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羿射九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后羿射日,又稱「羿射九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遠古的時候,大地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乾了大地,曬乾了禾苗草木。原來,帝俊與羲和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10個太陽睡在枝條的底下,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但有時,他們一齊出來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為了拯救人類,后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只見天空出現爆裂的火球,墜下一隻只三足烏。最後,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

文獻出處

先秦文獻中,《楚辭·天問》已提到后羿射日的故事:「羿焉彃日?烏焉解羽?」 今本《山海經》不見后羿射日的故事,但有若干處涉及羿的記載,例如《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少皞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若從輯錄於其他文獻的條目看,古本《山海經》中可能也有關於后羿射日的記載。例如唐人成玄英《莊子·秋水》疏引《山海經》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該九日當為九黎或多個部落方國的代名詞。宋代類書《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經》云:「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說明古本《山海經》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後來失落了。

以《山海經》為藍本,《淮南子·本經訓》將后羿射日的故事做了總結:「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在上述先秦至漢代的諸文獻中,涉及射日之羿處一般稱「羿」,不稱「后羿」,但是唐代以後,在文學作品中多有以「后羿」稱呼射日的「羿」的。例如宋代梅堯臣《日蝕》詩有:「日月與物固無惡,應由此鳥招禍凶。吾意仿佛料此鳥,定亦閃避離日宮。安逢后羿不乖暴,直與審愨彎強弓。」 元曲《西廂記·張君瑞害相思》中也有:「無端三足烏,團團光爍爍,安得后羿弓,射此一輪落?」 《張天師斷風花雪月》有:「想當初堯王時有十個日頭,被后羿在崑崙山頂上,射落九烏,止留的你一個。」 故有「后羿射日」之稱。也有的仍用「羿」這個本稱,將該典故稱為「羿射九日」。

除射日的后羿外,先秦文獻中另有一位「后羿」,即夏代的有窮后羿。關於二人的關係,古人也有不同看法。晉代學者郭璞認為,夏代的有窮后羿是因羨慕上古的羿善射,所以才以「羿」為名。 唐代孔穎達等著《五經正義》則認為,傳說中上古五帝時的「羿」是善射者的通稱,而夏代的「后羿」則是以羿為名。 也有人認為兩人實為同一人,或者夏代的有窮后羿構成傳說中射日的羿的原型。[1]

山海經

一說,后羿射日的傳說來自山西省長子縣琚村。長子縣在堯舜時代為堯王長子丹朱封地,相傳是堯王故里,縣境內的發鳩山是精衛填海的傳說發源地。據說琚村之白,是因為這裡生長有罕見的白皮松。在琚村有座崇慶寺,南面不遠處有明代修建的一座「靈貺王廟」,又稱「三嵕廟」,為祀奉羿神的殿堂,當地鄉民也稱前寺。民間傳說這裡原有十七美女與崇慶寺相對。廟前山坡上有白皮松百餘株,樹冠不大,造型奇特,樹齡500餘年。被林學家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樹種,冠之美譽「花邊樹皮鬆」,當地人視其為「白龍」、「神松」。 這裡還有一段優美的神話傳說,說這白皮松正是后羿射日遺落的箭,傳說后羿射日時一口氣射了九個太陽,留下最後一個太陽,把剩下的箭杆就插在紫雲山,後來就繁衍生長為白皮松。白皮松不僅樹皮發白,更有趣的是每個松針呈三支狀,一般松針分兩支,這裡一針分三支,奇松奇色奇狀奇聞,匪夷所思。琚村是要與上古對話的,煮一鍋長鮫與巨鯨,拉開烏號的神弓,搭一支棋衛的勁矢,仰視九日,你能說清羿射九日的場景嗎?這裡卻留下了他高高的祭壇;你能講明那彎弓長箭的神奇嗎?這裡卻有遺落的箭影。

白皮松

另一說法,后羿射日的故事出自江蘇省射陽縣,射陽縣相傳由精衛填海而成陸,后羿射日而得名。為紀念后羿射日,射陽建成地標性建築——中華后羿壇和著名旅遊景點——后羿公園。根據「射陽」縣名的來歷及「后羿射日」的傳說,在公園入口處設置八面景觀牆,上置八個石球,與不遠處的「中華后羿壇」遙相呼應,寓意后羿射下九顆太陽,降福人間。此外,園內的每一處特色景觀,都與「后羿射日」的文化相聯,串起了一個古老而又美麗動人的傳說。

還有說法認為,羿射十日,即羿射殺夏後「相」,蓋因古書傳抄之誤,將夏後「相」字誤寫成了「十日」。羿射十日,實為后羿射死相。太康失國後不久死去,族人立其弟仲康,流落於洛水附近,仲康死,子相立,後相在后羿的追殺下,逃往帝丘(今河南濮陽)依同姓之諸侯於斟尋氏以及斟灌氏。這時斟尋氏已從伊洛平原遷往豫東北,斟灌氏則在今豫魯接界處的范縣北。寒浞為防止夏後相勢力復興,命澆率師「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後相」。然後封澆於過(今山東掖縣北,或疑在今河南太康縣東南),封豷於戈(在宋、鄭間,約當今豫中偏東部)以控制東方。

當寒浞攻殺後相之時,其妻後緡東逃至魯西南母家有仍氏(有任氏,今任城)之地,生下遺腹子少康。[2] 又,《山海經》:「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更加令學者確信,「十日」絕不是什麼是十個太陽,而是人名!「十日」即「相」。夏後仲康之子相,被后羿、寒浞射死後,相之子少康逃奔有仍氏,在有仍氏、有虞氏幫助下,一舉發兵滅掉寒浞,成功復國,光復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相關傳說

傳說古時候,天空曾有十個太陽,他們都是東方天帝的兒子。這十個太陽跟他們的母親、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東海邊上。她經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後,讓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形象中心都是只鳥,所以大樹就成了他們的家,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當黎明需要晨光來臨時,棲息在樹梢的太陽便坐着兩輪車,穿越天空,照射人間,把光和熱灑遍世界的每個角落。十個太陽每天一換,輪流當值,秩序井然,天地萬物一片和諧。人們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人像鄰居、朋友那樣,生活在一起,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過得既美滿又幸福。人和動物也能和睦相處。那時候人們感恩於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時辰、光明和歡樂,經常面向天空磕頭作揖,頂禮膜拜。

可是,這樣的日子過長了,這十個太陽就覺得無聊,他們想要一起週遊天空,覺得肯定很有趣。於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雙輪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萬物就受不了了。十個太陽像十個大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燒死許許多多的人和動物。森林着火啦,所有的樹木莊稼和房子都被燒成了灰燼。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人和動物,豬突狼奔,四下流竄,發瘋似地尋找可以躲避災難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

河流乾枯了,大海也面臨乾涸,所有的魚類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農作物和果園枯萎燒焦,供給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斷絕了。人們不是被太陽的高溫活活燒死就是成了野獸口中食。人們在火海災難中苦苦掙扎,祈求上蒼的恩賜!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百中。他被天帝召喚去,領受了驅趕太陽的使命。他看到人們生活在火難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決心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幫助人們脫離苦海。

於是,后羿翻過了九十九座高山,穿過九十九片荒漠,來到了東海邊,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個太陽被射落了。后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着紅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這些太陽仍很焦熱,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個太陽。其它的太陽嚇得全身打顫,團團旋轉。就這樣,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陽,無一虛發,射掉了九個太陽。中了箭的九個太陽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他們的羽毛紛紛落在地上,他們的光和熱一點一點地消失了。直到最後剩下一個太陽,他怕極了,就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實實地為大地和萬物繼續貢獻光和熱。

從此,這個太陽每天從東方的海邊升起,晚上從西邊山上落下,溫暖着人間,保持萬物生存,人們安居樂業。

三足烏

傳說在遼闊的東海邊,矗立着一棵神樹扶桑,樹枝上棲息着十隻三足烏。它們同是東方神帝俊的兒子,每日輪流上天遨遊,三足烏放射的光芒,就是人們看見的太陽(所以太陽也稱三足烏)。 後來,十隻三足烏不聽東方神的指示都搶着上天,天空中同時就出現了十個太陽,大地草枯土焦,炎熱無比。人們只好白天躲在山洞裡,黑夜出來覓食。猛獸毒蟲藉機殘食人們,人類瀕臨滅絕的危險。消息傳到天上,帝俊就賜給羿(天上的神仙)一張紅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凡到人間,一方面懲治妖魔怪獸,同時也教訓教訓他的這些太陽兒子。

可這些三足烏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裡,照樣一齊上天逞威逞強。后羿大怒,選擇背蔭之處拉弓搭箭,瞄準太陽中心處的三足烏射去。他箭無虛發,一連射下九隻三足烏。人們圍着他連聲喝彩。三足烏一死,火光自滅,人們頓感清涼爽快,於是歡呼雀躍。呼喊聲傳到天上,帝俊見九個兒子已死大發雷霆,不准后羿再回天庭。同時也令僅存的這隻三足烏日日遨遊,不得休息。

《楚辭章句》 原文 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選自《楚辭章句》卷三《天問》的注文.

翻譯 堯統治的時候,有十個太陽一同出來,花草樹木枯死。 (於是)堯派羿射十日,射掉九個太陽,太陽里的九隻鳥都死了,它的羽翼都掉了,故意留下它一個太陽。

《淮南子》

原文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 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譯文 等到了堯統治的時候,有十個太陽一同出來。灼熱的陽光曬焦了莊稼,花草樹木枯死,老百姓連吃的東西也沒有。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都來禍害人民。

於是堯派后羿去為民除害,在南方的澤地荒野殺死鑿齒,在北方的凶水殺滅九嬰,在東方的大湖青邱用 繫着絲繩的箭來射大風,射太陽,接着又殺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斷修蛇,在中原一帶桑林擒獲封豨。(大羿把那些災害一一清除)民眾都非常歡喜,並推舉堯為天子。

賞析 這則神話塑造了一位英雄——后羿的形象。作者的想象力極為豐富,他想象天上有十個太陽。十個太陽一起出現在天上時的景象:草木莊稼枯死,百姓無食可吃,猛獸禍害人間……百姓們遭

受着天災人禍,悽慘之狀難以盡述。就在這時,救星后羿出現了!作者把他想象得神勇非凡:他下殺猛獸,上射太陽,救萬民於水火。大羿射日的壯舉,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道。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想要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願望。

后羿之死

戰國時思想家孟子所著《孟子》和西漢初年劉安(前179-前222)編成的《淮南子》都說他是被恩將仇報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記載各不一樣,有的說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說是用暗箭射死的。總之這位蓋世的英雄死在陰謀家的手裡。

有的傳說里還說,后羿死後英魂不散,變成了打鬼的鐘馗神。這一說法是我國著名史學家顧頡剛(1893-1980年)根據《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考證出來的。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無限懷念。

相關記載

原文 夏王使羿射於方尺之皮①,徑寸之的②。乃命羿曰:「子射之,中③,則賞子以萬金之費;不中,則削子以千邑之地④。」 羿容無定色⑤,氣戰於胸中⑥,乃援弓而射之⑦,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謂傅彌仁曰⑧:「斯羿也⑨,發無不中!而與之賞罰, 則不中的者,何也?」傅彌仁曰:「若羿也,喜懼為之災,萬金為之患矣。人能遺其喜懼⑩,去其萬金,則天下之人皆不愧於羿矣。」

(選自《苻子》) 譯文 夏王讓后羿把箭射在一平方尺的獸皮、直徑為一寸的靶心上,於是告訴后羿說:「你射這個,射中了,就賞你一萬兩黃金;射不中,剝奪你擁有的封地。」 后羿聽後臉色不定,呼吸緊張侷促。於是后羿拉開弓射靶,沒中;再次射靶,又不中。

夏王對大臣傅彌仁說:「這是后羿,射箭是百發百中的;但對他賞罰,就不中靶心了呢?」傅彌仁說:「就像后羿,高興和恐懼成為了他的災難,萬兩黃金成為了他的禍患。人們若能拋棄他們的高興和恐懼,捨去他們的萬兩黃金,那麼普天之下的人們都不會比后羿的本領差了。」

欣賞 后羿是古代傳說中射箭技藝精湛的人,但就是這樣的人,因為夏王給他加了萬金的籌碼,讓他射箭,他就射不中了,原因是他有了患得患失的心,亂了方寸,因而發揮不出平時的水平。

科學解釋

NASA華裔科學家趙豐教授認為 :后羿射日事件其實是一次彗星撞擊地球事件,類似於1994年levy-9彗星撞擊木星事件的縮小版。因為彗星質地鬆散,當彗星被行星捕捉,在潮汐力作用下會發生解體成為一串天體,所謂九日,正是彗星解體為9塊。9塊天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因摩擦灼熱成為似「太陽」的發光發熱體,這便是山海經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接着這些看似「太陽」的物體便會很快一一撞擊地球,因為彗星質地鬆散,撞擊行星後並不會留下明顯的隕石坑,所以隕落之處一片焦黑泥爛,這便是山海經中「羿射九日,落為沃焦」的原因。

彗星撞擊行星事件在漫長的太陽系歷史裡是經常發生的,后羿射日很可能是遠古先民親眼目睹了一次彗星撞擊地球的盛況,驚恐萬分而又無能為力的他們只好向其射箭,從而留下了這相傳千年的傳奇神話故事-后羿射日。

桃雕藝術

核雕工藝師楊洪武的核雕作品——嫦娥奔月。 材質:為秦皇島地區盛產的桃核 雕刻技法:紋理浮雕。即利用桃核的天然紋理,隨形雕刻,狀物刻形。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