建置較早。在陝北政治、 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等諸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據境內出土眾多的仰紹文化、 龍山文化遺址考證,距今約五、六千年之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 。某年某月,匆匆而去,逗留一日,又匆匆返回,集小記若干。今憶當日,仿若昨日。憶及那裡的山水、朋友、風景,有感而發,整理三題,以慰。

是誰的鬼斧神功之舉,造就一千多頭形態各俱、匠心獨到的獅子,在一座橋上舉案齊眉、脈脈含情、彼此對視着鑲嵌在這歷史的一隅?

這一隅是被稱作「天下名州」的綏德。「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我想:綏德的男人首先是勤勞而富於創造的。他們極賦靈性,因而這一隅是如此生動而豐富。一千多頭獅子雄居一橋,一橋飛架南北連通經脈。在橋的欄杆上這些獅子是自由的、活潑的,它們具有生命的一切因素:有的抬頭望月、顧盼生情;有的低首相嘻、頑態可掬;有的含珠欲吐、雄姿英發;有的回眸四顧、山應林呼……而它們雄性的血液,則注入這裡的山、水,注入人靈性的血脈。

夜晚,我躲開喧鬧的人流,看川流不息的車燈從千獅橋上舞過,用心與這些石獅對視。千獅橋被稱作綏德的地標,是西安——包頭210國道的咽喉之地,橫跨在綏德縣城東的無定河上,始建於1987年,橋長300餘米,因橋上兩邊護欄柱上及橋兩端涼亭周圍共有1008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石刻獅子而得名。這裡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石刻獅群,因而千獅橋成了綏德縣一處標誌性建築。走近橋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蹲在橋頭的兩隻極其威武的大石獅子,炯炯有神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張着大口,像兩位威風凜凜的壯士在日日夜夜忠實地守護着大橋,又像在迎接遠道而來的人們。橋頭兩邊有涼亭,供人們觀光,休息,娛樂。在千獅橋上四顧環望,夜幕下的綏德城燈火通明、風情萬種,一派蓬勃發展的美好景象。綏德人是偉大的,是富有靈性和朝氣的一方水土養育下的人。你只要看看這座千獅大橋就可以知道。這裡的男人,粗獷豪放而又不乏細膩真摯;這裡的女子,溫柔美麗且賢惠。白格生生的手兒,紅格瑩瑩的臉兒,在藍格瑩瑩的天空下唱着甜蜜蜜的歌兒。那些散落四處的頑石,那些一石一整山的巨石,經名州人的手掘起,精雕細刻,鑄造它們成各具形態的生命。於是這些生命就跟名州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把多姿多彩的人生拋灑在這塊殷實的土地上。在這裡你不能說獅子是凶暴的,它們的靈性和溫柔珠聯壁合。它們是神奇的,這神奇來自綏德歷代人民共同而傑出的創造。在陽光下,綏德城顯得更加活潑生動,高樓鱗次櫛比,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充滿着生動不息的喧囂,真是一種別樣的韻致。生活在這裡的人,安定、平靜、愜意、幸福。

輕輕踏在千獅橋上,用心丈量,我知道我也滿盈了幸福了,我的幸福源自這美麗的名州。前面是一對年輕的夫婦,推着嬰兒車,孩子粉嘟嘟地惹人愛憐。孩子的母親在前面逗引,父親在後面推着車子,一家三口把歡樂、輕鬆的笑聲融入夜色,灑向四方;橋下的河水中有人在嬉水,高挽着褲管,用毛巾蘸了水灑在光着的上身上,一邊還用腳撩起水,打在別人身上。他們叫着、笑着,專心致志揮灑着愉快,享受着歡樂,在河水裡忘卻疲勞、消除乏累。我知道他們一定是愜意舒適的,是幸福的。我想:如同創造這些千姿百態的獅子一樣,善於創造的、富有靈性的綏德人民,一定會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創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生和生活!

三十萬把黃土集向一處,塵土飛揚遮暗悲傷的臉龐,就這樣以一座山的姿態,掩埋了一位英雄的軀體。三十萬行淚水嗚咽成河,忍把一生功名,換成石刻碑文,煢煢孑立。

我畢竟是看見了,盛夏的山上已不是純黃,有綠的顏色、有藍的顏色,都是一種蓬勃生動的景象。蒙恬已眠,只把自己掩隱於紅花綠葉中,頭向天子的方向,臉上不寫歷史,不刻喜怒,坦然面對天地。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秦統一六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上游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擊敗匈奴各部大軍,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不敢南下而牧馬」。之後,他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修筑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殺死公子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便散布謠言,使胡亥不顧大臣勸諫,迫蒙恬吞藥自殺。三軍將士得知將軍死後懷憤含淚,用戰袍撩土,將蒙恬葬於綏德城西大理河川。蒙恬之死,直接導致了一個結局,就是30萬秦軍徹底潰敗,導致秦帝國的滅亡。司馬遷在《史記》中嘆道:「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唐太宗於貞觀某日對臣僚說:「朕欲上比堯舜,不使冤案現於本朝。各位不妨說說,古代哪一將相死得最冤?」當時在場的有丞相房玄齡、諫議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或說「伍子胥」。聽罷臣僚們的議論,太宗搖搖頭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 蒙恬之於秦朝的赫赫戰功,之於長城的豐功偉績,讓人感嘆萬千。可自古以來,英雄背後往往都隱藏着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經常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飲恨不能善終。蒙恬的死也帶着深深的悲壯、無奈與嘆惋。

[1]

作者簡介

北斗,筆名:百姓奇言。男,漢族,內蒙古包頭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