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國駐華大使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國駐華大使館(英語:Embassy of the United States, Beijing)是美國中國的最高外交代表機構,現位於北京市安家樓路55號,是美國規模第三大的駐外使館[1],僅次於巴格達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和埃里溫的美國駐亞美尼亞大使館。目前領事轄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甘肅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山東省、山西省、陝西省、青海省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轄有上海、廣州、成都、瀋陽及武漢五處總領事館(駐香港總領事館由國務院直轄)。

歷史

早期

美國駐華使館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法國相繼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而美國則緊隨英法之後,於1862年在東交民巷路以南、御河以西設立公使館,位於俄國使館之南,荷蘭使館之東。後來,美國駐華公使館從荷蘭使館東側搬到了西側,也就是今天的前門東大街23號。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美國政府隨即予以確認,美國駐華公使也由北京改駐南京

遷往重慶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美國駐華公使即改駐南京,使館位於上海路82號。1935年納爾遜·詹森被任命為美國首任駐中華民國大使,駐華公使館也升格為大使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美國駐華大使館遷至重慶

抗戰結束大使館遷回南京後改到西康路,原上海路館舍即改為新聞處。

抗戰期間

1938年8月美國駐華大使詹森率使館人員一起來至陪都重慶,大使館設於渝中區健康路1號。而同時遷至重慶的美國新聞處則在重慶村57-1號辦公。

位於健康路的大使館建築為仿巴洛克式的磚木結構建築,面闊32.5米,進深12.73米,通高10.73米,方向為坐西向東。

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大使館也由重慶遷回到南京。

遷回南京

1946年4月,美國駐華大使館從重慶遷回到南京[2],設於今西康路33號(原西康路18號)。該處建築始建於1946年,由三幢型式相同的西式樓房與三幢西式平房組成。三幢磚石結構的樓房高兩層、外加一層地下層,建築面積分別為936平方米,平面呈「凹」形。三幢平房位於其後,為磚木結構,是隨從與僕役的住所,幢建築面積各為96平方米。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於8月才離開南京。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2月18日美國最後一名駐華外交官培根離開南京返回美後,大使館閉館。目前大使館舊址現為江蘇省省級機關招待所。2002年,江蘇省政府將此地被列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遷往台北

1949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撤守台灣,由於時勢不穩,美國在1950年才重新在台北市派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並裁撤美國駐台北總領事館(該址即今之台北之家)。1954年後,大使館遷至北門附近,門牌地址編為台北市中正路1842號,後改為忠孝西路二段2號,大使館領事組原設於信義路,1972年11月14日起搬遷後,新址為南京東路二段87號。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美國大使館於2月28日關閉,現址改建為財政部台北國稅局本部大樓。

北京設館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後,在北京的美國駐華大使館開館,設在建國門外第一使館區內,位於秀水北街3號。

2004年美國在亮馬河附近的第三使館區建造新的大使館,地址為安家樓路55號,這也是美國國務院歷史上第二大的海外建設項目。2008年起新館正式起用,建築群占地10英畝,由5座建築構成,包括一座八層的主辦公樓、一座中庭辦公樓、一座海軍陸戰隊衛兵崗哨、一座領事/簽證辦公樓,以及一座多用途的附樓。

建築的設計十分重視節約能源與可持續性設計,在景觀設計中還大量借鑑了中國傳統元素。館中還陳列有林瓔、蔡國強、貝蒂·伍德曼、羅伯特·勞森伯格、季雲飛、傑夫·昆斯、海波、馬丁·培耶爾等中美藝術家的作品。

視頻

美國駐華大使館 相關視頻

美國駐全球大使館中,駐華使館最威武,門口警衛看出中國強大
美國新任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首次在中國公開亮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