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續斷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續斷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續斷

【生境分布】

生於溝邊、草叢、林緣及田野路旁。分布於湖北、湖南、廣西、江西、雲南、貴州、四川、西藏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川續斷科植物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 C.Y. Cheng et T.M. Ai的乾燥根。因本品為骨傷科常用藥,可補肝腎之不足,續筋骨之斷折,故名續斷。因其主產於四川,故又名川續斷。

【藥材歷史考證】

續斷的始載本革為《神農本草經》。其後《名醫別錄》、《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圖經》等諸家本草均有記載,但從所述形態考證,不但來源有變化而且比較複雜。《滇南本草》所載續斷與上述本草描述不同,云:「續斷一名鼓槌草,又名和尚頭。」《滇南本草》又云:「鼓槌草,獨苗對葉,苗上開花似槌。氣味苦、淡,無毒。」

《植物名實圖考》曰:「今所用皆川中產。」《植物名實圖考》又曰:「今滇中生一種續斷,極似芥菜,亦多刺,與大薊微類。梢端夏出一苞,黑刺如毽,大如千日紅花苞,開花白,宛如蔥花,莖勁,經冬不折。」並有附圖。根據以上文獻圖文考證,與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 C.Y.Cheng et T.M. Ai相一致。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高達2m。根圓柱形,黃褐色,稍肉質。莖直立,中空,具6~8棱,棱上疏生下彎的硬刺。葉對生;莖基部葉有長達25cm的柄,葉片琴狀羽裂,長15~25cm,寬5~20cm;頂端裂片大,兩側裂片3~4對,上面被白色刺毛或乳頭狀刺毛,背面沿脈密被刺毛;莖中上部葉柄較短,葉片較小,羽狀分裂、3裂或不裂。

頭狀花序球形,直徑2~3cm,頂生或腋生;總苞片5~7枚,葉狀;小苞片倒卵形,長7~11mm,先端稍平截,具3~4mm的喙尖,喙尖兩側有刺毛;花萼淺盤狀;花冠淡黃色或白色,管部長9~11mm,窄漏斗狀,頂端4裂,1裂片稍大,外被短柔毛;雄蕊4,伸出花冠外;子房下位,花柱通常短於雄蕊。瘦果長倒卵狀柱形,長約4mm。花期7~9月,果期9~11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圓柱形,略扁,有的微彎曲,長5~15cm,直徑0.5~2cm。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稍扭曲或明顯扭曲的縱皺及溝紋,可見橫列的皮孔樣斑痕及少數鬚根痕。質軟,久置後變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墨綠色或棕色,外緣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黃褐色,導管束呈放射狀排列。氣微香,味苦、微甜而後澀。[1]

【藥材顯微鑑定】

橫切面

木栓細胞數列。皮層較窄。韌皮部篩管群稀疏散在。形成層成環明顯或不甚明顯。木質部射線寬廣,導管近形成層處分布較密,向內漸稀少,常單位個散在或2~4個相聚。髓部小,細根多無髓。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甚多,直徑15~50μm,散在或存在於皺縮的薄壁細胞中,有時數個排列成緊密的條狀。紡錘形薄壁細胞壁稍厚,有斜向交錯的細紋理。具緣紋孔及網紋導管直徑約至72(~90)μm。木栓細胞淡棕色,表面觀類長方形、類方形、多角形或長多角形,壁薄。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5g,加氨試液2ml,攪拌均勻,加氯仿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加鹽酸溶液(1~100)10ml,振搖,分取酸液,加氨試液使呈鹼性,加氯仿10ml,振搖,分取氯仿液,加鹽酸溶液(1~100) 5ml,振搖,取酸液分置三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生成橘黃色沉澱;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生成黃色渾濁;另一管中加硅鎢酸試液,生成灰白色渾濁。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除去根頭及鬚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發汗」至內部變綠色時,再烘乾。

【飲片炮製】

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能功用】

苦、辛,微溫。歸肝經、[[[腎經]]。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止崩漏。用於腰膝酸軟,風濕痹痛,崩漏經多,胎漏下血,跌扑損傷。內服:9~15g。水煎服。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