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錫文,男,1945年12月出生,湖南省株洲市人。曾任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

羅錫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45年12月2日
湖南省株洲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知名作品 《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與機具》

目錄

人物簡介

羅錫文,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9年12月2日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該校第一位工程院院士。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農業機械學會副理事長以及《農業工程學報》副主編、《農業機械學報》編委,ASABE、AAAE、CIGR、ISTVS、ISTRO等國際學術組織成員。曾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農業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出版專着、教材6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05篇。

羅錫文院士首創了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該技術已在南方稻區快速推廣。「九五」以來,羅錫文院士系統地研究了直播水稻生長發育特性,首創了壟上成穴播種、壟溝蓄水的開溝起壟式水稻機械穴直播理論,實現了同步開溝、起壟和施肥。基於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理念,該套理論已在南方九省稻區經歷了三年的生產試驗,並被列為重點推廣項目,在提高產量和節省生產成本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還研製成功了具有自動調節功能的水田激光平地機水平控制系統。在「十五」863精細地面灌溉激光控制平地技術研究中,羅錫文院士負責南方水田平地系統的研究。他所研製的水田激光平地技術及機具被鑑定為「在水田平地技術及機具領域居國際領先水平」,並於2008年獲得「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近十多年來,羅錫文院士始終站在南方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高度,組織開展農業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為我國南方地區農業工程與機械化發展研究、引領和提升學科與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著作

1.水田土槽設計和試驗,《華南農學院學報》1984年,第2期

華南農學院學報

2.耕整機驅動輪幾何參數的研究,《拖拉機》1991年,第4期

3.Evaluation of Gammy Ray Attenuation for Measuring Soil Bulk Density, Part Ⅰ,Field Investigation, PartⅡ,Laboratory Investigation,《Transaction of the ASAE》1992,Vol.35, No.1

4.利用微波反射效應測定土壤強度的研究,《農業工程學報》1995年第1期

5.計算機控制的土壤圓錐儀,《華南農業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6.土壤深松技術在甘蔗生產中的應用,《農業機械學報》1997年第1期

7.面向21世紀高等農業工程教育的思考,《農業工程學報》1997年第1期

8.產學研結合,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工程學報》1998年第3期

9.DGPS技術在土壤耕作阻力測量中的應用,《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1999年增刊

10.數字圖象處理技術在根系幾何參數分析中的應用,《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1999年增刊

 
羅錫文

成就榮譽

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2],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出版專著、教材6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05篇。

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8名,碩士研究生25名,畢業博士12名,畢業碩士18名,指導博士後研究人員6名,一篇博士學位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3名研究生獲南粵研究生獎,10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被評為華南農業大學優秀學位論文。

2009年12月2日,羅錫文教授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該校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從「天上」到「田野」,永不後悔!

曾經有人戲稱,羅錫文的人生是從「天上」到了「田野」。面對這樣的戲言,羅錫文卻說,「選擇農業機械化,即使從『天上』掉到『田裡』,我也永不後悔」。

1964年,羅錫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中工學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這在當時來說是個熱門專業,用今天的話來講,無線電產業就是「高科技產業」、「朝陽產業」。然而,這位天之嬌子,在大學畢業後卻被分配到貴州省銅仁縣農機廠工作。在這樣一個縣農機小廠,最複雜的活莫過於修理拖拉機了,這樣的分配貌似是大材小用。然而,簡陋的生產條件並沒有削弱羅錫文對創新發明的熱情,每一個生活細節都有可能成為他的創造情感的源泉,每一個生活工具都有可能激發他的創造靈感。在鑄造車間,他設計成了皮帶傳送機和軌道輸送裝置,減輕了工人們的工作量,將工作危險度降到了零;在麵條加工廠,他設計成了和面機,一改以前手工和面的吃力,並且大大提高了效率;他還研製成了拉管機、連續鑄管機、機動噴霧機、手動插秧機、腳踏式打穀機、拖拉機拖斗、10千瓦發電機、薯類磨漿機……1978年,他主持設計的錦江-18型機動噴霧機榮獲貴州省科學大會獎。這些傑作,都體現了羅錫文高超的創新能力,而透過這些農機具,也可以窺視到羅錫文對「田野」的熱愛,對國計民生事業、對農民的一份赤誠之心。

12年「田野」奮戰,終成就「新機具」

曾經有農民朋友感嘆地回憶,每次做實驗,羅錫文院士還是會捲起褲腳,赤腳下田去,「沒見過這樣的大學教授」。

2010年,羅錫文院士領銜設計了新一代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具,該設備運用國外先進量穴底盤技術,將催芽稻種直播,具有量穴準確、直播均勻、節約人工成本等優點,一人作業,每天一機可直播50到60畝。「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已被列為廣東省「十一五」重大科技項目,並在廣東、廣西、海南等10省區推廣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反響。這樣輝煌的成果,是羅錫文院士率領其團隊12年來風雨無阻、鍥而不捨、艱苦拼搏的結果。

在綜合分析了人工播種具有的水稻疏密不均、無序生長,而且易倒伏、通風透氣採光性差、易患蟲害,進而導致產量下降的顯着缺點後,科研人員採用高速攝像技術來分析水稻在排種器中流動的規律,設計出新的型孔式排種輪。這種精量穴排種的機械不僅提高了種植的精度,而且由於開溝起壟種植,增加了水稻的根系入土深度,減少了倒伏。為了獲取第一手實驗數據,總結出最具普遍意義的客觀規律,羅錫文院士嚴格要求團隊包括他自己必須具備篤行的精神,實踐的精神。他總是告誡人們,「年輕人,還得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這在人生當中是最為寶貴、至關重要的。」

鞠躬盡瘁,廣東現代農業裝備創一流

羅錫文院士為農業工程學科和農業機械化教育事業付出了全部的熱情和力量,為農業機械化的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廣東農業機械化的事業中,更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直以來,羅院士都看到了廣東農機化發展問題的所在,「廣東要走特色農機化道路,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就是特色農業需要的農機具嚴重缺乏,考察國內外生產企業也很少有適合廣東特色產業的機具」。因此,廣東的農業裝備要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就必須通過引進國外先進農業裝備和自主研製開發相結合。

「九五」期間,羅錫文院士提出的南方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的建議為廣東省政府所採納,並列入廣東省「九五」農業發展規劃中;2001年,他主持的「進入21世紀廣東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研究促成了2002年廣東省人大議案《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全票通過,這項議案形成了政府決策行為:廣東省政府決定在2003年至2010年期間,由省政府財政撥款7億元,加快推進廣東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廣東番禺魚窩頭鎮,羅錫文主持了一個農業機械化示範基地,它既是廣東省十大農業現代化示範基地之一,也是廣東省重大科技項目之一。在那裡,水稻生產、水稻種植、魚蝦養殖都實現了機械化,農機與農藝也有機地結合。在雷洲半島,他主持了廣東省雷州幸福農場節水農業示範基地,這個基地是農業部旱作農業機械化示範基地之一,也是廣東省科技創新百項工程之一。基地提出了「節水農業」的鮮明主題,為全省旱地節水農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該成果獲廣東省2003年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幾年的發展,廣東通過引進國外先進農業裝備,注重自我開發新技術,農業裝備水平已經在技術水平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這些功績當然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特別是像羅錫文院士這樣的學者。無論商品經濟大潮怎樣衝擊着人們的思想觀念,羅錫文始終堅持着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信念,始終秉承着實幹的精神,積極創新,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為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任重道遠,培育後人

2002年10月,在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上,面對着全國農業機械精英和同行,羅錫文院士意味深長地講出了八個字,「任重道遠、培育後人」。對他來說,農業機械化的事業是永恆的,然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國的發展還是要寄託於年輕一代!

近幾年,廣東的農業裝備水平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與兄弟省市相比,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從總體來說,我國農業現代化總體水平還很低。這些問題都是急需解決的,科研人員也需要繼續努力,任重而道遠!在談到農業研究的未來,羅錫文充滿了憂患意識。現在一些年輕人看不起農業,不關心「三農」問題,不願意從事農機事業。「我招的有些研究生一進校就跟我說,想搞電子計算機。但不管再過多少年,我們都要吃飯,不可能離開農業。通過先進的生物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人們能研製出安全的轉基因植物,但這些植物要麼種在田野里,要麼種在溫室里,即使能通過電腦去自動控制,最終還是要靠機械去操作。人類離不開農業,農業需要農機,我們的事業是永恆的!」

獲獎

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 :《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與機具》

視頻

【新聞相對論】鄉村振興 農情報國(羅錫文院士專訪)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