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國國家藝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美國國家藝廊位在華府的美國國家藝廊,於1967年時考慮擴建,衡量新館的功能需求,國家藝廊董事會於1968年5月。宣布鄰選貝聿銘為新館的設計建築師[1]

簡介

美國國家藝廊是富豪梅安祖捐獻給國家的美術館,這個美術館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級美術館,與法國羅浮宮美術館等其它國度的國家美術館相較,它收藏品不是皇室的財產,也沒有靠戰爭掠奪來的戰利品,從收藏品到館舍全是私人捐贈,從建築的觀點來看,該館適切地反映了美國建築發展的演進過程。國家藝廊分為兩部分,位於西側的古典樣式建築物繫於1974年3月17日落成,由被稱為「末世羅馬人」的古典派建築師柏約翰設計。

建築

1968年規劃設計國家藝廊增建的東廂時,正值後現代主義[2]漸漸流行之際,貝氏卻篤信現代建築仍將是主流,仍將繼續保有主導的地位,他堅決地表示建築不是講究流行的藝術。

建築物應該以環境為思考起點,與毗鄰的建築物相關,與街道相結合,而街道應該與開放空間相關,此環境理念在東廂藝廊中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

執着於古典樣式的美國國家藝廊西廂 對貝氏而言,國家藝廊東廂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建築物的單純任務,基地的實質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府陌區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挑戰。貝氏固守的環境觀決定了東廂藝廊的雛形,整個設計可以從環境與空間兩方面探討之。

意義

自國會大廈西望賓州大道,可見與沿道路建築物等高的立面 東廂藝廊的基地,北側是賓州大道,這條大道是華府極重要的幹道,是最富紀念性的大道。南側是華府最大的開放空間陌區,東接第三街遙望國會山莊,西側隔着第四街與國家藝廊本館——西廂對峙,基地呈梯形,是陌區唯一的空地,這些條件形成基地的特殊意義。

貝聿銘設計的東廂藝廊 對稱的西立面造型是東廂藝廊的特色之一,這是延續與呼應西廂的設計,朝向西廂的西立面有高塔聳立左右兩側,這正是等腰三角形角隅處的展覽室,整個西立面呈「H」型,既崇高又典雅。西立面有三個開口,最大的開口向內退縮,左側安置了亨利摩爾的巨大雕塑品,很顯明地標示出入口的意象。

貝氏所繪的平面草圖 首先他尊重所有既定的條件,沿着賓州大道畫了一條平行線,順着西廂的建築線在南側定下另一條線。因為西廳呈對稱性,為了呼應此古典主義的基本美學,同時延續西廂的中軸特性,乃將原軸線向東延伸,軸線與北側邊線相交,如此決定了建築物的基本輪廓——一個順應環境的梯形。梯形的對角相連,分割出一等腰三角形,一直角三角形,前者是藝廊,後者研究中心。

風格

1969年底所繪的第A張透視圖,條狀的天窗有伊弗森美術館的影子。

1971年2月2日所繪的第I張透視圖,中庭成為光庭,在構思階段,貝氏擬將等腰三角形對分成兩個相等的空間,在第四街配置一個圓環,經再三琢磨,決定以三角形作為模矩。首先將直角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略加分開,以彰顯出個別的特殊機能,這是貝氏忠誠表現的一貫手法。

1971年3月1日所繪的透視圖,正中出現特色的陽台 等腰三角形的三個角配置四邊形的空間,作為展覽室,以實踐「館中館」的構想,藝廊與研究中心間以一個三角形中庭結合,使兩者似分實合,而為了打破研究中心南側朝向陌區筆直單調的立面,他用心地設計三角的造型,以創造出虛實對應的豐富變化。

規劃

1974年9月時的敷地計劃,廣場有大園水池,東西兩廂之間的開放空間,於1974年9月時所規劃的敷地計劃顯示有個圓環,圓環內有噴水池,周邊錯落地栽植一些樹木。

東廂藝廊二樓平面圖 東廂的建築計劃將空間按功能可分為三大項:展覽、研究中心與後勤支援,其面積平均分配,各占三分之一。

亨利摩爾的雕塑標示出東廂藝廊的入口,整幢建築物混凝土拌合由大理石磨成粉末的細骨材,目的在讓混凝土的色澤能配合大理石,這種手法貝氏曾在許多作品中使用,這些技術業已成為貝氏高水準作品的「專利」。

景點

廣場上的噴泉:在玻璃金字塔北側有一排5.2英尺長的噴泉,水由地面傾瀉至地下形成瀑布,在地下的簡易餐廳藉着天窗的陽光可以觀賞到此瀑布。瀑布寬37.5英尺,高13英尺,部分是實牆,部分透空可見天空,讓原本冗長的地下通廊增添變化與趣味,這真是巧妙的好設計。

北望東西兩廂之間的廣場:兩廂之間的開放空間,在南北兩側以樹叢界定空間的範圍,這使得建築物立面的對稱性更形象化,也形成導引的作用,帶動出兩廂之間的步行方向。在賓州大道之側,樹叢更有阻絕交通噪音的功效。開放空間處的廣場之下有通道與建築物相連,為解決覆土不足的問題,特意在廣場兩側堆出2.5英尺高的小土丘,在小土丘上種植橡樹。

廣場上的玻璃金字塔:背景看西廂 廣場上有七座小玻璃金字塔,高度由11.3英尺到6.3英尺不等,鑽石般映照四周的環境。這些玻璃金字塔既是美化廣場的雕塑品,也是地下世界的採光天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