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聖母瑪利亞大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羅馬聖母瑪利亞大教堂位於意大利羅馬,是天主教的四座大教堂之一,另外三座是拉特蘭聖約翰大教堂、聖保羅大教堂和聖彼得大教堂。
根據考證,該教堂大約建於公元四世紀,據說聖母瑪利亞託夢給教宗利伯略,讓他在下雪之處建立一座修道院以顯示聖母的榮耀。結果第二天早晨埃斯奎利諾山上落下了雪,教宗遂命人在此建立起教堂,故教堂又名聖母雪地殿。教堂在教宗西斯篤三世任內被重建。18世紀時該教堂經歷了一次大修,現在所看到的外表基本都是修繕後的產物。
教堂正面的牆上有一尊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的雕像,這是為了紀念他對於該教堂的捐助。教堂的主體結構是其5世紀被建造的時候確立的,包括一段以馬賽克裝飾的中殿和圓形後殿。最初的馬賽克裝飾只有部分留存了下來,損毀的那些有一部分在 16世紀時被圖畫替換了。主殿長86米,兩邊是36根大理石石柱和4根花崗岩石柱,這些圓柱在18世紀的修復中被替換掉。13世紀中為教堂修建了一座高75米的鐘樓,在被一場地震毀掉之後又重建於14世紀,鐘樓內的五口鐘會在每天晚上9點響起以提示人們做禱告。鎏金天花板修建於15世紀,所用的黃金來自於美洲。16世紀中,Flaminio Ponzio設計建造了埋葬着教宗保祿五世的巴洛克風格保祿小堂後殿的馬賽克壁畫完成於13世紀,描述的是聖母加冕(Coronation of the Virgin)。正殿的中央是一座專供教宗或被其授權的神職人員使用的祭壇,一般說來,該祭壇會在每年8月15日,也就是聖母升天節的群眾性紀念活動中被使用到。該教堂還有一座伯利恆地下室,其內安放着銀制的聖嬰搖籃和金制馬槽,還埋葬有聖徒哲羅姆和教宗庇護五世。
修道院
修道院其實是基督教早期禁欲主義的產物,那時有些信徒通常會在苦修士或其他聖人居住的房子邊結廬,時刻學習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但這種偏極端的方式並不是所有普通人,乃至信徒所理解,為了免去麻煩,這些苦修士逐漸遠離社區居住。
這些遠離社區的苦修士在一起居住、讀書、禱告,時間長了,這些離群的修士就有了自己的社區,這就是修道院的雛形[1]。很多修道院被擴展成建築群,裡面有圖書館、神學院、食堂、宿舍、醫務室,甚至還有對外開放的教堂、穀倉、鐵匠鋪等輔助設施。但無論怎麼變換,只要被叫做修道院,裡面必然有一個(或幾個)單獨的靜修區域,通常不會對外開放,但修道院的修士後來多數可以選擇出去擔任教堂神父[2]或者講學。
參考文獻
- ↑ 教堂和修道院到底有什麼區別?其實它們的關係比你想象中複雜,個人圖書館和,2021-04-14
- ↑ 牧師、神父有什麼區別?,豆丁網,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