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美麗的磨坊姑娘

美麗的磨坊姑娘

來自 寶寶知道網 的圖片

美麗的磨坊姑娘 》(又譯為《美麗的磨坊少女》)寫於1823年,是舒伯特根據奧地利詩人威廉·繆勒的同名組詩譜寫而成的。

它描寫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在陽光燦爛的春天,青年磨工沿着小溪開始流浪。他滿懷愉快/希望的心情,去尋找幸福。小溪唱着嘹亮的歌聲,把他引向一座圍繞着白楊樹的磨坊。磨工停留下來,留在這座磨坊里工作。磨坊主有一個美麗的女兒,青年磨工熱烈地愛上了她,他對小溪傾訴自己內心的秘密;他幻想自己長上了千萬隻手臂,把所有的水車都轉動起來,好讓姑娘注意自己,他在樹皮上刻下了姑娘的名字,並在姑娘的窗前種上了美麗的鮮花,來表達自己的愛情。然而,從森林中來了一個獵人,這不速之客奪得了姑娘的愛情。失戀的青年磨工悲痛欲絕,最後跳進了小溪的懷抱里,讓自己那痛苦的靈魂在碧綠的波浪中安息。[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美麗的磨坊姑娘

別名 《美麗的磨坊少女》

年代 1823年

作者 舒伯特

相關品牌 磨坊姑娘

概述

簡介

《美麗的磨坊姑娘》套曲由二十首歌曲組成,除了第一首和最後一首外,都是磨工的自述,套曲就像是一部第一人稱的中篇抒情音樂小說。套曲的音樂刻畫了三個形象:青年磨工(實際上是舒伯特本人的寫照),他的音樂形象在每一首第一人稱的歌曲中;小溪,作為陪伴着青年磨工的親密夥伴,它的音樂形象主要是通過鋼琴伴奏模仿小溪裡面輕柔,急促的流水聲來表現;獵人,青年磨工的情敵,主要用鋼琴伴奏模仿獵人的號角聲和馬蹄聲來表現這個人物。

評析

完成於1823年的《美麗的磨坊姑娘》,是舒伯特創作的轉折點,也是音樂歷史上藝術歌曲發展的轉折點,因為在這之前還沒有人創作過聲樂套曲。這部為繆勒(1794-1827)的詩篇譜寫的套曲,被認為"是藝術歌曲有史以來最悽美絕倫、感人肺腑的作品",它們"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都是完美無缺的。"這些自然而躍動的歌曲,皆為發自赤誠之心的泣血結晶,無任何虛假造作,亦絕無斧鑿痕跡,詩與音樂的協調完美無缺,達到渾然天成之境。

這部套曲的主題是:"愛情",故事的情調類似於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描寫一個浪跡天涯的青年磨工,在陽光明媚的春日裡,沿着小溪去尋找希望和幸福,他與美麗的磨坊姑娘相遇並相戀,他向小溪傾訴自己心中的秘密,幻想着愛情的歡樂,後來,磨坊姑娘嫁給了森林中的獵手,青年磨工悲傷地安息在碧綠的小溪中。

套曲第8首《早晨的問候》,是一首滿懷渴望和憂鬱的歌,清晨藍色的星星預示了太陽就要升起,令人恐懼的光亮就要讓夢境消散殆盡,愛情的憂傷就在此刻靜悄悄地自心底流淌而出。

第10首《淚雨》,描寫的是美麗的磨坊姑娘逐漸愛上了年輕的磨坊工,他們並肩坐在小溪邊,在白榿木的樹蔭下歌唱。他們默默相視,身影映入流淌的小溪中。磨坊工看着磨坊姑娘映在溪水中的身影,和她那雙比堤岸旁的"勿忘我"花朵更藍更美的眼睛,猜測着她的心思。當分離的時刻到來時,他們的眼中充滿了淚水。這是套曲中極富情感魅力的一支歌曲,表現了心靈的虛幻與現實的真實之間的對立,也是心靈的渴望與現實的嚴酷之間的對立。我們在舒伯特的其它作品中也經常可以找到這樣的對立,例如在《早晨的問候》中,夜晚與早晨的對立,黑暗與光亮的對立,或者在《春夢》中,夢境與夢醒的對立,都代表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對立。正是由於這樣的對立,造成了舒伯特難以言表的心靈的痛苦,所以他曾說:無限痛苦在折磨着我。

《小溪催眠曲》是《美麗的磨坊姑娘》的最後一首歌,描寫年輕的磨坊工在經歷了無盡的痛苦之後,投入小溪的懷抱獲得心靈的安寧。歌中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象:……夜安!夜安!直到一切都醒來,睡眠帶走你的快樂,睡眠帶走你的悲傷!一輪圓月正在升起,薄霧正在消散,浩瀚長空,那樣高遠,無邊無際!歌曲並不像人們表面上所認識的那樣是一首悲傷的歌,當然更不是哀悼亡靈的安魂曲,相反的是,它異常恬美,異常安詳。聽着這首歌,感覺真的就像有一位母親在輕吟一支催眠曲,晃動着搖籃,哄着自己的小寶寶進入夢鄉。這令人不由得想到,死神給那不幸的少女所帶來的也是同樣的安寧,魔王給母親懷中生病的孩子所帶來的也是同樣的睡眠,難道這就是悲傷和痛苦的極致嗎?舒伯特也是在這樣的極致中睡去的吧?琴音如鐘聲般迴蕩,似乎來自遙遠的地方,幾乎令人肯定它確是源於美麗的天堂,歌聲溫柔甜美,親切安詳,幾乎讓人無法否認那就是天使在歌唱。這就是感人肺腑的《小溪催眠曲》,一首沒有悲傷的悲傷之歌,一首縈繞心間揮之不去的靈魂之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