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綠豆白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綠豆白粉病

綠豆白粉病
原圖鏈接

綠豆白粉病主要危害綠豆,為害部位葉片、莖稈和英。發病初期在病部表面產生一層白色粉狀物,開始點片發生,後擴展到全葉,後期密生很多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發生嚴重時,葉片變黃,提早脫落 。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蓼白粉菌

拉丁學名:Erysiphe polygoni

綠豆
原圖鏈接  

綱:子囊菌綱

目:白粉菌目

科:白粉菌科

中文科名:白粉菌科

拉丁綱名:Ascomycetes

危害症狀

發病初期在病部表面產生一層白色粉狀物,開始點片發生,後擴展到全葉,後期密生很多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發生嚴重時,葉片變黃,提早脫落。

傳播途徑

閉囊殼在土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散出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發病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經多次重複侵染,擴大為害。

發病條件

在潮濕、多雨或田間積水、植株生長茂密的情況下易發病;乾旱少雨條件下植株往往生長不良,抗病力弱,但病菌分生孢子仍可萌發侵入,尤其是干、濕交替利於該病擴展,發病重。[1]

病原

Erysiphe polygoni DC.稱蓼白粉菌,屬子囊菌亞門。菌絲體生於葉兩面,少數生在葉背。分生孢子柱形,大小30.5-43.2×15.2-17.8(μm )。子囊果扁球形,暗褐色,直徑95-122μm ,壁細胞形狀不規則。附屬絲13-37根,不分枝或不規則分枝,少數呈1-2次雙叉狀分枝,彎曲或呈曲折狀,長75一158μm ,為子囊果直徑的0.5-1倍,上下近等粗或局部粗細不均。子囊4-8個,短卵形至長卵形或不規則卵形,個別近球形,柄明顯或無,大小53.3- 71.1×33-45.7(μm)。子囊內含2-4個子囊孢子,卵橢圓形,個別矩卵圓形,帶黃色,大小20.3-30×12.7-15.2(μm )。[2]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白粉病品種。

(2)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

(3)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加強管理,提高抗病力。

(4)發病初期噴灑2%武夷菌素200倍液或10%施寶靈膠懸劑1000倍液、60%防霉寶2號水溶性粉劑1000倍液、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5%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


相關視頻

蔬菜生了白粉病,應該這樣做

綠豆種植注意事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