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伯特.舒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伯特.舒曼
羅伯特.舒曼
原文名 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出生 1810年6月8日
撒克遜的茨維考城
國籍 德國
職業 鋼琴演奏
知名作品 《詩人之戀》、《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等。 

羅伯特·舒曼 拼音:luó bó tè -shū màn 英文: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同義詞條:舒曼,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薛滿

  羅伯特·舒曼,全稱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德語: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又譯薛滿,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舒曼生性熱情敏感,富有民主主義思想。夫人克拉拉·威克也是著名鋼琴家。舒曼在音樂方面深受舒伯特的影響,在文學上受到以海涅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和以霍夫曼為代表的消極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

  舒曼的音樂創作十分注重於人物內在感情的描寫。他喜歡標題音樂,並經常描寫一些夢幻的世界。他的鋼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聲上、節奏上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到之處,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音樂詩人」。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詩人之戀》《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等。 

生平簡介

  羅伯特·舒曼1810年6月8日生於德國撒克遜的茨維考城。舒曼的父親是茨維考城的地方書商兼出版商,母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婦。舒曼自小就表現出音樂天賦,他7歲時開始學習鋼琴,並已嘗試作曲。9歲時,他隨父親在卡路斯家中聽到莫歇勒斯的演奏,對音樂更感興趣了。10歲時他進入茨維考學校就讀,與朋友們組織管弦樂隊,自己作曲。

1826年,父親去世,1828年,舒曼中學畢業。母親強烈要求他去攻讀法律,於是他只好忍痛順從母親的意願,去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

  萊比錫是全德音樂文化中心,這裡聚集着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各種藝術活動都非常頻繁活躍。具有強烈藝術家氣質的舒曼,一到萊比錫就被這裡活躍的藝術空氣所吸引。在學校里,教授枯燥的法律課程命他感到索然無味,而音樂卻使他感到格外的親切。他幾乎每天都在從事音樂活動。為了達到高超的鋼琴演奏水平,他拜當時著名的鋼琴教師里希·維克為師。兩年後,舒曼在音樂藝術上的造詣與成就使他聲譽大振。他公開舉行的演奏會得到了音樂界的普遍承認與好評。於是他終於說服母親,選擇了音樂藝術的道路。 

  1830年,他搬進了維克老師的家中潛心學琴。他時時抱怨老師的授課速度太慢,為了迅速提高技能,他別出心裁地用一根細繩把手指吊掛在天花板上偷偷練琴,試圖以此加強手指觸鍵的靈活性與力度。但是,錯誤的方法使他的手指受到了嚴重損傷,他想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的理想從此破滅了。這個意外的不幸對他的心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挫折並沒有把他的精神與毅力摧毀。不久,他把目標轉向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方面,在新的音樂領域中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

  1834年,舒曼創辦了音樂評論刊物《新音樂雜誌》並任主編,這是對死板的德國音樂評論界的挑戰。在「新音樂雜誌」上,他經常用佛羅斯登、拉羅等筆名發表文章,宣揚「用藝術理想來代替現實的理想」。


舒曼與妻子克拉拉

  1836年,26歲的舒曼開始追求克拉拉·威克,當時克拉拉才17歲。克拉拉的父親威克教授因為舒曼沒有什麼地位而反對他們兩人來往,無論舒曼怎樣努力,威克堅決不同意他們的婚事。雙方因此而鬧到法庭,結果舒曼獲勝。

   1840年9月12日舒曼和克拉拉終於結婚了。  1840年,除了成家以外,舒曼的藝術生涯也有了轉折。他努力創作歌曲,這一年就寫了100首左右。舒曼的歌曲旋律優美,例如作品《奉獻》、《櫻桃樹》、《蓮花》,根據克魯納的詩所寫的作品《旅之喜》等等。  841年後,舒曼開始寫交響曲、室內樂、清唱劇。

   1851年,舒曼到瑞士等地演奏旅行,此時發表了《朱力斯·凱撒》、《赫爾曼與德提亞序曲》。

   1853年5月樂曲在萊茵河下游公演,博得好評。

  1854年,他因精神病惡化而喪失了理智,甚至連妻子也認不出了。一個嚴寒的冬日,他竟跳進冰冷的萊茵河裡企圖自殺,幸而被救並送進了精神病院,但他始終未得到完全的恢復。

  1856年7月29日,舒曼在愛妻克拉拉的懷中安然逝去,終年46歲。  

本段作品

  舒曼的作品包括交響樂四首、協奏曲(如《a小調鋼琴與樂隊協奏曲》、《a小調大提琴與樂隊協奏曲》、《d小調小提琴與樂隊協奏曲》等)、室內樂、藝術歌曲(如《桃金娘》、《婦女的愛情和生活》和為詩人海涅《詩人之戀》、李爾克、艾興多夫的詩歌而譜的曲)、鋼琴作品(如《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童年即景》等)、其他樂隊和合唱作品(如《曼弗雷德序曲》)及歌劇一部。


  樂評創作,主要刊載於由他創辦並一人分飾三個不同立場的評論人員的《新音樂報》內的文章。   《詩人之戀》   聲樂套曲《詩人之戀》,作品創作於被稱為舒曼的「歌曲年」的1840年,這一年作者與其深愛的克拉拉結婚,它可以說是舒曼的愛情日記。作品共包括十六首聲樂作品,歌詞來自海涅的《抒情的間奏》的六十五首詩。這組作品不僅是舒曼聲樂作品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藝術結構最完整的傑作。

  《詩人之戀》的音樂具有不同的曲調,有婉轉的城市流行歌曲性質的《燦爛鮮艷的五月里》 (片段1), 有民歌性質的《小玫瑰,小百合》 (片段2)、《那小的花兒們如果知道》等,也有遼闊嚴肅史詩性的《萊茵河》 (片段3)等等,這些都是世界著名的聲樂作品。  《曼弗雷德》序曲

  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以其構思深刻、和聲新穎以及如詩一般的形象和有力的心理刻劃取勝。像舒曼的其它作品一樣,這首序曲也有較多的主題,用以從不同的側面去刻劃曼弗雷德的性格。

  序曲開始時,全樂隊奏出三個強有力的切分和弦,給音樂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這段引子的主題描寫曼弗雷德黯然的沉思,或者說絕望的神傷(片段1)。

  奏鳴曲形式的呈示部的第一主題,體現出曼弗雷德激動、熱情、苦惱、絕望等各種情緒和內心所受的折磨。序曲的第二主題由小提琴聲部奏出,表現出主人公溫柔的一面,在情緒上不同於第一主題,但仍然籠罩着陰暗、憂鬱的迷霧。

  曼弗雷德的基本形象在這部序曲中有着真正的交響式發展,他憤世嫉俗的神態、慌亂不安的憂鬱情緒、懷念戀人的憂愁、內心的種種矛盾衝突,都以磅礴的氣勢體現出來。曼弗雷德的結局是悲慘的,他竭力尋求的「忘懷」始終無法覓得,他在詩劇結束時終於平靜地死去。經過序曲的引子主題再現,全曲結束。   a小調《鋼琴協奏曲》   作品完成於1845年。1841年舒曼試圖改變傳統鋼琴協奏曲的寫法,作了《鋼琴主奏a小調幻想曲》的單樂章鋼琴協奏曲, 但被出版社退稿。後來舒曼不得不另外新作了兩個樂章。該作品是在舒曼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完成的,當時,他和克拉拉的愛情衝破重重阻力而取得成功,創作也隨之出現高潮。樂曲主題鮮明,表現了作者的生活理想以及為之而鬥爭的信念。雖然在外表上與古典的協奏曲相比並不顯得新穎,但實質上這是一首極具浪漫主義特色的鋼琴協奏曲。  《狂歡節》   《狂歡節》寫於1835年,這時的舒曼25歲,在音樂事業上蒸蒸日上,正在走向成功之巔。在這部作品中既洋溢着舒曼音樂的浪漫主義精神,又反映出他的音樂批評個性。舒曼不僅在文字上能夠寫出犀利而個性鮮明的音樂評論,在作曲時也愛用音符表現自己的批判精神。《狂歡節》不同於自巴羅克時期以來逐漸形成一定規範的套曲形式——鋼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通常有固定的三四個樂章,體式較為龐大,每個樂章的內部結構也比較複雜。舒曼的鋼琴套曲形式自由,由許多活潑靈動的短曲組成,或者幾乎就是由一串鋼琴小品連綴而成,而整部作品又有一個貫徹始終的主題思想。《狂歡節》套曲由21首短曲組成。

  舒曼為這部鋼琴套曲取名為《狂歡節》,是借用了西方的狂歡節風俗,又戲劇性地加入了一些字謎遊戲。 文藝作品

  1944年德國拍攝過一部舒曼傳記片。

  1947年,美國好萊塢拍攝影片《Song of Love》,描寫舒曼與克拉拉的愛情故事,凱瑟琳·赫本扮演克拉拉。舒曼《童年即景》組曲中的《夢幻曲》被用作影片的主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