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果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翅果菊 |
翅果菊(學名:Pterocypsela indica(L.) Shih)是菊科翅果菊屬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單生,高0.4-2米,基部直徑3-10毫米,上部圓錐狀或總狀圓錐狀分枝,全部莖枝無毛。全部莖葉線形,中部莖葉長達21厘米或過之,寬0.5-1厘米。
頭狀花序果期卵球形,多數沿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瘦果橢圓形,長3-5毫米,寬1.5-2毫米。花果期4-11月。
分布於俄羅斯(東西伯利及遠東地區)、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西北部和中國。生長于山谷、山坡林緣及林下、灌叢中或水溝邊、山坡草地或田間。
翅果菊根或全草可入藥,嫩莖葉可作蔬菜,也可作為家畜禽和魚的優良飼料及餌料。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翅果菊
- 學名;Pterocypsela indica(L.) Shih
- 別稱;苦萵苣、山馬草、野萵苣、蠶桑草、滇西翅果菊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科;舌狀花亞科
- 族;菊苣族
- 亞族;萵苣亞族
- 屬;翅果菊屬
- 種;翅果菊
- 命名者及年代;(L.) Shih,1988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單生,高0.4-2米,基部直徑3-10毫米,上部圓錐狀或總狀圓錐狀分枝,全部莖枝無毛。全部莖葉線形,中部莖葉長達21厘米或過之,寬0.5-1厘米,邊緣大部全緣或僅基部或中部以下兩側邊緣有小尖頭或稀疏細鋸齒或尖齒,或全部莖葉線狀長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狀長橢圓形,中下部莖葉長13-22厘米,寬1.5-3厘米,邊緣有稀疏的尖齒或幾全緣或全部莖葉橢圓形,中下部莖葉長15-20厘米,寬6-8厘米,邊緣有三角形鋸齒或偏斜卵狀大齒;全部莖葉頂端長漸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漸狹,無柄,兩面無毛。
頭狀花序果期卵球形,多數沿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總苞長1.5厘米,寬9毫米,總苞片4層,外層卵形或長卵形,長3-3. 5毫米,寬1.5-2毫米,頂端急尖或鈍,中內層長披針或線狀披針形,長1厘米或過之,寬1-2毫米,頂端鈍或圓形,全部苞片邊緣染紫紅色。舌狀小花25枚,黃色。瘦果橢圓形,長3-5毫米,寬1.5-2毫米,黑色,壓扁,邊緣有寬翅,頂端急尖或漸尖成0.5-1.5毫米細或稍粗的喙,每面有1條細縱脈紋。冠毛2層,白色,幾單毛狀,長8毫米。
花果期4-11月。
分布情況
中國分布:分布北京、吉林(安圖)、河北(具體地點不詳)、陝西(略陽)、山東(煙臺)、江蘇(無錫)、安徽(全椒、舒城)、浙江(杭州、昌化)、江西(遂川)、湖北(合豐)、湖南(保靖、新寧、武崗、宜章)、廣東(樂昌)、海南(保亭、澄邁)、四川(廣漢、綿陽、萬源)、貴州(習水、遵義、江口、興義、貴陽)、雲南(金屏、西疇)、西藏(墨脫)。
世界分布:俄羅斯東西伯利及遠東地區、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印度西北部有分布。
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瓜哇。[1]
代表植物
翅果菊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垂直直伸,生多數鬚根。莖直立,單生,高0.4-2米,基部直徑3-10毫米,上部圓錐狀或總狀圓錐狀分枝,全部莖枝無毛。全部莖葉線形,中部莖葉長達21厘米或過之,寬0.5-1厘米,邊緣大部全緣或僅基部或中部以下兩側邊緣有小尖頭或稀疏細鋸齒或尖齒,或全部莖葉線狀長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披針狀長橢圓形,中下部莖葉長13-22厘米,寬1.5-3厘米,邊緣有稀疏的尖齒或幾全緣或全部莖葉橢圓形,中下部莖葉長15-20厘米,寬6-8厘米,邊緣有三角形鋸齒或偏斜卵狀大齒;全部莖葉頂端長漸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漸狹,無柄,兩面無毛。頭狀花序果期卵球形,多數沿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總苞長1.5厘米,寬9毫米,總苞片4層,外層卵形或長卵形,長3-3. 5毫米,寬1.5-2毫米,頂端急尖或鈍,中內層長披針或線狀披針形,長1厘米或過之,寬1-2毫米,頂端鈍或圓形,全部苞片邊緣染紫紅色。舌狀小花25枚,黃色。瘦果橢圓形,長3-5毫米,寬1.5-2毫米,黑色,壓扁,邊緣有寬翅,頂端急尖或漸尖成0.5-1.5毫米細或稍粗的喙,每面有1條細縱脈紋。冠毛2層,白色,幾單毛狀,長8毫米。花果期4-11月。[2]
參考文獻
- ↑ 有種野花叫翅果菊,有顏值有價值」,彭衛看風景,19-10-17
- ↑ 有種野花叫翅果菊,有顏值有價值」,彭衛看風景,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