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綠釉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綠釉陶是四川著名產品。因採用「孔雀綠石」配料而得名。產品呈寶石綠色,清爽素雅。叩之有金屬清脆的聲響。釉不含鉛,無毒、無味、耐高溫、耐酸鹼,在川陶中獨具一格。八十年代初,在四川美術學院協助下,發展了多種花釉,如雨點釉鐵紅釉、粉藍釉等。產品由原來的十多種增加到二百多種,產品中有:富有民族風格的龍鳳酒具,小巧玲瓏的變形動物,造型各異的花瓶、花插、壁掛、檯燈、茶具、筆洗等。

會理綠陶主要的原材料為白泥陶土,以特殊工藝製作,釉色用天然孔雀石碾製成漿再加谷糠灰漿、坯漿製成。經驗豐富的釉工配製出的綠釉,燒成後碧綠、晶瑩,極為光亮。在各種溫度下,可出現墨綠、碧綠以及別稱「青菜綠」等不同色調。因其色呈綠色,獨具特色,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綠陶」。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公告「會理綠陶」獲准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這標誌着「會理綠陶」有了一張標誌,其特定人文技藝和自然資源價值的獨一無二的「身份證」對推動會理綠陶發展具有深遠意義。[1]

[]

工藝特色

會理的陶瓷業能逾數百年而興盛不衰,溯其根源在於本地豐富的原材料和獨特的釉色原料,還有歷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藝。會理陶瓷資源豐富,盛產優質陶土、高溫粘土、高嶺土、金、銀、銅、鎳等有色礦產釉料和木材、燃煤等。會理的陶釉採用一次上釉高溫(1300℃左右)燒制,形成了主色「綠、紅、黃」的高溫三彩。從歷代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物和窯址挖掘的陶瓷殘片來看,會理陶藝從早期的碗、罐、杯、盤、盆、缸等日常生活用品逐漸發展到後來的缽、壺、瓶、盂、人物、鳥獸等工藝品。從單純使用土子(二氧化錳)繪製三方紋或二方連續帶圖案,到使用孔雀石(銅礦石)、明珠料、青花料為釉料,燒制綠釉、青花器皿,再發展到後來創造性使用金、銀、銅、鐵、釩、鈦、鈷、錳、鎳等有色金屬礦石為釉料,燒制出翠綠、碧綠、粉藍、鐵紅、黑金沙雨點、冰花、土黃、板栗等四十餘種釉色,仿古件、飛禽走獸、人物花鳥等三百七十多種美術陶瓷產品。其日常陶瓷用品古樸簡潔,結實耐用,價廉物美;而製作的人物花鳥、瓶、鼎、尊等工藝品因釉色晶瑩光潔,立意渾厚古雅,色澤凝重斑斕,造型優美大方而深受群眾喜愛。

工藝流程 一、制泥

會理陶的胎料主要產於距縣城約15公里的原會理美術陶廠的後山――白泥山,山上有原生粘土和二次沉積泥,泥料的配製十分靈活,一般按陶器造型的需要選擇以粘土或二次沉積泥為主料,也可將二者混合作為主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泡沙石,助溶劑等配料,再經過洗選、粉碎、過篩、清洗、沉降、壓液、練泥、陳腐。會理泥料的可塑性很大,在成型時需根據器型大小選擇粗或精細泥料。

二、制坯

會理陶的坯體主要是通過拉坯成型或注漿成型,拉坯成型的傳統會理陶使用的是比較原始的慢速輪制工具。會理常年多風,氣候乾燥且日照時間長,使得注漿成型的效率非常高。當地陶廠和一些陶藝作坊都存有數以萬計的石膏模子。在制坯時要充分考慮到坯子陰乾和燒制後的收縮比,根據不同器型大小需要和泥料的軟硬程度適當進行放尺。除了拉坯成型和注漿成型,還可以通過手工捏製法,盤築法,打泥片,印坯等方式制坯。


三、修坯

為了使會理陶的表面更加光潔、細膩,便於施釉,需要對其進行修坯。成形後的會理陶坯必須進行乾燥,當坯體有一定的強度時,即當地人稱為「牛皮坯」(坯子的顏色呈現為牛皮紙般的暗黃色),即可開始修坯。

四、施釉


會理陶施釉之前必須清潔坯體後才可上釉。會理陶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噴釉,澆釉,刷釉、盪釉等,有時打破常規的施釉方法會得到不少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會理陶的釉色多以乳濁釉為主,釉漿的覆蓋力很強。在施釉之前要充分了解各種釉色的特點,注意釉色的收縮率和流動性。

五、燒制

經過成形,乾燥,修坯,施釉後的半成品,必須要經過高溫燒制才為成品。早期會理陶是在依山勢而建的階梯龍窯中燒制,燒窯所用燃料是當地的木柴、松柴等,窯具種類主要有間隔器(支釘,當地人稱為抱母雞籽)、匣缽等。會理美術陶廠於1977年引進推板窯,批量生產工藝陶,但燒制費工費料,且成品率也不高,所以通常使用電窯或氣窯。會理陶的燒成溫度在1200~1270℃左右,燒制的溫度根據各種釉色的需要而變化,燒制的時間在8~10個小時。由於當地優質而穩定的胎料、釉料及當地陶工的高超技藝,會理陶得以在氧化氣氛中一次性高溫燒成。成品的收縮率大概在20%。

藝術特點 會理陶屬於民窯生產,生產工藝不受任何束縛,工匠藝人均來自民間,生產隨心所欲,產品多為滿足大眾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些產品不免粗糙,但有一股沉穩、古拙的氣息。會理陶的產品就地取材,造價低廉,得以暢銷雲南、四川的很多地區。

會理陶採用高溫無鉛釉彩燒制,釉層玻化,坯體瓷化,屬於日本等國稱為「炻器」的範圍。會理陶的最大特色是其釉料以會理當地的天然礦石為主要發色原料,釉色燒成穩定,光潔度高,釉面效果渾厚素雅,自然純樸。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釉料的配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會理陶的釉色自宋末元初發展到已有幾百個種類,上千種釉面效果。按色彩來分可歸納出八個釉系,分別是綠釉系、紅釉系、黑釉系、金沙釉系、乳白釉系、黃釉系、花釉系、結晶釉系。

會理綠陶

「前有唐宋青瓷,後有明清綠瓷。」會理制陶業歷史久遠,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了陶器。會理制陶始於唐盛於明。因為是用孔雀石配方燒制而成綠釉陶,故有「會理綠陶」美譽,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綠陶。

據專家考證,會理燒制的綠釉陶的歷史可追溯到宋朝,歷經數百年在民間興盛不衰,至今,仍有民間人士傳承祖輩工藝手工製作綠陶。因其釉色意境,會理綠陶深受各界讚揚和珍愛,產品遠銷美國、新加坡、黎巴嫩、日報及中國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件綠陶產品的誕生,首先要選用會理當地的天然泥巴曬乾,加水成泥,然後加入白砂石、粘土,再加水拌勻製成漿,乾燥後而得坯泥。坯泥就可用來製作各種造型,如茶杯、陶罐、酒具等。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制釉。使用金、銀、銅、、釩、鈦、鈷、錳、鎳等有色金屬礦石為釉料,將礦石粉碎製成漿,經過淘洗,和入不同顏色的礦石漿水,就製成不同顏色的釉。老韓說:「綠陶以釉色取勝,我研製的釉色如今有近千種,可燒制出翠綠、鐵紅、碧綠、土黃、粉藍、雨點等四十餘種釉色。」

經過修坯、脫坯,就可把釉上到坯上,完後入窯燒制。老韓說:「綠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老韓家有11個土窯,都是仿製古代的窯建成,由於他的父親、師傅、師祖等都是以制陶為業,老韓也因此掌握了精湛嫻熟的工藝。每一窯都採用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制,經過50小時的燒制,即可出爐。出爐後的產品主色為「綠、紅、黃、黑」。

會理綠陶特殊的工藝是用陶的原材料(即高溫粘土)製作,用瓷的工藝(即達1200度以上的高溫)成型燒造。一般陶都是低溫燒制,高溫下會熔融。而會理綠陶卻是高溫燒制,達1260度以上,像燒瓷一樣的溫度。它與瓷不同是作胎原材料不同:瓷是瓷土,而它是陶土。這就是會理綠陶的又一特殊之處。會理綠陶都是一次上釉高溫燒成,是緻密燒結,所以它的總氣孔率和吸水率與瓷器一樣都非常低,聲音清脆,屬精陶。而且高溫釉不含鉛,無毒無害、耐高溫、耐酸鹼,所以人們對會理綠陶又引申了一層綠色環保之意,『綠陶』的『綠』就有了雙重意思。

地理位置

會理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範區腹心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1°52′~102°38′,北緯26°5′~27°12′,縣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會東、寧南、德昌縣相鄰;西與攀枝花市仁和區及鹽邊縣、米易縣接壤;南與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隔金沙江相望,轄元面積4527.7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91萬(2012年)。

會理縣,因「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縣境南北貫通達100多公里,途經44個鄉鎮,會理縣城是這條古道的重要驛站,素有「川滇鎖鑰」的美譽。

2011年11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將會理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會理縣成為中國第118個、四川省第8個、涼山彝族自治州第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