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味牛肝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牛肝菌別稱:美味牛肝菌

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統稱,是野生而可以食用的菇菌類,

其中除少數品種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種均可食用。

主要有白、黃、黑牛肝菌。[1]

白牛肝菌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該菌菌體較大,肉肥厚,柄粗壯,食味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是一種世界性著名食用菌。

西歐各國也有廣泛食用白牛肝菌的習慣,除新鮮的作菜外,大部分切片乾燥,

加工成各種小包裝,用來配製湯料或做成醬油浸膏,也有製成鹽醃品食用。

形態特徵

菌蓋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裸色,菌肉白色,有醬香味,可入藥。

大腿蘑營養豐富,味道香美,是極富美味的野生食用菌之一,可出口歐美、日本等國,深受外商歡迎。

該菌菌體較大,肉肥厚,柄粗壯,食味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是一種世界性著名食用菌。

生長環境

白牛肝生長於雲南松高山松麻櫟(所以又叫麻櫟香)、金皮櫟青風櫟等針葉林和混交林地帶,

單生或群生。常與櫟和松樹的根形成菌根。產於6~10月,溫暖地區稍出得早些,溫涼、高寒地區出得晚一些。

喀什地區也有部分分布。

牛肝菌在雲南各地均有分布,產期為每年的6~10月。

主要成分

多糖:組成牛肝菌多糖的單糖有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和岩藻糖。

生物鹼:從牛肝菌中分離出的生物鹼主要有膽鹼、腐胺、腺嘌呤等。

甾醇類化合物:主要是一些麥角甾醇及其衍生物。酸類化合物分離出的較多,如亞油酸、肉桂酸和尼克酸。

此外還發現了可以作為色素類物質的酸類化合物,如牛肝菌素A和B,降褐絨菌素A。

幻覺誘發物:主要是迷幻劑,能引起「小人國幻視症」。

生長條件

溫度

溫度是影響美味牛肝菌發生的重要指標,反過來溫度是一個由多種因素(坡度、坡向、海拔)決定的結果。溫度又會影響濕度,

而濕度對美味牛肝菌的發生也有影響。美味牛肝菌菌絲體在18℃~30℃下生長,

但最適溫度為24℃~28℃;其子實體可在5℃~28℃範圍內生長發育,

子實體形成的適宜溫度為16℃~24℃,低於12℃就不易形成子實體。

水分和濕度

美味牛肝菌多集中在海拔高度300m~600 m之間,在海拔200 m或700 m也有生長,但數量很少。

由於海拔高度是山區氣候的一個標誌因子,即隨海拔高度不同,溫度、濕度、空氣、光照強度、土壤和植被等都隨之而改變。

食用價值

營養價值

據分析,100 g干品中含蛋白質20.2 g,碳水化合物64.2 g,熱量338千卡,灰分4.0 g,鈣23 mg,磷500 mg,鐵50 mg,核黃素3.68 mg。
該菌具有清熱解煩、養血和中、追風散寒、舒筋和血、補虛提神等作用,

中醫認為對貧血、體虛、頭暈、耳鳴有功效,是中成藥「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婦科良藥,可治婦女白帶症及不孕症。

此外,其水提物對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長有阻抑作用,

對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100%,對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為90%。同時還有抗流感病毒、

防治感冒的作用。牛肝菌類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統稱,

其中除少數品種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種均可食用。

牛肝菌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還含有腺膘呤、膽鹼和腐胺等生物鹼。

可藥用,治療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還可用以治婦女白帶異常。

白牛肝菌是林中菌類中功能齊全、食藥兼用的珍品。

經常食用牛肝菌可明顯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機體微循環。

注意事項

營養豐富,清熱解毒,所以食無所忌。但食用野生菌一定要炒熟煮透,

若發現因食用野生菌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頭暈、站立不穩、幻覺等症狀,

要立即到附近的醫院洗胃,進行救治,同時不要亂服藥物,以免延誤病情;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並予以保存,以備檢驗;如果離醫院較遠,應及時大量飲用溫開水或淡鹽水,

然後用手指、雞毛等刺激喉嚨反覆催吐、洗胃,再及時送到有條件的醫院進行救治。

參考來源

  1. 美味牛肝菌, 心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