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麗的黃龍我的家三(曾福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麗的黃龍我的家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美麗的黃龍我的家三》中國當代作家曾福來的散文。

作品欣賞

美麗的黃龍我的家三

美麗的黃龍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這裡物華天寶,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黃龍村宛如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鑲嵌在合肥市最南端......

遠去的歌謠

追溯黃龍村,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千年古村,流傳着優美的民謠:

「上審橋,下沈橋,一對鯉魚上下跑。誰家葬了鯉魚地,子子孫孫穿龍袍」。

生長在黃龍村的人大多知道有一座橋叫審橋。相傳很多年前,有天夜裡一賣油郎路過此橋時被劫殺,案報官府,知縣久偵未破,便布告在此「審橋」。「審橋」的這一天,鄉鄰們紛紛前來圍觀,縣太爺指定審橋就是殺人越貨的兇手,命令衙役拷打審問,拷打半個時辰,縣太爺說:「這橋已經不能再用了,官府決定在此重新修建一座橋,請鄉鄰捐款。」於是在橋邊桌上放一盆清水,請現場的觀審者捐款於盆水中,這時有個年輕後生摸出兩個銅板扔進盆中,盆中頓時漂起油花,知縣即刻將此人拿下,幾經拷打,兇手便供出劫殺賣油郎的經過。知縣大人「審橋」 破案,名噪一時,鄉民們便名此橋為「審橋」。在審橋下游有一村莊叫沈橋灣,審橋和沈橋灣之間溪水長流,一對鯉魚上下游戈,時間一久就傳出這首民謠。

言者無意,聽者有音。時有兩位在朝廷為官的兄弟叫項龍、項虎,告老還鄉後,二人率全家老小路過這裡,聽到這首民謠,細細觀察這裡,但見群山環抱,祥雲麗日,風水絕佳,於是項龍、項虎兄弟二人決定在此安家,慢慢地尋找「鯉魚地」這塊風水寶地。就這樣二人在審橋的附近圈地蓋房,建起家園,因姓項,後人就把此地稱叫「項家園」。歲月蹉跎,項氏兄弟結果不但「鯉魚地」沒找到,而且人去樓空。在現在的項家園遺址周圍還能挖掘到建園用的古大磚,上面刻有花紋。

距離項家園東邊的不遠處有一山叫胡家山,周圍草肥水美,因以前項家常在此地養馬放馬,時間一長,人們便將此地叫做「馬場窪」,後人習慣性叫「馬家窪」。

話說當年,在馬場窪的南面住着一戶凌姓大戶人家,由於非常有錢,人稱凌百萬。在古代,富裕的大戶常有萬貫家財,百萬以上的必須要向朝廷申報登記,倘若不報或申報不實,必以欺君之罪滿門抄斬,由此可見當時凌百萬家業之大。凌百萬在此建高牆大院,擁家丁近百人,正當他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卻遭受了一場滅門之災。時太平天國起義軍(人稱廣西佬,長毛子)攻打樅陽縣東鄉(今周潭鎮,武術之鄉)吃敗仗而回,一路燒殺搶劫,民間聞風而逃。為保住祖上家業和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成果,凌百萬便命人在胡家山下挖起山洞,將家人和金銀財寶全藏匿進去。此前,太平軍早聞凌百萬的大名,來到凌家時不但沒見到金銀財寶,就連一個人影也見到,心中十分蹊蹺,於是便派人在周邊暗暗地隱藏下來,這天夜裡,一名聾啞家丁趁他人睡熟之際,偷偷地走出山洞小解,不慎被埋伏在此的太平軍發現,太平軍抓住家丁後,逼其帶路,終於在山洞裡將凌百萬全家老小殺得一個不留,金銀財寶一搶而空。由於殺的人多,屍體來不及安葬,就將被殺者的頭顱割下來,集中用花籃(很大的菜籃)裝着安葬 。

腥風血雨,古老的黃龍在嗚咽、哭泣.......,後來人們將此安葬的墳墓叫「花籃冢」,現在仍存有遺址。

「高莊府,倪莊縣,沈橋灣,金鑾殿」

乍聽這民謠,很多人認為這說的是過去官府和皇帝辦公的地方,其實不然。

在黃龍村,徐姓近百分之七十。話說當年沈橋灣住着一戶徐姓大戶,受風水先生指點,葬了「鯉魚地」,「寅葬卯發」後,從江南運來木材,請來木匠,大興土木,造起十進九間富麗堂皇的新居,在門前照壁中間鑲嵌了一塊數噸巨石,繪出九條龍騰雲駕霧的龍圖,一時間,徐家建造「金鑾殿、九龍廳」轟動鄉里,後因有人告密朝廷,徐家嚇得連夜拆除兩進正屋,不得不將照壁拆除。在黃龍村的南端有一村莊叫大高莊,早期這裡住着高姓人家,後高家沒落,樅陽縣小嶺一帶的徐姓人家便遷移到此,徐姓中有一個叫徐安的,在江南一個縣任財糧官(相當於現在的財政局長兼糧食局長),家中有錢有勢,房子蓋得富麗堂皇,十分氣派。在沈橋灣和高莊之間有個村莊叫倪莊,這裡有個叫倪漸宏的大戶,生養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倪國懷、二兒子倪國寶均在國民黨中央警察部門工作,家中可說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房子蓋得自然不差,十分講究。為形容黃龍過去的房子蓋得氣派,便於押韻和記憶,民間就流傳了這一段順口溜:「高莊府,倪知縣,沈橋灣,金鑾殿」。

時過境遷。往日「高莊府,倪莊縣」的輝煌已蕩然無存,「沈橋灣,金鑾殿」的遺址幾經風雨,現僅村兩進面目全非的殘破老屋和裡面一塊「忠厚家聲」 的紅木牌匾。

文化故里

黃龍村文化源遠流長,竟達千年之久。

在審橋上游有一文物叫伍家塥。溯及它的來歷,與廬江縣唯一的狀元伍喬有關。

伍喬自幼聰穎異常,且好學,他不滿足當地的師資和學習條件,到處求學。據傳當年,伍喬曾與同鄉何秀才結伴,遊覽到此,賞其秀水青山,即興賦詩《晚秋同何秀才溪上》:「閒步秋光思杳然,荷藜因共過林煙。期收野藥尋幽路,欲采溪菱上小船。雲吐晚陰藏霽岫,柳含余靄咽殘蟬。倒尊盡日忘歸處,山磬數聲敲暝天」。此後,他潛居此地用功數載,後在僧人的資助下隻身赴京城趕考,結果不負眾望,名列第一,榮登皇榜之首。當朝南唐皇帝李璟也是一個大詩人,見伍喬文字清麗精煉,邏輯結構嚴謹,便欽點他為狀元,就這樣伍喬成為歷史上廬江縣唯一的狀元。

伍喬常居民間,知百姓之痛苦,欽點為狀元後,朝廷要為他樹牌坊,伍喬上書皇帝,建議用樹牌坊的銀兩為民間建橋,獲准後根據伍喬的建議,在如今黃泥崗一帶的地勢低洼處建橋一座。為感其功德,當地百姓把這坐橋叫「伍功橋」,現仍存有遺址。後南唐被北宋所滅,伍喬不願入北宋為仕,隱於九華山。為紀念伍喬,人們把他住居過的地方叫伍家畈,賦詩的地方就叫伍家塥。據了解,伍姓是黃龍村早起的姓氏之一。從南唐到現在,歷史在這裡已跨越了一千多年。為保護伍家塥,當地政府會同水務部門在此修建了攔水壩。攔水壩起調節水流的作用,豐水時可以排水,枯水時可以蓄水,這樣伍家塥就永遠不會被破壞,這充分反映了人們對伍喬以及文化遺產的尊重。

黃龍村文物古蹟星羅棋布。

現存的黃龍庵歷史碑記載:「黃龍庵開基於唐,中興於清」,說明佛教文化在黃龍這片古老的土地已傳播了一千多年。黃龍庵坐落在該村王莊村民組和楊榜村民組之間,在李興塘的南頭,廟宇恢宏,僧眾雲集,香火繚繞。解放初期因兩次失火,千年古剎被毀。2010年佛門弟子釋本花率廣大信徒在倪莊村民組重建黃龍庵,現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龍王殿。

黃龍村自古以來傳承孝道文化,對宗教信仰虔誠,對各種文化包容,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在這裡相處共生。除黃龍庵外,黃龍村還出現過三個佛教文化場所。

三聖庵。明末清初,建於黃龍村的大頭山腳下,此山不高,但有祥雲繚繞,清晨,大頭山和廟宇渾然一體,壯麗輝煌,夕陽西下,大頭山和廟宇交相輝映,美妙異常。三聖庵香火旺盛多年,歷經風雨,後因無人問津,於民國初期廟宇自然塌落。當時有個名醫叫黃鶴樓,他瞅准此地環境和風水,在此蓋房建起醫館。黃鶴樓擅長外科,藝術精湛,時國民黨廬江縣長姓馬,患陰癰(民間叫達背),多處求醫,均無效果,後馬縣長聞民間所言,抱着試試看的心理,來這裡找到黃鶴樓,沒想到黃鶴樓妙手回春,手到病除,馬縣長十分感動,後與黃鶴樓義結金蘭,被當地傳成佳話。

報德庵。相傳古時有一秀才進京趕考,不慎將銀兩丟失,途經此處已飢餓難耐,當時這裡住有一包姓村民,秀才便向包家討要充飢食物,包某熱情地將秀才引進屋內,將飯菜盛滿端給秀才,在走時為不耽誤秀才進京趕考,包某將家中僅有的銀兩全送給了秀才,後來秀才高中,為報答包某恩情,見包某單身一人,年事已高,沒有子嗣,無人贍養,便將包某的茅草屋拆掉,重新修建一座廟宇,取名「報德庵」,就這樣包某在廟內接受信士弟子捐贈香火,康熙三十九年包某去世以後,秀才為其樹碑立塔,據當地老人傳說,此庵於民國初期因無人打理才逐漸倒塌,目前遺祉僅存有一尊墓塔。

青山庵。建於黃龍村蔡行村民組屋後的青山上,1958年因大辦鋼鐵砍伐樹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青山庵隨之消失。現蔡行村民組還留有過去青山庵取水用的小井。

黃龍村千年古樹就有五棵。 [1]

作者簡介

曾福來,中共黨員,安徽省廬江縣衛生健康委員會機關幹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