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綠林赤眉起義的歷史背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綠林軍

來自網絡的圖片

綠林赤眉起義的歷史背景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綠林赤眉起義的歷史背景。[1]

西漢末年,封建統治階級和官僚地主瘋狂地兼併土地,貪官污吏巧取豪奪,加緊對農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逼得農民難以得生。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小規模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大地主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就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來,打着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騙群眾。王莽乘機發動宮庭政變,奪取漢朝政權,改國號為「新」。王莽上台後推行一條反動路線。

在政治改革的招牌下,大搞復古倒退活動。在「收復絕屬,存亡續廢」的旗號下,大封諸侯王,復辟分封制。他以禁止土地和奴隸買賣為藉口,宣布「王田私屬制」,即按井田制的規定,把土地收歸國有,更名為「王田」,把私人奴隸改名為「私屬」,實際是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復了奴隸主既占有土地、又占有奴隸的井田制,要把漢代的封建社會拉回到西周時期的奴隸制社會。王莽還採取一套搜刮人民的經濟政策,建立了「五均六管」,實際上是把由國家控制物價、統一調運物資和借貸大權,交到官僚、商人、高利貸者手中,使他們可以利用國家機構囤積居奇,操縱物價,大放高利貸,殘酷地剝削人民。

王莽還多次改革貨幣制,濫鑄銅錢,對人民進行野蠻掠奪,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的惡果,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生產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轉移視線,王莽又發動對兄弟民族的掠奪戰爭,引起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內地人民的負擔。人民已是財竭力盡,無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長期失修,自然災害連年不斷,農田荒廢,農民傾家蕩產。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為嚴重,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荊州地區人民的糧食早已被搜刮一空,平原上的草根、樹皮都吃光了,廣大貧苦農民只好扶老攜幼,成群結對逃入綠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靠挖野菜充飢度日。可是災情越來越重,到山裡來的人也陸續增多,野菜也被挖光,人們眼看着就要餓死。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也在窮苦的饑民當中。他們向群眾宣傳只有起來造反,才可能求得生存,得到了群眾的信任與擁護。在他們的宣傳發動下,幾百人的起義隊伍很快就組織起來了。大家共推王匡、王鳳為渠帥(大帥),在公元17年(天鳳三年),舉起了反對王莽政權的革命大旗。王匡、王鳳領導的這支革命隊伍,因為起義於綠林山,便稱為綠林軍。不久,南陽的馬武、潁川的成丹也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數月之間,起義軍就發展到七、八千人。他們憑藉綠林山區的險要地勢,開展了武裝鬥爭。公元21年,王匡率領農民軍在雲杜(今湖北仙桃西北)附近痛殲王莽的荊州軍,斬敵數千,繳獲了敵人的全部作戰物質,取得了重大勝利。起義軍又乘勝攻下竟陵(今湖北天門)、雲杜、安陸。當起義軍凱旋迴到綠林山時,隊伍已擴展到5萬多人。 公元22年夏,起義軍遭到疾病的襲擊,無法在山裡堅持下去,王匡、王鳳又根據形勢的變化,採取新的措施,決定走下山來,向面積廣闊的平原進軍。命令成丹帶一支起義軍西去南郡(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張昂率領主力軍進入南陽地區,稱「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隨縣北)人陳牧等也聚眾一千多人起義響應,號稱「平林兵」。

革命形勢風起雲湧。一些豪強、官僚、貴族也打起反莽的旗號,乘機混進了革命隊伍。破落貴族劉玄就混進了平林軍。南陽地區的大地主兼商人、舊貴族劉演、劉秀兄弟,抱着復闢地主政權的野心,在南陽拼湊了一支軍隊,號稱「舂陵兵」,參加了新市兵。在當時,面對着王莽反動政權,王匡、王鳳採取容納劉演、劉秀和一切反莽力量的策略,是符合革命發展需要的,因為它壯大了革命力量,孤立了敵人。但從此,在革命隊伍內部埋下了定時炸彈,時時威脅着革命隊伍的生存。

公元22年冬,綠林軍在比水(唐河下游)又打了一個大勝仗,一舉消滅了王莽反動軍隊十幾萬人,並乘勝包圍了南陽首府宛城(今河南南陽)。綠林軍的節節勝利,進一步鼓舞了廣大群眾。為了最後消滅王莽政權,需要建立一個具有威信的領導機構,於是建立政權問題就提到日程上來了。但是,綠林軍建立政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了激烈的鬥爭。當時,一些鑽進革命隊伍內部的地主階級野心家,為了奪取農民革命勝利成果,炮製出了「劉氏復興」的讖語,大造反革命輿論。這種反動宣傳,在農民軍中有很大影響。因此在綠林軍建立政權時,就一定要立一個姓劉的當皇帝。然而,在立哪一個姓劉的當皇帝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混進革命隊伍內部的南陽地主集團,主張立劉演;而以王匡、王鳳為首的農民將領主張立劉玄。 農民將領認為,劉玄單身投入平林軍,人單勢孤,不敢違背農民軍的意志;而劉演有南陽地主集團作支柱,有舂林兵作後盾,有復闢地主政權的野心。因此,王匡、王鳳一馬當先,堅持要立劉玄;而南陽地主集團一定要立劉演。兩種意見相持不下,爭論不休。這時王匡、王鳳就想出了一個果斷的對策,他們先召集農民將領開會,在會上作出了立劉玄的決定,然後在大會上宣布了這一決定。劉演一看大勢已去,就想出了一個拖延戰術,他振振有詞地說:「赤眉軍在山東勢力很大,王莽政權還沒有消滅,現 在最好稱王不稱帝,等到將來局勢穩定了,再立皇帝也不晚。」劉演的這個計謀非常清楚,是為他們將來篡奪農民政權打掩護。[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