綬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綬草 Southern Ladies Tresses,Chinese Ladies tresses[1]
學名
Spiranthes sinensis[2]
別名
由於花序如古時的綬帶而得名的綬草為蘭科綬草屬植物,因其小巧玲瓏的粉紅花朵,旋轉著生於花軸上,宛如青龍纏柱般向上延伸開放,相當特別;又其根如人參般,盛花期在清明節前後,故別名青龍纏柱、青龍抱柱、盤龍參、春蟲或清明草等。[3]
形狀
綬草,單子葉植物,是地生蘭,植株的高度10~30 cm。它的根是圓柱形,有短短的莖,一株僅4~5片葉子,葉片的長度約5~15 cm。寬僅4~10 mm。葉子的形狀為披針形,葉子的基部鈍形,葉子的尖端為尖銳形,肉質。穗狀花序的長度約8~20 cm。花軸上除了螺旋狀排列著粉紅色帶白色小花外,還有綠色卵形的苞片,長5~6 mm。花萼3枚,花瓣也是3枚。花萼和花瓣的基部稍微合生。上方的萼片稱為背萼片或後萼片,長約4 mm,線狀披針形。兩側萼片稱為側萼片,比背萼片稍微大些。花瓣長約4 mm,寬約2 mm,也是線狀披針形,先端圓形。唇瓣白色,長約4~5 mm,寬2~3 mm,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邊緣呈波浪狀。蕊柱是雄蕊、柱頭、花柱和附屬物的集合體。果實為蒴果(即果實乾燥時,果皮會裂開,且種子多數。[4]
開花季節
花期為三至五月,清明節前後最盛,故有清明草的別稱。[5]
生長環境
綬草生長在地形開闊,陽光充足的草地上,不開花時莖葉難以和週遭的草區分出來,但在清明節前後,綬草吐露出花莖,綻放那小巧花朵時,即可以很輕易的在草地上發現它的蹤跡,這時也就是綬草採集者出動的時機,有時會看到三三兩兩的婦女在草地上找尋採摘綬草的景象,但此時綬草的朔果未成熟,尚未行種子繁殖?被採集,因而使野生綬草的數量逐漸稀少。綬草屬的植物皆為地生蘭,共有25種,本屬的特徵具有螺旋狀排列的花序,本省產綬草為其中一種,綬草野生株多生長在平原及向陽坡地,原生地分佈在俄羅斯、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爪哇、澳洲及紐西蘭等地。台灣則普遍分布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草地上。[6]
種植方法
1 種子萌發
蘭科植物的種子極小,缺少代謝脂類和多糖的酶類,不能轉化成可溶性糖,且種子堅硬、緻密等因素阻礙其對水分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在種子萌發的早期發育階段需要依賴共生菌提供碳源、營養素、礦物質和水,因此在自然條件下萌發率很低。成熟的綬草種子僅有3%能夠萌發且發育成種苗,是影響綬草繁殖的關鍵因素。有學者發現內生真菌Rhizoctonia spp.能促進綬草種子的萌發。在自然萌發過程中,種子先形成類原球莖,表面附有菌絲。進一步研究發現,綬草內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組織專一性。丁蘭等[16]對離體條件下適宜綬草種子非共生萌發的培養基進行篩選,提出綬草種子在無植物生長物質的培養基中能夠萌發,但不能發育成苗,而在含有1.0 mg/L KT、0.1 mg/L IAA和0.1 mg/L GA3的培養基中可以萌發,並能進一步發育形成種苗,建立了一套綬草種子非共生萌發和種苗快繁體系,為綬草的快速繁殖、自然資源保護以及藥用價值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此外,種子的萌發還受貯藏溫度的影響,相比較-20℃和室溫(約28℃),4℃更適於綬草新鮮種子的貯藏,貯藏3個月後,萌發率仍可達到60% 。
2 野生幼苗移栽
根際真菌與蘭科植物之間存在著複雜的共生關係,綬草原根際土能顯著提高移栽成活率。自然條件下綬草多與禾草類、莎草類植物相伴散生,有學者研究發現綬草與禾草或莎草類植物從地上部分隱蔽度調節到地下部分植物根際微生態有共生關係,綬草移栽是否夾帶禾苗對綬草成活率和生根率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野外挖掘綬草壯苗並進行移栽時,不可把周圍的雜草剔除乾淨,須略帶些禾本科雜草一同進行移植。略帶禾草的移栽苗雖成活率高,但株高顯著下降。因此綬草移栽成活後要逐漸去除其中雜草,既保留了綬草根際周圍的菌群,又去除了有競爭關係的雜草,大大提高了野生綬草移栽苗的成活率。
3 栽培基質
栽培基質對幼苗成活率有很大的影響。適宜的栽培基質可增加綬草幼苗的成活率。對野生綬草的生境調查可以觀察到,綬草在黑壤土、褐紅黏壤土、褐紅壤土、河灘濕地的沙質土上均可以生長良好。土壤肥沃則綬草長勢較快,塊根多而肥大。土壤貧瘠,土質黏重則綬草長勢緩慢,塊根少而瘦小。生長在灘涂潮濕和陽光充足環境下的綬草根系發達,塊根長,但含水量高,乾燥後根莖飽滿度較差。選用沙壤菜園土作為基質,整平作為苗床,將綬草種子與細沙混勻進行播種或選取pH值為6.5的褐紅土壤為培養基質,在草坪上採用半野生栽培的方法對綬草進行人工播種繁殖,均可獲得生物學性狀良好的綬草,成功繁育出大量的綬草植株。另外,以草炭+蛭石為基質移栽綬草植株,成活率可達95.8% 。
4 種植密度
密度是自然界的重要選擇壓力,高密度種群個體所能利用的水分、礦質元素等有效資源遠遠少於低密度種群,植株密度的增加造成群落個體間對環境資源的競爭,進一步導致株高、地莖和冠幅的減少[24]。因此,合理的種植密度對綬草產量具有重要影響。黃明遠等對綬草的栽培繁殖方式進行試驗探索,在野外挖掘健壯綬草株苗,按株行距10 cm×10 cm初次移栽至草坪試驗地,點植於桂花樹、黃葛樹下,待到綬草初花期,按株行距10 cm×10 cm、深度6 cm二次移栽到棚架中,得到大量的成活植株。[7]
日常養護
綬草在生長旺盛期需水比較多,夏季和冬季要特別注意水分的控制。夏季一旦缺水會生長不良,綬草澆水要本着"干則澆,濕則停,適當偏干"的原則,澆水過多容易造成根部缺氧爛根。澆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不可在中午澆水,因為中午澆水後水溫升高較快,容易灼傷植株。冬季要注意控水,因為溫度較低的情況下植物新陳代謝較弱,需水較少,防止盆土結冰凍傷根系。綬草施肥可選用稀釋10倍的農家肥進行澆灌,澆灌時儘量沿着盆邊澆灌,不要接觸根部,不要沾到葉片,避免燒傷植株。施用化肥時,要注意平衡氮、磷、鉀的比例,一定要嚴格控制濃度,噴施葉面肥既可以通過葉片吸收補充植株的營養,又避免肥料直接接觸根部引起肥害,這對綬草來說是最好的施肥方式。在生長旺盛期,10天左右進行一次葉面肥噴施,不需要往盆里施肥就可以養好綬草。施肥要注意勤施薄施,少吃多餐。[8]
綬草和其他兩種蘭科植物美冠蘭、線柱蘭一起,被草木之友們親切地稱為「草坪三寶」。美冠蘭、線柱蘭至今沒親眼見過,而綬草,這些年不但見了,而且在寧波各處還發現了很多分佈群落。最早是2016年6月在城西的海曙某地發現綬草,但只有三株。後來在東門口也發現了綬草,粗略估計超過100株。最壯觀的是在江北一個公園,數量超過一千株,但見那塊草地上,綬草如林玉立,高高低低,疏密有致,花花綠綠佈滿了好幾塊草坪,景象十分壯觀。那一年夏天,綬草好像一夜之間在寧波爆發,就連見多識廣的寧波著名植物專家林海倫也連說「難得難得」。為什麼以前沒聽說過寧波有綬草?林海倫老師分析認為,可能這些草坪里本來就有綬草種子,但因蘭花種子的萌發,需要光照、溫度、濕度、共生菌等多個條件配合,可能今年恰好條件具備了,所以萌發成苗。林老師這是專業分析,很有道理。 小山還有一個猜測,不是以前沒有綬草,而是沒有注意到綬草。那年的集中爆發,估計和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力量有關。綬草遍佈全國,自南向北依次開花,先是華南,接着上海、蘇州,甚至遠至東北的群友,都在植物群、博物群曬出了綬草圖片,讓寧波群友艷羨不已,很多人開始到處刷草坪,期望能夠邂逅美好。於是各處綬草相繼被發現,新媒體加傳統媒體的持續發酵,導致了綬草在人們「眼中」的爆發。搬家到鄞州中心區之後,最近在附近公園,也發現了兩片綬草,再次證明了我的判斷,只要仔細尋找,綬草是不難被發現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