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羅科索夫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羅科索夫斯
原文名 Yammie Nam
出生 1896年12月9日
大盧基市
逝世 1968年8月3日
國籍 蘇聯
職業 統帥、軍事家
知名作品 《軍人的天職》妻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1896年12月9日-1968年8月3日),蘇聯元帥,統帥,軍事家,二戰時期蘇聯衛國戰爭中與朱可夫、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三駕馬車之一。他頭腦冷靜沉穩、處亂不驚,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逆境時期屢建戰功,被後人譽為「逆境英雄」。 中文名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外文名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別 名 逆境英雄 國 籍蘇聯 民 族波蘭人 出生地 大盧基市 出生日期 1896年12月9日 逝世日期 1968年8月3日 職 業 統帥、軍事家 畢業院校伏龍芝軍事學院 信 仰共產主義 主要成就 獲金星獎章兩枚,列寧勳章7枚等 蘇聯陸軍的三駕馬車之一 代表作品 《軍人的天職》 軍 銜蘇聯元帥 波蘭元帥 政 黨 蘇聯共產黨 目錄 1 人物生平 2 傳奇人生 ▪ 少年時期 ▪ 參軍入伍 ▪ 獲得勳章 ▪ 再獲勳章 ▪ 進修學習 ▪ 再次復職 ▪ 二戰時期 ▪ 巴格拉季昂行動 ▪ 東普魯士戰役 ▪ 戰後 ▪ 戰後職務 3 所得榮譽 4 著作 5 歷史評價 6 戰役中

人物生平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1896年12月9日—1968年8月3日) 1896年12月9日出生於大盧基市。母親是俄羅斯人,但父親是波蘭人,因此他與波蘭有着密切的聯繫。 孩童時代 孩童時代 1914年加入沙俄軍隊服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後,加入赤衛軍。

傳奇人生

少年時期 羅科索夫斯基 羅科索夫斯基 羅科索夫斯基生於洛瓦河畔的小城大盧基。他的祖父是波蘭族人,在華沙近郊當過林務員。他的父親是火車司機,收入尚豐,家境不錯。他的母親當過女教師,對他和兩個女兒的教育十分重視。

羅科索夫斯基4歲的時候,因父親調動工作,全家遷居華沙。他進入安東·拉貢學校學習。幼小的羅科索夫斯基聰明好學,特別喜歡閱讀那些傳奇英雄的故事。

羅科索夫斯基的童年是寧靜而無憂無慮的。但是好景不長,父親工傷病故,家境劇變。母親擔起養家的重擔,從襪廠攬些零活,沒日沒夜地干,勉強維持生計。大姐到紙廠做工,掙幾文錢貼補家用。這期間二姐又不幸病逝。儘管生活異常艱難,母親仍堅持讓兒子繼續上學。

1910年,母親積勞成疾,病倒床上,再也無力幹活了。羅科索夫斯基只好輟學。這時他剛上完市立學校的4年級。14歲的羅科索夫斯基進入襪廠當工人,開始了勞動的生涯。第二年,母親去世。

1912年,華沙工人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遊行。羅科索夫斯基加入了工人鬥爭的行列。在一次與憲兵的衝突中,他被抓進監獄。兩個月的鐵窗生活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布爾什維克。出獄後,他被工廠解僱。16歲的少年到了他姐夫開的一個石坊里當起石匠學徒。

參軍入伍

1914年7月28日,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的當天,俄國卡爾戈波爾龍騎兵第5團開進華沙。身高體壯的羅科索夫斯基虛報了兩歲,謊稱20歲,得以按規定年齡加入該團,被分到騎兵6連,先後列兵和下士,由此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俄軍與德軍的戰鬥很快便全面展開。羅科索夫斯基作戰英勇而機智,兩次獲4級喬治十字獎章,一次獲3級喬治十字獎章。1916年7月初,卡爾戈波爾團調到後方,羅科索夫斯基被選送到團教導隊,接受了極為嚴格的軍事訓練。

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後,卡爾戈波爾團站到了蘇維埃政權一邊。年底,羅科索夫斯基與團里的大部分龍騎兵加入了紅軍卡爾戈波爾分隊。不久,他被選為副隊長。國內戰爭中,羅科索夫斯基隨分隊轉戰南北,為保衛年輕的蘇維埃政權,同白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

1918年9月,紅軍東方面軍第3集團軍烏拉爾第3師組建烏拉爾騎兵第1團。羅科索夫斯基擔任了騎兵團第一騎兵連連長。1919年3月7日,他加入布爾什維克黨。5月底,騎兵團分編成兩個騎兵營,他被任命為烏拉爾獨立騎兵第2營的營長,指揮近500名騎兵。

獲得勳章 1919年11月,羅科索夫斯基獲得他在紅軍中的第一次獎賞--紅旗勳章。旅政委米亞吉在給上級的請功報告中寫道:"1919年11月4日,在瓦科林斯耶村附近的戰鬥中,羅科索夫斯基擔任步兵第262團前衛並直接指揮屬下騎兵營,突破了數量上占優勢的敵人的配置地域。他率領30人的馬隊衝擊敵炮兵連,在粉碎了步兵掩護部隊的頑強抵抗之後,以勇猛的突擊完整地繳獲了炮兵連的火炮……"

1920年1月底,幾個獨立騎兵營合併成第30團,羅科索夫斯基任團長。不久,騎兵第30團派駐俄蒙邊界一帶,保衛蘇維埃共和國東部邊境。8月,羅科索夫斯基轉任步兵第35師騎兵第35團團長。這個團駐紮在伊爾庫茨克,從未參加過戰鬥。24歲的羅科索夫斯基出色地完成了訓練部隊的任務。1921年3月,騎兵第35團縮編為騎兵第35獨立營,羅科索夫斯基隨之降任營長。師司令部強調,縮編是暫時的,以後還將恢復團的建制。

再獲勳章 此間,擁有1萬騎兵的溫甘倫王爺的反蘇維埃武裝不斷從蒙古境內出擊,侵擾蘇維埃共和國邊境。4月,紅軍步兵第35師被調往貝加爾湖以南,迎擊溫甘倫的入侵。6月初,溫甘倫的騎兵向俄羅斯邊境重鎮熱爾圖林卡亞發起進攻,將駐守的第2步兵營主力切斷並包圍起來。羅科索夫斯基的騎兵第35營正處於鎮子的右翼側,作為預備隊待命。他根據戰場形勢,當機立斷,命令騎兵出擊。他自己沖入敵陣。紅軍騎兵擊退了敵人,為第2營解了圍。為此羅科索夫斯基獲得第二枚紅旗勳章。

羅科索夫斯基在這次戰役中負傷,子彈打穿了他的腿骨。他在醫院住了兩個月之後,回到營隊。不久騎兵營恢復團的建制,他也隨任團長。1921年12月,他被調任庫班騎兵第5師第3旅旅長。這時內戰已經結束。1922年7月,騎兵第3旅縮編為第27團,羅科索夫斯基隨之降任團長。

1922年底,庫班騎兵第5師對羅科索夫斯基的鑑定如下:"具有堅強的意志,精力充沛,果斷,冷靜而沉着。對部下和對自己一樣要求嚴格。關心別人。受到部下們的愛戴和擁護。熱愛軍事,能輕鬆地承受軍旅生活。具有傑出的智慧,熱愛本職工作,比較注重戰鬥工作,對組織和行政工作重視不夠。俄共黨員。受過中學5年級的教育。未受過專業軍事教育,但熱愛軍事工作並以自學方式進行自修。經歷長期實戰,擁有在紅軍中以及在帝國主義戰爭中積累的戰鬥經驗。由於在東方面軍中參加過反高爾察克和溫甘倫的作戰而被授予兩枚紅旗勳章……"

師首長認為羅科索夫斯基是很有前途的將才,極力主張上級給他進修機會。

進修學習 1924年9月,羅科索夫斯基進入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進修。1926年9月,進修班結業後,他被派回外貝加爾。他歷任騎兵第3旅旅長、騎兵團團長。不久被派往蒙古人民共和國擔任蒙古人民革命軍騎兵第1師的教官。1928年9月歸國後,他被任命為庫班騎兵獨立第5旅(該旅參加過中東路戰爭)旅長兼政治委員,因戰功卓著又獲得第三枚紅旗勳章。1929年1月,他又進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首長進修班進修了2個月。1930年起先後任騎兵第7師和第15師師長。1932年2月,庫班第5旅擴編為騎兵第5師,他升任師長。由於訓練工作成績突出,他榮獲了蘇聯政府的最高獎賞--列寧勳章。1935年9月紅軍採用軍銜制,羅科索夫斯基被授予師級軍銜。1936年初,他被任命為隸屬列寧格勒軍區的騎兵第5軍軍長,離開了服務多年的偏遠的外貝加爾地區,來到軍部所在地--俄羅斯的古老城市普斯科夫。

再次復職 1937年8月,正是羅科索夫斯基大受重用之時,他突然遭到逮捕--有人指控他與波蘭和日本的諜報機關有瓜葛--被判處死刑。由於老上司鐵木辛哥元帥出面干預,羅科索夫斯基在被執行死刑時,當時旁邊的兩個同時被處決的死刑犯都被處決了,唯獨羅科索夫斯基被打了一顆空包彈,故此性命被保了下來。最終經過兩年半的審查,查明所控不實,鐵木辛哥以大戰在急,軍隊缺乏指揮人才為由向斯大林提出申請,羅科索夫斯基官復原職,又回到騎兵第5軍。這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蘇聯正處於希特勒入侵的前夕。

1940年5月,蘇軍對軍銜制進行了改革,羅科索夫斯基被授予少將軍銜。

1940年下半年,蘇聯開始組建機械化部隊。基輔軍區建立了幾個機械化軍。11月,羅科索夫斯基調離了騎兵部隊,擔任了基輔軍區機械化第9軍軍長。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德軍越過邊界,分三路長驅直入。蘇軍作戰準備不足,倉促應戰。無法阻止德軍的推進,全面敗退。

二戰時期 羅科索夫斯基所在的西方面軍機械化第9軍在西南基輔方向上同德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戰爭頭幾周最艱難的日子裡,羅科索夫斯基表現出蘇軍指揮員的大無畏精神,榮獲了他的第4枚紅旗勳章。 羅科索夫斯基 羅科索夫斯基

1941年7月10日,德"中央"集團軍群向通往莫斯科的必經之地斯摩陵斯克發起進攻(參見斯摩棱斯克戰役)。扼守地區的蘇軍西方面軍處境險惡。第16、第20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一部陷入德軍合圍。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組建幾個集團軍級的軍群,從別雷-亞爾采沃-羅斯拉夫利向斯摩棱斯克方向實施反突擊,以扭轉斯摩棱斯克戰局。

1941年7月14日,羅科索夫斯基奉命將機械化第9軍交由副手指揮,自己飛往莫斯科,受領組建新軍軍群的任務。他只在莫斯科停留了幾個小時。大本營告訴他,要在斯摩棱斯克方向形成一片"真空",軍群的任務是不讓德軍向維亞濟馬方向推進。他的軍群將由幾個師組成。總參謀部派給他幾名參謀和幾名士兵。這就是他的所部的全部班底。總參謀部指示他說:"從莫斯科到亞爾采天,沿途你所遇到的部隊,統由你收編。具體指示到西方方面軍司令部受領。"

當天傍晚,羅科索夫斯基帶領他的司令部抵達位於維亞濟馬以北的卡斯納的西方方面軍指揮部。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元帥指示他在亞爾采沃地域採取軍事行動。最後鐵木辛哥說:"預備隊一到,就給你幾個師,眼下你只能收編一些部隊和兵團。"

1941年7月17日夜間,羅科索夫斯基乘車前往亞爾采沃地域,一路收編了一些被打散或撤下的隊伍。新軍群在幾天內組建起來,並立即投入戰鬥。

1941年7月22日,蘇軍5個作戰軍群發起反擊。戰鬥異常激烈。西方面軍司令員鐵木辛哥在給最高統帥部的報告中說:"……羅科索夫斯基今天從兩翼和後方進行迂迴,但遭到德軍的反衝擊,被迫撤至沃皮河東岸,右翼在亞爾采沃附近阻擊德軍橋頭堡步兵第38師……"1941年7月24日,鐵木辛哥報告說:"在亞爾采沃地域雙方血戰三天,傷亡慘重………"1941年7月27日,鐵木辛哥的報告說:"亞爾采沃仍被羅科索夫斯基堅守着……"

蘇軍的反突擊未能取得勝利,但阻滯了德軍在莫斯科方向上的進攻,並支援了第16、第20集團軍的突圍。8月初,這兩個集團軍突出德軍的重圍。第16集團軍併入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仍用第16集團軍的番號,羅科索夫斯基任司令員,下轄6個師,負責保衛斯摩棱斯克-維亞濟馬一線,防禦正面寬50公里。

8月底,蘇中央方面軍遭到德軍圍殲,斯摩棱斯克戰局更加惡化。9月初,蘇最高統帥部再次發動反擊,預備隊方面軍第24集團軍10個師進攻葉利尼亞,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從北面迂迴斯摩棱斯克。羅科索夫斯基兵力單薄,未能突破德軍防禦和解放斯摩棱斯克,但是牽制了德軍準備用於葉利尼亞戰役的大部分預備隊,從而協助第24集團軍收複葉利尼亞並向西推進25公里。蘇軍無力取得更大勝利。從1941年9月10日開始,在斯摩棱斯克作戰的西方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全部轉入防禦。

11日,羅科索夫斯基被晉升中將軍銜。

德軍取得斯摩棱斯克會戰勝利之後,沒有繼續向莫斯科進攻。希特勒將首攻目標從莫斯科轉向基輔和列寧格勒。德"中央"集團軍群主力轉而面南,和"南方"集團軍群主力一起投入基輔戰役。

9月底,德軍取得基輔會戰的勝利並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之後(參見列寧格勒戰役),集結了"中央"集團軍群和3個坦克集群共78個師,180萬人,開始實施進攻莫斯科的"颱風"作戰計劃,企圖於入冬前攻下莫斯科(參見莫斯科戰役)。

德軍首先對布良斯克方面軍防禦地帶和維亞濟馬一線發動進攻。羅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團軍和葉爾沙科夫的第20集團軍防禦正面相對平靜。

1941年10月5日,羅科索夫斯基接到西方方面軍司令部的命令:"茲命令第16集團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立即將其防禦地帶連同部隊轉交第20集團軍司令員葉爾沙科夫,你本人帶司令部及必要之通信工具以強行軍速度最遲不得晚於早6時10分到達維亞濟馬。第16集團軍新編成內將包括維亞濟馬地區的步兵第50、第73、第112、第38、第229師,坦克第147旅,以及1個火箭炮營、1個反坦克團和1個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集團軍的任務是阻擊從南面斯帕傑緬斯克地域向維亞濟馬進攻之敵,不讓其越過普梯科沃;克魯德耶、德羅日諾一線北進……"

羅科索夫斯基立即執行命令,當夜動身沿明斯克幹線向維亞濟馬進發。一路見到的都是撤退景象。1941年10月6日拂曉,羅科索夫斯基抵達維亞濟馬,城裡沒有任何部隊,命令所列的部隊一個也聯繫不上,同方面軍司令部的聯繫也中斷了。羅科索夫斯基派出偵察兵,了解到形勢的嚴重性。他對司令部人員說:"必須趕快離開這裡。沒人守衛維亞濟馬。走吧。"

德軍的合圍圈已經在維亞濟馬附近閉合(參見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羅科索夫斯基決定朝東北方向突圍。1941年10月8日,在距莫扎伊斯克40公里處,羅科索夫斯基終於用無線電與方面軍司令部取得聯繫,並按指示抵達莫扎伊斯克,然後乘派來的飛機飛抵西方方面軍司令部。1941年10月13日,新任西方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大將命令羅科索夫斷基"率領步兵第18師前出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域,收編該地全部部隊和新到達該地的部隊,在北起莫斯科海(伏爾加水庫)南到魯扎河的地帶組織防禦,制止敵人從該地帶突破"。

羅科索夫斯基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設立了指揮所,着手收編部隊。到16日,第16集團軍的編成內共有21個步兵營、6個騎兵團、73門反坦克炮和123門野戰炮。要防守100餘公里的地帶,這些兵力遠遠不夠。

1941年10月16日,德軍開始以絕對優勢兵力向第16集團軍防地發起猛烈進攻。蘇軍浴血奮戰.頑強阻擊德軍10天,最後被迫將防線後移。1941年10月17日,德軍占領沃洛科拉姆斯克。幾天後,羅科索夫斯基奪回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區的幾個戰略點,但無力擴大戰果。他的首要任務是加強防禦,準備對付德軍必將發動的更大規模的進攻。

希特勒在"中央"集團軍群內建立了兩個快速集群,對西方方面軍和相鄰方面軍的接合部,同時對西方方面軍的兩翼突擊,以便從南北兩面迂迴莫斯科,在其東部封閉合圍圈。西方方面軍右翼是第30集團軍和第16集團軍。德第3、第4坦克集群的主突方向直指這兩個集團軍。

1941年11月6日,德快速突擊部隊開始衝擊羅科索夫斯基的防禦陣地。戰鬥異常激烈。第16集團軍各部擋住了德軍的進攻,使德軍陷入爭奪據點的持久戰之中,推進速度十分緩慢。

1941年11月20日,羅科索夫斯基遵照方面軍司令部的命令,井然退至巴韋利措沃、莫佐羅沃、阿克謝諾沃、新彼得羅夫斯科耶、魯緬采沃一線。

德軍難以在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取得突破,遂將主力集中到克林方向上,攻下了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和克林。1941年11月25日,朱可夫命令羅科索夫斯基奪回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羅科索夫斯基按命令迅速組織了反擊,取得部分戰果,但未能奪回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第16集團軍的防線,如同整個莫斯科防線,步步後移。

到11月底,極度疲憊和損失極大的第16集團軍被迫退卻到離莫斯科僅25至35公里處。但是蘇軍終究還是擋住了德軍的進攻。遭受極大消耗的德軍已成強弩之末,再無力推進。

12月初,蘇最高統帥部將秘密組建的三個新的預備隊集團軍投入戰場。其中兩個集團軍在西方方面軍右翼參加了第16集團軍北翼的戰鬥。


1941年12月5日,蘇軍開始反攻。西方方面軍右翼各部向克林-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第3、第4坦克集群發起突擊。1941年12月7日,第16集團軍從防禦直接轉入進攻。經一天激戰,羅科索夫斯基解放了克留克沃。之後,各部在伊斯特拉方向上全線進攻。到10日、德軍喪失了全部主要抵抗樞紐部,向伊斯特拉河一線退去。

羅科索夫斯基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命令部隊不停息地全速追擊。在12月11日至12日的兩天之內,第16集團軍推進了10至16公里,在許多地段前出到伊斯特拉河一線。

1941年12月13日,蘇聯中央報刊的第一版上都刊登了西方面軍的司令員朱可夫及其領導的各集團軍司令的肖像。在羅科索夫斯基肖像上方的文字說明寫道:"羅科索夫斯基將軍的部隊,在追擊敵坦克第5、第10、第11師,黨衛隊師和步兵第35師的同時,占領了伊斯特拉市……"

1941年12月15日,第16集團軍強渡伊斯特拉河,突破德軍防線。德軍退卻。1941年12月20日,第16集團軍同友鄰部隊前出到拉馬河和魯扎河一線。至此,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在十幾天的戰鬥中推進了100公里左右。

1942年1月中旬,為發展莫斯科近郊所取得的勝利,蘇軍發動了新的攻勢。第16集團軍於1月16日出擊,當天攻克德軍14個防禦樞紐部。在羅科索夫斯基繼續揮師挺進時,1月21日,他接到方面軍司令部的命令:"將部隊轉隸友鄰第5集團軍。率集團軍整個指揮機構到司令部接受新任務。"

在西方方面軍指揮所,方面軍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中將對羅科索夫斯基解釋說,德軍對左翼戈利科夫中將的第10集團軍發起反突擊,控制了蘇希尼奇這個大鐵路樞紐及其周圍地區,羅科索夫斯基及其司令部應在最短的時間裡趕到蘇希尼奇地區,接管部隊,並恢復原來的態勢。羅科索夫斯基受命後立即率司令部趕往前線。這是他半年裡第三次接手新部隊。

1942年1月29日,方面軍司令部接到羅科索夫斯基的報告:"已攻克蘇希尼奇,並在那裡設立了集團軍司令部。"

緊接着,羅科索夫斯基利用所能集中的少的可憐的部隊,對德軍防禦築壘據點逐個進行攻擊,動搖了德軍防禦,將德軍逼到日茲德拉河。

1942年3月8日,羅科索夫斯基視察了準備攻打馬克拉基的部隊之後,回到蘇希尼奇的司令部,開始了對蘇希尼奇的例行炮擊。一顆炮彈在司令部旁邊爆炸,彈片擊中羅科索夫斯基脊椎,在脅骨中間穿過,打穿肺部,幸而未觸及心臟。

傷勢嚴重的羅科索夫斯基被送去搶救。行前,他用極虛弱的聲音對副手說:"要保證拿下馬克拉基。之後……把他們從各據點趕走,不讓他們固守……"

羅科索夫斯基接受手術之後,被送往莫斯科治療。他身強體壯,恢復的較快。5月底,不待治療結束,他便跑出醫院,回到第16集團軍。這時莫斯科會戰已於1942年4月20日結束,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遭到失敗。但是蘇德戰場的整個形勢仍對蘇軍不利。

7月初,蘇軍最高統帥部任命羅科索夫斯基為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員。這時布良斯克方面軍正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德軍在1942年6月28日開始的進攻中,突破了布良斯克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防禦,向縱深推進150公里到170公里,強渡頓河,沖入沃羅涅日。1942年7月7日,蘇最高統帥部將布良斯克方面軍一分為二,一部分部隊歸入沃羅涅日方面軍,一部分由羅科索夫斯基接管。羅科索夫斯基將司令部設在葉列茨以東幾公里的下奧利沙涅茨村。布良斯克方面軍編成內包括5個集團軍和3個軍。羅科索夫斯基首先阻止住德軍由頓河西岸向北推進,使戰局穩定下來。

新任司令員給布良斯克方面軍官兵留下深刻印象。方面軍司令員助理後來回憶說:"羅科索夫斯基不喜歡孤獨,總是同司令部人員在一起。在布良斯克方面軍,經常看列他在作戰參謀那裡,或者在參謀長馬利寧的辦公室里……他有淵博的軍事知識、組織才能和深遠的預見。他沉着鎮靜,思想深邃,善於協調副手、各兵種首長、司令部、軍事委員會和方面軍政治部之間的工作,創造一種愉決而融洽的氣氛……此外,羅科索夫斯本身具有極大的魅力。他是一個剛毅、堅強,要求嚴格而嚴肅認真的人,他善於下達命令並使下級無條件執行命令。他沉穩.精神抖擻。臉上過早出現的皺紋表明他歷盡艱辛……"

此時,布良斯克方面軍防禦地段相對沉寂。希特勒將進攻重點轉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7月中旬,德軍集結71個師發起斯大林格勒會戰。8月中旬,德軍攻占了頓河西岸的所有地區,蘇軍退至斯大林格勒外圍組織防禦。到9月中旬,斯大林格勒外圍防禦地帶喪失殆盡,德軍突入市內。守城蘇軍被分割成三塊,但仍堅守城市,死不棄城。

蘇軍最高統帥部從9月開始準備反攻,為此在斯大林格勒地區新組編頓河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10月初,羅科索夫斯基轉任頓河方面軍司令員,轄第65、第24和第66集團軍。戰線寬達400公里。10月中旬,頓河方面軍轉入進攻,欲圖殲滅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德軍,與堅守在城內的崔可夫各師會合。這次進攻未能突破德軍防線。

1942年11月13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批准了代號"天王星"的大反攻計劃,以3個方面軍攻擊斯大林格勒德軍集團兩翼並圍而殲之。1942年11月19日和20日,瓦圖京中將的西南方面軍和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從謝拉菲莫維奇和克列茨卡亞一線,葉廖緬科上將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薩爾平斯耶湖一帶,先後發起反攻。經幾天激戰,3個方面軍於23日在卡拉奇以東的蘇維埃村會師,合圍德保盧斯上將第6集團軍全部和坦克第4集團軍一部,共22個師,33萬餘人。

蘇軍圍殲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指環"作戰計劃由羅科索夫斯基統一指揮實施,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編制撤銷,所轄第57、第64和第62集團軍轉隸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

包括7個集團軍的頓河方面軍於1943年1月10日實施"指環"戰役。此前兩天,羅科索夫斯基向被圍的保盧斯發出最後通牒:"……在你們毫無出路的情況下,為避免無謂的流血,我們建議你們接受以下投降條件:以您和您的司令部為首的全部被圍德軍部隊停止抵抗……如果拒絕投降,將予以消滅……"署名是:紅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沃羅諾夫炮兵上將,頓河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中將,保盧斯拒絕了最後通牒。

1943年1月10日早8時零5分,第65集團軍率先發起進攻。炮火準備持續了55分鐘。幾千門大炮齊聲怒號,驚天動地。隨後,蘇軍突擊部隊全速前進,迅速衝垮德軍防線。進攻的第一天,第65集團軍楔入德軍防禦縱深1.5公里至4.5公里。又經過3晝夜酌血戰,蘇軍消滅了德軍防禦西面突出部的守軍。1月12日日終時,第65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前出至羅索夫什卡河西岸。1943年1月15日,蘇軍突破德軍中層防禦圍廓。這一天,頓河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晉升為上將。

1943年1月22日,頓河方面軍全線出擊。1943年1月26日,第21集團軍的部隊沖入斯大林格勒城內,與堅守數周的蘇軍守衛部隊會師。1943年1月31日,走投無路的保盧斯及其司令部向羅科索夫斯基投降。但是被圍德軍部隊拒絕停止抵抗。羅科索夫斯基發起最後的攻擊。

1943年2月2日,羅科索夫斯基向最高統帥報告:"頓河方面軍務部已於1943年2月2日16時完成了您的命令,全部粉碎並殲滅了敵斯大林格勒集團……斯大林格勒市及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戰鬥行動已經停止。"

歷時160天的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最後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德軍損失150萬人。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是蘇德戰場的一個轉折點。蘇軍從此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羅科索夫斯基上將未來得及去一趟浸透着英雄守衛者鮮血的斯大林格勒市,1943年2月2日當晚,斯大林便召他立刻飛往莫斯科,接受新的任務。

1943年2月15日,斯大林命令羅科索夫斯基以頓河方面軍的指揮機構,組編蘇聯中央方面軍,羅科索夫斯基任方面軍司令員,緊急開到葉列茨地域,在布良斯克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之間展開,對德軍奧廖爾集團的翼側和後方進行攻擊。中央方面軍編成內有第21、第65和第70集團軍,坦克第2集團軍,以及空軍第16集團軍。

組織進攻的時間太短。但是羅科索夫斯基按期於2月25日發起進攻。蘇軍開始階段的進攻十分順利。第65集團軍和坦克第2集團軍突破德第2集團軍防線,到3月6日推進了30至60公里。德軍為免使奧廖爾集團遭到縱深包圍,急忙從勒熱夫和維亞濟馬增調數個步兵師和坦克師,擺在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當面。

羅科索夫斯基進攻受阻。他向大本營指出,以中央方面軍狀況,無法繼續向布良斯克一斯摩棱斯克方向進攻。大本營於1943年3月7日變動了中央方面軍的任務,第65、第70和第21集團軍改在北面和東北方向上進攻,幫助布良斯克方面軍殲滅德軍奧廖爾集團。戰役進展仍不順利。第70集團軍無組織地從行進間分批投入戰鬥,未能向前推進。羅科索夫斯基親自到第70集團軍司令部了解失利原因,認為是集團軍司令員指揮不力,當即撤換了他。羅科索夫斯基認為自己也有責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在追究集團軍指揮人員和司令部作戰失利責任的同時,我自己和我的司令部也難辭其咎:我們沒有檢查部隊的準備情況,不了解他們的指揮人員,就給集團軍下達任務。使其倉促投入戰鬥。這是我應汲取的一次教訓……"

大本營決定停止對德軍奧廖爾集團的進攻。自3月21日起,中央方面軍在戈羅季謝、小阿爾漢格爾斯克、特羅斯納、利季日、科列涅沃地區轉入防禦,和布良斯克方面軍一起,形成庫爾斯克突出部正北面。3月底,沃羅涅日方面軍在擊退德軍進攻之後態勢也穩定下來。於是,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形成一個孤形戰線,弧部向着德軍。

希特勒為了從蘇軍手中奪回戰略主動權,於1943年4月15日下達了6號作戰令:"以別爾哥羅德地域的一個突擊集團和奧廖爾以南的一個突擊集團,堅決而迅速地進行集中突擊,以向心進攻的方法合圍並殲滅庫爾斯克地域之敵……"

中央方面軍及其南翼友鄰沃羅涅日方面軍將面臨德軍的集中突擊。


蘇軍對德軍的主突目標做出了正確判斷。朱可夫在4月8日給最高統帥部的報告中寫道:"我認為,敵人將對中央、沃羅涅日、西南三個方面軍進行主要進攻戰役,以便粉碎這一方向的我軍,取得機動自由,沿最近的方向迂迴莫斯科。"羅科索夫斯基於1943年4月10日在給總參謀部的報告中也明確指出:"1943年春夏時期,敵人的進攻將只能在庫爾斯克-沃羅涅日方向。"4月12日,沃羅涅日方面軍也向大本營提交了內容相似的報告。

1943年4月12日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定下決心,要求各方面軍在所有的特別重要方向上,特別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建立鞏固的縱深梯次配置防禦,先以強大的防禦迎敵,然後轉入反攻並徹底殲敵。

1943年4月28日,羅科索夫斯基晉升為大將軍銜。

此時中央方面軍的編成做了調整,現有第13、第48、第60、第65和第70集團軍,並有預備隊坦克第2集團軍、1個步兵軍和2個坦克軍。空軍第16集團軍負責對方面軍的空中掩護。

羅科索夫斯基建立了縱深梯次配置,設立了6道基本防禦地帶、大量的中間地區和斜切陣地,挖掘塹壕和交通壕5000公里。羅科索夫斯基斷定德軍將以主要兵力突擊方面軍右翼上方的奧廖爾突出部的根部,他毅然決然地在這一方向上布置了高密度的兵力和兵器。在這95公里的地段,他集中了方面軍全部步兵兵力的58%,炮兵的70%,坦克和自行火炮的87%,並配置了第2梯隊和預備隊。為加強奧廖爾-庫爾斯克鐵路沿線的第13集團軍,羅科索夫斯基調去擁有700多門火炮和迫擊炮的炮兵軍,使每公里正面上有92門76毫米以上的大炮,這是前所未有的密度,是敵人進攻所能建立的密度的1.5倍。

在德軍進攻的整個方向上,蘇軍部署了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軍和瓦杜丁大將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共130萬人,2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6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3130架飛機。其後還有科涅夫的草原方面軍58萬人,9000門火炮和164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

7月4日晚,羅科索夫斯基從德軍俘虜中得知德軍已於當天早晨3時開始進入出發地。羅科索夫斯基估計德軍將於次日凌晨發起進攻,決定先採取行動,但已來不及報告和請示大本營,他與最高統帥部代表朱可夫元帥商量後,發出進行反擊令。

7月5日凌晨2時20分,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開始對正面德軍進行射擊(參見庫爾斯克戰役),反擊持續了30分鐘。5時30分,德軍發起進攻,主突地段是奧利霍瓦特卡地域。普霍夫第13集團軍的第15師和第81師與敵激戰一天,擊退德軍4次進攻,之後被迫後撤。這一天德軍以巨大代價向蘇軍防禦縱深推進6至8公里。

羅科索夫斯基以坦克第2集團軍和坦克第19軍對突入之敵進行反擊,以恢復原來的態勢。坦克部隊遭敵機轟炸,並受到德"虎"式坦克的阻擊,損失很大,反擊未果。

第二天,德軍又在奧利霍瓦特卡方向上推進了2公里,並開始將進攻鋒頭稍向右轉,指向波內里火車站地域。

羅科索夫斯基將現有兵力做了大膽而堅決的機動,他毫不猶豫地將受到威脅較小地段的部隊調到奧利霍瓦特卡和波內里地域。

德軍在各進攻地段均未取得重大突破,於是投入全部預備隊,經4天激戰,德軍僅前進了10公里。

1943年7月12日,德坦克第4集團軍和蘇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正面的普霍羅夫卡附近展開了一場對攻戰。這是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雙方共投入了1200輛坦克。雙方各損失了300輛坦克,都退回了出發地,而德軍此後已再無力進攻。蘇軍轉入反攻。

十分疲憊的中央方面軍未經休息,立即參加了對德軍奧廖爾集團的總攻。從1943年7月15日開始,經3天戰鬥,戰線恢復1943年7月5日以前態勢。此後羅科索夫斯基不斷擴大戰果。德軍的抵抗相當頑強。蘇軍未及完成合圍,僅將德軍逐出奧廖爾。同天,沃羅涅日方面軍解放了別爾哥羅德。

當晚,斯大林命令在莫斯科"鳴禮炮向傑出的部隊和他們的指揮員致敬"。124門禮炮鳴響了12下。

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繼續向西推進,1943年8月30日進入北烏克蘭境內,隨後相繼解放了雷利斯克、克羅列韋茨、普季夫利、沃羅涅日等地。

1943年9月7日,中央方面軍各集團軍前出至傑斯納河。10天後,羅科索夫斯基強渡傑斯納河,突破德軍西岸防禦,直指基輔。1943年9月18日,大本營命令羅科索夫斯基將主攻方向轉向切爾尼戈夫。戰事進展順利。1943年10月2日,中央方面軍改稱白俄羅斯方面軍。到11月底,羅科索夫斯基大將的白俄羅斯方面軍已肅清了白俄羅斯大片領土上的德軍。並解放了戰略要地戈梅利。1943年11月26日,莫斯科再次鳴禮炮向羅科索夫斯基和他的部隊致敬。

進入1944年後,羅科索夫斯基的部隊繼續推進。2月中旬,白俄羅斯方面軍改稱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進入4月份後,白俄羅斯低地道路泥濘,部隊不能進行任何調動。戰鬥暫停。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轉入防禦。

季昂行動

1944年5月3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批准了由羅科索夫斯基提出的代號"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計劃。

該戰役目的是:以巴格拉米揚大將的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將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扎哈羅夫上將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和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維捷布斯克、博古舍夫斯克、奧爾沙、莫吉廖夫和博布魯伊斯克等方向同時發起進攻,分割德軍戰略防禦正面,於維捷布斯克和博布魯伊斯克地域殲敵,爾後向縱深挺進,在明斯克以東圍殲敵第4集團軍,為各方面軍發展戰役創造最有利條件。


此役蘇軍投入兵力240萬人,德軍兵力為120萬人。戰役於6月23日打響。擁有最大兵力的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於24日開始進攻,激戰5天,在200公里正面上突破德軍防禦,圍殲德軍博布魯伊斯克集團,向縱深推進110公里。這一輝煌戰績受到最高統帥部的高度讚揚,29日,羅科索夫斯基不僅被晉升蘇聯元帥軍銜,成為戰爭期間第六個獲此殊榮的高級將領,還榮膺蘇聯英雄這一崇高榮譽,可謂雙喜臨門。

1944年,羅科索夫斯基與其他指揮官策劃了巴格拉季昂行動,羅科索夫斯基提出的同時發動兩場進攻的提案頗受爭議,羅科索夫斯基曾經回憶說,自己兩次被請到旁邊的屋子裡,要求重新考慮統帥部的建議,然而每次深思熟慮後,自己都更加堅定。最後,斯大林說:"方面軍司令的堅持,證明此田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是取得勝利的堅強保證。"

蘇軍4個方面軍的進攻取得全面勝利。1944年7月5日到11日,蘇軍在明斯克以東圍殲了德第4集團軍(參見明斯克戰役)。

到1944年7月16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各集團軍已前出至斯維洛奇河、普魯扎內一線,12天前進150-170公里。1944年7月20日,羅科索夫斯基前出到蘇聯邊界西布格河,並強渡過河,進入波蘭國境,迅速向維斯瓦河推進,24日解放了盧布林,28日解放了布列斯特(參見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爾後在華沙方向上不斷發動進攻。8月初,羅科索夫斯基暫緩對華沙的進攻。

白俄羅斯戰役於8月底結束,蘇軍殲敵54萬人,向西推進了500-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領土,以及立陶宛部分領土和波蘭東部,自此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事實上已經不復存在。

巴格拉季昂行動的成果,大大超越了最高統帥部的最高預期。此後,斯大林開始以全名來稱呼羅科索夫斯基,在次之前,唯一得到此姓名尊稱的只有沙波什尼科夫元帥一人。

魯士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結束之後,羅科索夫斯基積極準備華沙戰役,並準備向德國境內挺進。10月中旬,斯大林突然調他轉任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員。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交由朱可夫指揮。羅科索夫斯基感到困惑:"為什麼把我從主要方向調到次要地段?"斯大林回答:"你錯了。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將是西攻主要方向上的三個方面軍之一。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將結束在德國的戰爭。"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為參加決定性戰役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配備了大量的兵力和兵器。羅科索夫斯基轄7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1個機械化軍,1個騎兵軍和數個炮兵師,總計88萬餘人,有1500架飛機,219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萬1千多門火炮和迫擊炮。

1945年1月13日,蘇軍大本營以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巴格拉米揚大將的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和弗拉基米爾·菲利波維奇·特里布茨海軍上將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共167萬人,發動了西進德國的東普魯士戰役。

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戰役開始後的第二天發起進攻,6天後攻入東普魯士境內,占領許多防禦支撐點,1月底與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合力消滅了烏祖里地區的德軍。蘇軍將東普魯士德軍分割成三個孤立集團,德軍防線崩潰。

此時,位於進至奧得河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在東普魯士作戰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之間的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形成百餘里的空隙。德軍統帥部急調"維斯瓦"集團軍群,企圖殲滅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固守奧得河防線,扭轉柏林方向上的不利形勢。為了順利進攻柏林,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最後消滅東普魯士德軍的任務交由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完成,抽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主力殲滅"維斯瓦"集團軍群,占領東波美拉尼亞(參見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1945年2月10日,羅科索夫斯基的中央和左翼部隊從布羅姆貝格以北維斯瓦河各登陸場向斯德丁方向發起進攻,在友鄰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部隊的配合下,羅科索夫斯基於3月底占領了格丁尼亞和但澤。

為了獎勵羅科索夫斯基"對大規模戰役進行優異指揮,在摧毀法西斯德軍的鬥爭中獲得的輝煌勝利",蘇聯最高蘇維埃於1945年3月31日授予他蘇聯最高軍功章--"勝利"勳章。

1945年4月4日,羅科索夫斯基徹底擊潰德軍餘部,解放了東波美拉尼亞,消除了進攻柏林的蘇軍側翼威脅,為攻占柏林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5年4月16日,蘇軍發動攻占柏林的戰役(參見柏林戰役)。蘇聯元帥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蘇聯元帥科涅夫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同時向柏林發起進攻。羅科索夫斯基受命向西方方面前進,包圍德軍坦克第3集團軍主力,分割柏林地區德軍集團。4月26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部隊占領了德國大城市斯德丁。此後羅科索夫斯基各部以每天平均25-30公里的速度推進,5月2日前出至波羅的海沿岸。5月3日,潘菲洛夫的近衛坦克兵與英國第2集團軍的戰士會師。

摺疊戰後

柏林戰役於1945年5月2日結束。8日,德軍向蘇軍和盟軍遠征軍投降,蘇德戰爭和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6月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命令:"為表彰蘇聯元帥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在東波美拉尼亞和梅克倫堡地域模範地完成最高統帥部賦予他的戰鬥任務,卓越地指揮了與德國侵略者進行的各次戰役,以及在戰役中獲得的勝利,特授予他第二枚蘇聯英雄'金星'獎章,建立銅像,按在座台上,立於受獎者的故鄉。"

戰後職務

1945年6月24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獲得了他軍人生涯的最高榮譽。斯大林命令他指揮了莫斯科紅場上的反法西斯德國勝利的閱兵式。


戰後,1945-1949年任北部軍隊集群總司令。1949年10月應波蘭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經蘇聯政府批准,赴波蘭擔任波蘭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兼國防部部長,獲波蘭元帥軍銜,並被選為波蘭統一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議會議員,同時保留蘇聯國籍和蘇聯元帥軍銜。1956年回國後,任國防部副部長。1957年7月兼任總監察長,10月任外高加索軍區司令。1958-1962年復任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總監察長。1962年4月起任蘇聯國防部總監組總監。他根據以往戰爭經驗和軍事上的科學技術革命,為戰後時期蘇聯武裝力量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1956-1968年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蘇聯第二屆和第五--七屆最高蘇維埃代表。

1968年8月3日,羅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終年72歲,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紅牆下。

所得榮譽

羅科索夫斯基一生共獲"金星"獎章兩枚,獲列寧勳章7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6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和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各1枚,獎章及外國勳章、獎章多枚,蘇聯"勝利"最高軍功勳章1枚,榮譽武器1件。

本段著作

《 (又稱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回憶錄)》

==历史评价 ==

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在蘇德戰爭中顯示了傑出的軍事才能,先後參加了斯摩棱斯克戰役(1941),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東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諸戰役。在莫斯科會戰中,羅科索夫斯基在沃洛

羅科索夫斯基 科拉姆斯克方向以縱深反坦克防禦,高度積極而機動地對付敵人的坦克突擊;反攻時,為擴張戰果,在集團軍內建立2個快速集群,把正面突擊同迂迴包圍巧妙結合起來。他在準備和實施戰役時,創造性地運用蘇聯軍事學術的重要原則,果斷地集中兵力兵器於主要突擊方向,大膽地機動預備隊,始終顧及敵人的強弱兩個方面,擯棄作戰中的陳規舊套。羅科索夫斯基斯大林格勒會戰時,他在反攻階段,協同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部隊,突破敵人防禦,後又在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地帶包圍敵集團33萬人,並於1943年初率頓河方面軍部隊殲滅這一集團。在庫爾斯克會戰中,他指揮中央方面軍在抗擊德軍進攻和在爾後反攻中粉碎敵奧廖爾集團作戰中,顯示了軍事藝術。他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組織實施的1943年7月5日的炮火反準備,以及同年8月底方面軍實施兵力兵器由謝夫斯克向格盧霍夫方向的機動。1944年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羅科索夫斯基又定下的具有獨創的決心,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部隊實施兩次強大的向心突擊,並以輝煌的勝利證明了這一決策的正確。1945年在東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諸戰役中,羅科索夫斯基為切斷和粉碎敵強大的戰役戰略集團而不斷增強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突擊力量,這些作戰已成為他在衛國戰爭時期的光輝範例。

段戰役中

莫斯科戰役中的表現

羅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戰役中:他和朱可夫是斯大林在保衛莫斯科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將領,兩人早年是同學,後來在鐵木辛格的騎兵軍中,羅科索夫斯基擔任師長,朱可夫擔任團長,但是後來羅科索夫斯基被逮捕關押,而朱可夫迅速高升,到蘇德戰爭爆發時,朱可夫已經是總參謀長,大將軍銜;而羅科索夫斯基被平反釋放,只是擔任了軍長,少將軍銜。後來羅科索夫斯基調到西方面軍,配合指揮亞爾采沃地區的被圍蘇軍突圍以後,被提升為16集團軍司令。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後,羅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在是否該讓16集團軍退守伊斯特拉的問題上同朱可夫發生矛盾,甚至都鬧到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那裡,但是由於朱可夫的堅決態度,最終羅科索夫斯基只能執行就地堅守。從後來戰局發展看,羅科索夫斯基的意見是正確的,不久德軍就集中了第三坦克集群和第四坦克集群向伊斯特拉河突擊,從兩翼突破了16集團軍防線,幾乎合圍俘虜了羅科索夫斯基。他因此對朱可夫非常不滿,在回憶錄中對這次戰鬥耿耿於懷。當時他的危險處境儘管被他輕描淡寫,但是我們依然佩服他臨危不亂的處置能力,他親自在德軍炮火中指揮調整部署,九死一生,例如:"一發炮彈擊中了我們的房子,炮彈穿牆而過,但沒有在屋裡爆炸。"也和德國軍隊使用了不合格的假炮彈有關。同時可以看出德軍指揮官的無能,他們沒有合圍消滅16集團軍而是平行向莫斯科緩慢推進,在前鋒遭到蘇軍大本營調動的增援部隊和羅科索夫斯基迅速指揮回撤攔截後,德軍的突擊再次被迫停頓。莫斯科戰役主要的三個方面軍中,羅科索夫斯基所在的西方面軍承受的壓力最大,而整個戰役中最危機的狀況就出現在羅科索夫斯基在伊斯特拉附近的戰鬥,也是在這不遠,德軍到達了離莫斯科最近的地方。可以說羅科索夫斯基在這次戰鬥中鞏固防線的突出表現給斯大林留下良好印象,他特意直接打電話給羅科索夫斯基問候,並且給他派遣了援兵。以後羅科索夫斯基受到斯大林重用,比如圍殲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等多個重要戰役中,都讓他承擔主要任務,1944年,羅科索夫斯基晉升為蘇聯元帥。[1]

參考資料: 1. 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 一戰中走出來的常勝元帥 . .搜狐 . 2015-01-04 詞條標籤: 人物 俄羅斯人 元帥 政治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 蘇聯 神裝爆爆爆! 正品cc棒遮瑕保濕提亮膚色抖音同款網紅女水光感氣墊霜防水不脫妝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百科專題更多

世界青光眼日:呵護心靈的窗戶

國際罕見病日:關愛,從了解開始

2019年2月娛樂趨勢報告

詞條信息 創建者:wkbaynozf9

創建時間:2013-06-19

最近更新:2018-03-01

編輯次數:9

歷史版本

貢獻排名

1啤酒好

2SSDWEWES

3real16

為您推薦 瑪拉 理查德龍 傑克鮑爾 康斯坦丁二世 尤利爾 西特維爾特工 索德伯格 基努李維斯 格雷琴 威廉菲德內爾 約翰維克 彼得丁拉基 凱莉庫恩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諾維奇 羅科索夫斯基 塞繆爾傑克遜 實時熱點 換一換 1FBI搜出兵馬俑 2白手起家女富豪榜 3王毅揮拳談孟晚舟案 4林青霞回應離婚 5庾澄慶嬌妻近照 6庫克改名蒂姆蘋果 7鄧紫棋解約後現身 8范丞丞考駕照沒過

魔狗天尊

去看看


女道士進階升級帶神寵

去看看


炒股依靠1個鐵定律準確分析買賣點 贏百萬身價。

去看看


「股市三板斧」堅持只看1指標 只買井噴股 贏數千萬身家

去看看

廣告 1 人物生平 2 傳奇人生 2.1 少年時期 2.2 參軍入伍 2.3 獲得勳章 2.4 再獲勳章 2.5 進修學習 2.6 再次復職 2.7 二戰時期 2.8 巴格拉季昂行動 2.9 東普魯士戰役 2.10 戰後 2.11 戰後職務 3 所得榮譽 4 著作 5 歷史評價 6 戰役中 回到頂部意見反饋 為您推薦 換一換 牌王 超人是哪個漫畫公司的 艾森伯格 懲罰者 紅骷髏 尼克弗瑞 為您推薦 康斯坦丁 康斯坦丁諾維奇 羅科索夫斯基康斯坦丁二世凱莉庫恩約翰維克格雷琴西特維爾特工索德伯格尤利爾傑克鮑爾基努李維斯威廉菲德內爾理查德龍瑪拉彼得丁拉基塞繆爾傑克遜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 相關資訊

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講話 愛奇藝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