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缺席的城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豆瓣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在一個歷史被缺席的國度,有人正力圖守護和搶救記憶

拉美當代文學大師皮格利亞與喬伊斯、博爾赫斯、福克納、但丁等偉大作家間的文本對話

這是一個偵探故事,一篇愛情小說,還是一則政治寓言,一部科幻小說?

◎ 拉美當代文學大師里卡多·皮格利亞代表作中文版初面世。

阿根廷作家裡卡多·皮格利亞是「拉丁美洲最獨特的文學聲音之一」,曾獲多項西班牙語文學重要獎項。《缺席的城市》是其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已被譯為多國語言,曾被阿根廷20世紀重要音樂家赫拉爾多·甘迪尼(Gerardo Gandini)改編為同名歌劇。

◎ 軍事獨裁政治中的文學抵抗,在一個歷史被缺席的國度,有人正力圖守護和搶救記憶。

拉美的極權主義的歷史由來以久,尤以智利、阿根廷和烏拉圭最為嚴酷。本書的故事背景設置在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統治阿根廷的軍事獨裁時期,其間,反對獨裁政權的作家和知識分子常常莫名失蹤。

在書中,當「女身機器」輸出的故事傳播真相時,警察便試圖介入以將之搗毀,從而確保社會話語的穩定和對記憶的抹除。拯救這台機器,就是守護和搶救我們記憶的權利:她是永恆,是流淌着故事的河流,是讓記憶保持鮮活的永不休止的聲音。

◎ 一段跨越體裁邊界的先鋒敘事,這是皮格利亞拋出的具無盡魅力的故事之引誘。

在迷人的偵探故事的外衣下,本書也是一個關於愛與失去的愛情故事,一則隱喻被嚴密監視的壓抑現實的政治寓言,一部令人想起威廉·巴勒斯作品的賽博朋克科幻小說。在這裡,如同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大街小巷,多重的線索相互交疊,消彌着敘事的邊界,令故事的魅力無窮放大。

皮格利亞主張「所有的故事都是偵探小說」,他以天馬行空的創意對文本進行加密,而讀者則化身為偵探去解碼。我們閱讀這部小說,仿佛可以花上一輩子去解其中的謎。

◎ 一篇偉大作家間的文本對話,這是皮格利亞詩學宇宙的一次豐盈呈現。

除了小說家的身份,皮格利亞亦是一位優秀的文學批評家。在其小說寫作中,他常常通過融入互文、戲仿等後現代結構手法與敘事技巧,在與經典作家的對話中,呈現其在真實與虛構、政治與文學、歷史與現狀等方面的深刻洞見。

在《缺席的城市》中,皮格利亞頻繁出入於博爾赫斯、喬伊斯、福克納、愛倫·坡、亨利·詹姆斯等作家的文本,更是對馬塞多尼奧·費爾南德斯、羅伯特·阿爾特、《神曲》《一千零一夜》等多有指涉。他以精妙絕倫的敘事技巧,讓我們一窺其豐盈的詩學宇宙。


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一名記者朱尼爾在收到爆料後,踏上了追查一台神秘機器的旅途。

這台機器擁有一個女人的心智和靈魂,能夠輸出故事。它是由一個與阿根廷先鋒小說家馬塞多尼奧·費爾南德斯同名的人物,在心愛的女人去世後創造的,其目的是讓愛人在講述故事中獲得永生。

除了個人的愛情回憶,機器還守護着流傳在城市裡的集體記憶。當她通過重重文本和磁帶錄音,影射現實、傳播真相時,警察也介入進來,試圖將機器搗毀。

朱尼爾在城市裡四處遊蕩,在不同的故事中進進退退,試圖解開那條總是充滿等待和延宕的線索。直到有一天,他來到了世界盡頭的的一座小島上……

名人&媒體推薦

顯然,皮格利亞追隨的是異想天開的馬塞多尼奧·費爾南德斯,以及兩位黑色天才羅伯特·阿爾特和胡安·卡洛斯·奧內蒂的腳步。但他仍是一位具有原創性的天才作家,他的天馬行空衝擊着傳統敘事的邊界。《缺席的城市》是一部戲仿偵探故事的小說,它引誘讀者持續讀下去的疑問不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是「剛剛發生了什麼」。

—— 羅伯特·庫弗,美國後現代主義作家

一部真正驚人而富於新意的小說,來自拉丁美洲最受推崇的作家之一。皮格利亞將幽暗的真相與幻想的冒險玩於股掌,組成一個旋渦一般的故事。

—— 格溫·柯克帕特里克

皮格利亞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小說家,一位充滿魅力的作家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對政治與虛構之間的複雜關係進行了大膽探索。《缺席的城市》是一部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品,它超越了國界。

—— 弗朗辛·馬塞洛

毋庸置疑,皮格利亞是黑色小說在拉普拉塔河地區的推廣發展貢獻最大的作家之一。

—— 門波·希亞迪內斯,阿根廷文學評論家

有兩個特點令皮格利亞的作品富有生命力:首先,是他審美上對局外人和社會邊緣的偏愛,這進而使他對壓迫和反抗之間的權力動態關係比較警惕;其次,是他對幾乎被遺忘的舊世界的懷念。……在他的小說《缺席的城市》中,如旋渦般的故事將讀者帶至半個世紀以前,部分原因是為了尋找傳奇人物馬塞多尼奧·費爾南德斯—— 博爾赫斯的精神導師。而我們在那個世界遇到的是什麼呢?汽車旅館、破酒館、磁帶機、瘋了的科學家、落魄的作家、丟失的信件,等等。

——《泰晤士文學增刊

拉丁美洲最獨特的文學聲音之一……正是陰謀作為常規這一前提——這也是皮格利亞作品的核心——最富預言意味。

——《紐約客

他擁有的偉大文學才能包括:將情節置於一個精確的世界,對事實和人物的精準觀察,明晰的語言,以及使讀者着迷於他且讓故事與底層的詩學力量之間保持張力的文學智慧。

—— 羅慕洛·加列戈斯文學獎授獎詞

作者簡介

里卡多·皮格利亞 阿根廷作家與文學評論家,當代西班牙語文壇最重要的聲音之一。

皮格利亞以短篇小說開始他的創作生涯,並憑藉首部小說集《入侵》(1967)確立了他作為作家的聲譽。他的代表作包括長篇小說《人工呼吸》(1980)、《缺席的城市》(1992)、《烈焰焚幣》(1997)、《夜間目標》(2010)及《艾達之路》(2013)。此外,他還留有大量散文、評論與劇本。

皮格利亞曾獲得西班牙「文學評論獎」(2010)、委內瑞拉「羅慕洛·加列戈斯文學獎」(2011)、阿根廷作家協會「最高榮譽獎」(2012)和西班牙「福門托文學獎」(2015)等重要獎項。

1973年,皮格利亞曾訪問中國,並與郭沫若進行了會面。

譯者

韓璐,譯者,北京大學西葡語系文學學士與碩士。曾就職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現為康奈爾大學羅曼語系拉美文學項目博士生,研究興趣包括拉美現當代文學與視覺文化中的空間、城市及技術想象。

原文摘錄

等候室里的人和他一樣,也正在黎明中等待其他奄奄一息之人走到生命的盡頭。他們一邊抽煙,一邊在沒有時間的時間裡盯着虛空,在那裡他們等待的是遠離痛苦之人順從地稱之為『在劫難逃』的東西。 她的死亡屬於平行宇宙,發生在一場夢裡(他曾夢到幾隻老虎在針茅地上將她殺死)。仿佛黑暗中的泥濘小路上一個男人提燈而來,他付了錢,將她的軀體交到男人手裡。那麼,他換回了什麼?這是一項契約。他認為獻祭是維持宇宙秩序的儀式。獻祭並非公共行為(或者說,它們不再是公共行為了),但人們不能停止獻祭。如今,高高在上的、戲劇化的獻祭表演已經消失。作為替代,醫院白花花的病房裡,那些無辜美麗的死者被推上祭台。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