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緣識251-260首(趙光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緣識251-260首(趙光義)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緣識251-260首(趙光義)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趙光義

緣識251-260首(趙光義)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的作品之一。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1]

正文

二五一

終朝煩惱謾相牽,卻是他非我自然。 秪願蒼生添景福,康寧常得遇豐年。

二五二

若言筆法窮絕藝,書一字, 至百字,八法從前亦非細。 分間布白要審詳,濃淡均勻看可戲。 一則一,二則二, 消息蹤由無縱恣。紙為陣, 筆為矟,將軍須是有謀略。 墨要乾研清神思,點畫臨時要廓落。 形勢奇狀似龍蛇,平頭大小宜斟酌。 曲須曲,直須直, 意氣方剛須雅飾。閒暇規矩有指歸, 圓轉楷模堪法則。堪法則, 有遲速,相鈎相連光熠目。 古隸參雜故不拘,顛草縱橫似花蔟。 偃仰莫把筆鋒挫,先須順{左走右歷}回收左。 經心健硬曉浮沈,鏗鏘啟發勿怠墮。 研窮體象貌亦同,博學精微先賢播。 化陰陽,勢出矣, 藏頭護尾深有理。稟乎人性是常情, 遞相映帶可行止。遲澀飛動似玲瓏, 慢引急牽如流水。上捺下挑猛如虎, 蜂腰鶴膝不堪睹。壯士屈臂鳳皇飛, 張弓發箭勝於弩。提撕秘思不可傳, 常存形影勿孤露。勿孤露, 誰別辨,羲之平穩積壓深淺。 自然觀察往還來,斗回角立能驅遣。 痾瘵纏身,溺水這禽。 長似死蛇,短似暇蟆。 古人最慎,愚蒙大忌, 名為不嘉。

二五三

善事多兮惡事少,君子能言兮心自了。 杳杳冥冥幻之中,舉目因緣還大小。 勿縱貪,勿縱巧, 知有寒人飢是飽。良圖子細寬更寬, 下見如痴何草草。逆莫嗔, 順莫好,尋思久遠生煩惱。 雖然我漸近年,歸依佛, 歸依道。餘外閒來物外閒, 誰聽庸音聲浩浩。

二五四

手談勝負觀其智,斂跡藏鋒不自製。 傲慢因從貪上虧,侵他理路無深計。 何齷齪,何凝滯, 率爾圖謀太容易。恃嶮揄揚似等閒, 更翻劫子速求斃。欺他不見心先喜, 秪對前人失局勢。已死更填隨手下, 童蒙拙格一般藝。

二五五

我曾聞昆吾有鐵,九煉方成冰似雪。 玉彩精晶耀日月,風霜凜凜甚威烈。 新磨刃上七星文,誰敢鋒前布陣雲。 黯黯凌空魑魅怕,銷盡邪魔並詭詐。 寒光到處鬼神愁,哮吼乾坤一片秋。 龍泉劍,龍泉劍,我用似波流, 昇平無事匣中收。

二五六

無為本從清靜出,知之修煉皆寂默。 大道玄門幾百般,不拘東西及南北。 觀其形貌欵共語,風雲可變龍與虎。 靈源欲訪不曾閒,捉得之時為伴侶。 日有魂,月有魄, 業累被動除離死厄。十二時中可逍遙, 五行造化人豈測。也曾嗔, 也曾笑,世間心為求諸要。 長生之法在目前,天門地戶無顛倒。

二五七

心問心,心非色相心, 清靜之心道理深。驗在目前諸境界, 不是凡音有正音。大道本來人難解, 豈教離樂易求尋。

二五八

玄珠玄珠存今古,總在眼前無一睹。 圓似明珠照十方,或來或去寒無雨。 本是真,玄中聖, 天仙地仙收不盡。虛無出向方寸間, 方寸之間還遠近。此玄珠, 何分別,超凡得道須自證。 四時運轉如等閒,任從顛倒非常性。 玄珠玄珠實非實,虛非空, 五色相依橘似紅。境象軿羅安掌內, 不在方外隱形中。扣玄關, 深奇異,具足凡情兼四智。 人或達識此玄珠,一念失則心如醉。 可速求,可尋討, 明取閒忙身內了。經年作相熟知之, 三載漸即離懷抱。買亦無。 顯奇秘,混在世間無滋味。 龍宮海藏不拘收,離男坎女離匹配。 神仙道,陰陽是, 幾人順從幾人背。凡情不識智者會, 坐臥行持窮三昧。

二五九

偃亞松,筆跡高, 來更妙,甚奇特, 三十年前曾收得。上下度量有短長, 平頭一樣青煙色。半枯半嫩小枝斜, 節風陰石皆法則。左隈右倚四維絕, 懸在書堂誰分別。喝起諸山未是奇, 千年鶴坐方可說。根蟠龍, 籠春雪,團團引出桂華月。 暗聚風生欹枕觀,驅逐邪魔無情滅。 若在靈山片時久,感動天人師子吼。 掃教心地起自然,好看縱橫如意手。 偃亞松,偃亞松, 或真箇。生在深谷, 為棟樑之異木。任從霜雪推殘, 終歸眾人之瞻矚。

二六O

嶧陽之山,傳名日桐, 六律相沿五音中。七軫弦調皆是意, 審詳悞則亦如空。清秋寂靜華堂深, 聽之令我思沈吟。幽蘭里韻冬夜永, 且合大道古人心。舜制南風治蒼生, 方知堯化廣聰明。初彈將了移聲去, 悲風秋思翻更互。烏啼別鶴何淒涼, 秪聞斷續手揮忙。慢引來催急風雨, 寒泉妙滴散馨香。[2]

作者簡介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3]

歷代評價

宋史》: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至於欲自焚以答天譴,欲盡除天下之賦以紓民力,卒有五兵不試、禾稼薦登之效。是以青、齊耆耋之叟,願率子弟治道請登禪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帝之謂乎?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