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美國政黨 |
中文名: 美國政黨 屬 性: 政黨 職 責: 民主黨與共和黨 地 區: 美國 |
民主黨和共和黨是美國兩個主要政黨。民主黨於1791年建黨,當時由部分種植園主、農民和某些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繫的資本家組成。曾名共和黨和民主共和黨,1828年改稱現名。1933年至1953年,民主黨人羅斯福和杜魯門先後任總統,民主黨連續執政20年,是該黨最興旺發達時期。從1981年到1989年連任兩屆總統並對美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有「里根經濟學」之說)的羅納德·里根是共和黨人。1992年上台擔任美國總統並於1996年競選連任獲得成功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是民主黨人。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當時主要是由反對擴大奴隸制的北方工商業資本家組成。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2016年外,均為共和黨執政。[1]
民主黨與共和黨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政黨的國家之一,也是實行兩黨制的典型國家之一。民主黨與共和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美國的選舉制度、議會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以及司法制度,都與兩黨制有着密切聯繫。
沿革18世紀北美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當時美國統治階級內部在批准1787年憲法運動中,形成了聯邦主義者(或稱聯邦黨人)和反聯邦主義者(或稱反聯邦黨人)兩大政派。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後,兩派在憲法解釋、聯邦與各州權限,以及公債、設立國家銀行等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以A.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代表東北部大資產階級、大商人等利益,主張對憲法從寬解釋,建立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以T.傑斐遜為首的反聯邦黨人代表資產階級民主派、州權派等利益,主張對憲法從嚴解釋,要求擴大州權,保障自由。兩派在國會內外進行活動,逐步由國會內的政治派別發展為全國性政黨。反聯邦黨人於1791年開始組織民主共和黨,由國務卿傑斐遜任領袖,故又稱傑斐遜共和黨。聯邦黨人於1795年正式成立聯邦黨,並於1797~1801年執政。1801年以後,聯邦黨由於組織鬆散,內部傾軋,並在1812~1814年的美英戰爭中採取親英立場,圖謀分裂聯邦,從而激起民憤,以後一蹶不振,至1817年已名存實亡。共和黨在1792年歐洲戰爭爆發後,勢力迅速擴大,在1800年的競選中獲勝,傑斐遜當選總統。到19世紀20年代,共和黨分裂為兩派:追隨J.Q.亞當斯的一派自稱國民共和黨,支持A.傑克遜的一派則稱民主共和黨。國民共和黨在1828年和1832年的兩次總統競選中失敗,以後逐漸湮沒無聞。民主共和黨在1828年選舉中簡稱民主黨,大選獲勝後傑克遜當選總統,在1840年舉行的第3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正式定名為民主黨。1834年,輝格黨成立,它是反對傑克遜政權的鬆散的黨派聯盟,1840年在白宮和國會都取得勝利後,成為全國性的主要政黨。19世紀40年代末,輝格黨聯盟開始瓦解。到1854年,大多數北方輝格黨人已加入新成立的共和黨。1854年7月,共和黨在密執安州傑克遜城成立,在以後的4年中,共和黨在北方各州取代輝格黨,成了民主黨的主要對手。至此,美國兩大政黨形成,兩黨制開始確立。19世紀50年代末,民主黨發生分裂,部分北方民主黨人參加了共和黨;南方民主黨人維護種植園奴隸主的利益,主張鞏固和擴大奴隸制,並製造叛亂,導致南北方戰爭的爆發。戰爭結束後,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之間的區別愈來愈小,根本利益日趨一致,都代表了壟斷資本的利益。
第三黨
在美國,人們通稱兩大黨以外的其他政黨為第三黨。美國最早出現的第三黨是隨着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而產生的工人政黨。19世紀30年代,在工人階級爭取改善經濟生活和擴大政治權利的鬥爭中,紐約市和俄亥俄、特拉華、緬因、賓夕法尼亞等州的20多個城市先後成立了勞工組織,但這些勞工組織都未發展為全國性的組織。南北戰爭後,美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促進了工人運動的高漲,開始出現全國性的工人組織,主要有全國勞工同盟、勞動騎士團等,它們雖起過進步作用,但缺乏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穩定的領導核心,到19世紀末便衰落、瓦解了。1867~1868年在紐約、芝加哥、舊金山成立了第一國際美國支部,1872年正式定名為國際工人協會北美聯合會,共有30個支部,5000名會員。1874年由馬克思主義者F.A.左爾格、J.魏德邁等在費拉特爾弗亞城建立了美國社會主義勞工黨。該黨建立初期曾在美國人民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879年在25個州發展了 1萬多黨員。1890年D.德萊昂成為黨的領袖後,由於奉行宗派主義和工團主義,該黨日趨衰落,變成了一般性的工人團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了新的階段,重要標誌之一是美國社會黨和美國共產黨的產生。
第三黨還包括歷史上為選舉總統而短期存在的政黨。如1892年的平民黨、1912年的民族進步黨和1924年的進步黨。在現代美國,第三黨還有綠黨、公民黨、民主社會主義者組織等。其中,1862年成立的民主社會主義者組織在美國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社會黨國際正式成員。其他小黨影響甚微。
特點:美國自19世紀50年代確立兩黨制後,一直由民主黨和共和黨通過競選總統而輪流執政。兩大政黨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①兩大黨均無固定的綱領,也無最終目的或長遠的宗旨,只有適應大選需要的競選綱領。
②兩大黨均無約束其成員的黨籍。兩黨的一般黨員也是不固定的,與兩黨組織機構沒有組織上的聯繫,也不交納黨費。按照慣例,凡在進行選民登記時聲明和登記為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都被認為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的黨員。
③兩黨均設立全國委員會、州委員會、縣委員會和基層選區委員會4級組織機構。它們之間無垂直領導關係,平時只有一些工作上的聯繫。兩黨在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設有黨的領袖及其助手(督導),還設有黨團會議和政策委員會、競選委員會和委員會事務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它們與國會兩院外的政黨組織機構也無領導關係。
④美國民選政府官員包括總統、州長、縣長、市長等以及國會議員,基本上都是來自兩黨的候選人。他們以政黨成員的身份競選,當選後又以政黨成員的身份出任公職。
⑤在總統選舉上,由兩黨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總統候選人;由兩黨總統候選人競選的勝敗來區分執政黨與在野黨;總統是當然的執政黨領袖,在野黨的領袖是落選的總統候選人。
⑥以兩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席位的多少來區分多數黨與少數黨。總統是由民選產生的,不是由國會產生,因而執政黨不一定是多數黨。
美國社會黨
美國社會黨1901年由美國社會主義勞工黨的希爾奎特派和其他一些工人政黨合併組成。建黨後,在工人群眾、黑人和婦女群眾中積極開展工作,黨的力量和影響不斷增長。該黨主張社會改良,把議會鬥爭和爭取選票作為唯一的鬥爭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黨內右翼支持政府的帝國主義政策,左翼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戰後該黨分裂,以C.E.魯騰堡、J.里德為首的左翼被右翼領導集團開除出黨。此後,該黨日趨衰落。
美國共產黨
美國共產黨1919年 1月成立。創始人為原社會黨左翼領袖魯騰堡。1920年5月,部分黨員與美國共產主義勞工黨聯合組成美國統一共產黨。1921年 5月統一共產黨又與美共合併,組成以魯騰堡為執行書記的美國共產黨。1921年12月在美共支持下成立了美國工人黨。1923年 4月,共產黨與工人黨合併,稱美國工人黨。1925年8 月改稱美國工人(共產)黨。1930年又改稱現名。1934年4月召開「八大」,E.R.白勞德當選為總書記。30年代美共積極開展革命活動,領導失業工人的鬥爭;支持黑人反對種族歧視;參與組織產業工會(產聯);組織3000名志願者赴西班牙參加反佛朗哥戰爭,從而擴大了黨的隊伍和影響。1936年有黨員4.1萬人。1944年5月美共「十二大」通過白勞德的提議,解散了黨,另立非黨的美國共產主義政治協會,白勞德任會長。1945年6月共產主義政治協會通過批判白勞德的決議,7月恢復了美國共產黨。1946年白勞德被開除出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政府加緊了對美國共產黨的鎮壓,削弱了黨的力量。1956年蘇聯共產黨「二十大」後,美共分為3派。1975年該黨「二十一大」把產業工人和黑人作為工作重點。1981年「二十三大」通過的綱領提出,在確保勞工的政治獨立性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由勞工領導的反壟斷政黨,主要任務是組織反壟斷聯合陣線的全部力量開展競選工作,取得大選勝利。美共主張,一方面要把人民權利擴大到各級政府和部門,另一方面又必須控制經濟命脈並收歸國有,為社會主義開闢道路。該黨1988年有黨員約 1萬人。總書記為G.霍爾(1988年起)。機關報為《每日世界》,理論刊物為《政治月刊》。
參考來源
- ↑ [ ], , --
[[Categ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