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罌粟,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野罌粟PapavernudicauleL.黑水野罌粟PapavernudicauleL.subsp.amurenseN.A.Busch和海罌粟GlauciumfimbrilligerumBoiss.的果實、果殼或帶花的全草。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鎮痛之功效。用於久咳喘息,瀉痢,便血,脫肛,遺精,帶下,頭痛,胃痛,痛經。[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罌粟
漢語拼音:Yīnɡ Sù
別名:罌子粟、罌粟米、象谷囊、卸米、囊子、卸米子、粟米
性味歸經:味酸、苦、澀,性涼。歸肺、腎、大腸經
毒性:有毒
功能: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鎮痛
主治:用於久咳喘息,瀉痢,便血,脫肛,遺精,帶下,頭痛,胃痛,痛經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罌粟
拼音名:Yīnɡ Sù
別名: 罌子粟、罌粟米、象谷囊、卸米、囊子、卸米子、粟米。
英文名: Poppy seed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paver somniferum L.
出處
出自《本草圖經》;1.《本草圖經》:罌子粟,舊不着所出州土。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其實作瓶子,中有米,極細。侯其瓶焦黃則采之。 2.《綱目》:罌粟,其殼入藥甚多,而《本草》不載,乃知古人不用之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種子。
採收和儲藏
6-8月果實焦黃時,採摘果實,部取種子,曬乾。
原形態
罌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60cm,栽培者可達1.5m。無毛,或在植物體下部與總花梗上具極少的剛毛,有乳狀液計。根通常單生,垂直。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具白粉。葉互生,無托葉;莖下部的葉有短柄,上部的葉無柄,抱於莖上;葉片長5-30cm,寬3-20cm,朱端漸尖或鈍,基部心形,葉脈明顯,略突起,邊緣為不整齊的波狀鋸齒,兩面無毛,被白粉成灰綠色。花單一,頂生,常下垂,具長柄,花梗長可達25cm,無毛或稀具極流的剛毛;萼片2,長橢圓形或闊印形,綠色,邊緣膜質,早落;花瓣4,有時為重瓣,近圓形或近扇形,長4-7cm,寬3-7cm,邊緣淺波狀或各種分裂,白色、粉紅色、紅色至紫色;雄蕊多數,生於子房的周圍,花絲纖細,白色,花葯黃色,2室縱裂;雌蕊1,於房長方卵圓形,無毛,l室,胚珠多數,着生於倒膜胎座上,無花柱,柱頭5-18枚,輻射狀排列,成扁盤狀。蒴果球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7cm,直徑4-5cm,無毛,成熟時外皮黃褐色或淡褐色,孔裂。種子多數,細小,腎形,直徑0.5-1cm,表面粗蜂窩狀,灰褐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性狀
性狀鑑別
種子細小,略呈腎形,直徑0.5-1mm。表面藍黑色或灰褐色,有網狀隆起的紋理及黃色種臍。剝去種皮有白色內胚乳及彎曲的胚,油性。味甘。
化學成分
含有少量罌粟鹼(papaverine),嗎啡(morphine)和痕跡量的那可汀(narcotine)。
歸經
大腸經
性味
甘;平
注意
《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功能主治
健脾開胃;清熱利水。主泄瀉;痢疾;反胃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
複方
- ①治反胃不下飲食:白罌粟米二合,人參末三大錢,生山芋五寸長(細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薑汁及鹽花少許,攪勻,分二服,不計早晚食之,亦不妨別服湯丸。(《南唐食醫方》罌粟粥法)
- ②治赤白痢:罌粟殼(去穰、蒂令淨,炙黃),罌粟子(炒令微黑)。上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雞頭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瀉,米飲下。小兒,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減服之。(《百一選方》)
各家論述
- 1.《本草圖經》:主行風氣,驅逐邪熱,治反胃胸中痰滯。
- 2.《綱目》:治瀉痢,潤燥。
- 3.《醫林纂要》:除胃熱。[2]
摘錄
《中華本草》
注意事項
本品有毒,不可多服。服用過量可出現頭昏,耳鳴,皮膚出疹,瘙癢,青紫等毒性反應。
藥理作用
- 1、野罌粟對自發活動是抑制的。
- 2、對腸管呈興奮作用,增強腸蠕動。
- 3、對呼吸無影響。
- 4、納洛酮能對抗嗎啡的鎮痛作用,但不對抗野罌粟生物鹼的鎮痛作用。
- 5、野罌粟生物鹼無成癮性。
相關論述
《吉林中草藥》:「澀腸止痛,解毒。治腸炎,痢疾。」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
相關配伍
- 1、治腸炎,痢疾:麗春花6g,刺黃柏9g,土木香3g。水煎服。
- 2、治水瀉不止:麗春花、紫參、列當各9g。水煎服。
- 3、治久咳自汗:麗春花、烏梅各9g,土木香,貝母各6g。水煎服。(1-3方出自《新疆中草藥》)
分布區域
- 2、黑水野罌粟: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等地。 3、海罌粟:分布於新疆。
生長環境
- 1、野罌粟:生于山坡高燥地帶。
- 2、黑水野罌粟:生于山野、路旁、石礫地或河岸沙地。 3、海罌粟:生於沙礫石堆或乾燥山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