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雲草的養殖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翠雲草的養殖方法
翠雲草(學名:Selaginella uncinata),別名:龍鬚、藍草、劍柏、藍地柏、地柏葉、伸腳草、綠絨草、爛皮蛇。類別:卷柏科、卷柏屬多年生草本。
莖伏地蔓生,極細軟,分枝處常生不定根,多分枝。小葉卵形,孢子葉卵狀三角形。葉色呈藍綠色,其主莖纖細,呈褐黃色,分生的側枝着生細緻如鱗片的小葉。其羽葉細密,並會發出藍寶石般的光澤。
由於莖枝具匍匐性,做吊盆亦能展現其柔軟懸垂的美感,也可種於水景邊濕地,翠雲草姿態秀麗,藍綠色的熒光使人悅目賞心,在南方是極好的地被植物,也適於北方盆栽觀賞,於種植槽中成片栽植效果更佳,也是理想的蘭花盆面覆蓋材料。
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區。中國特有,其他國家也有栽培。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翠雲草
拉丁學名:Selaginella uncinata
別 稱:龍鬚、藍草、藍地柏、綠絨草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亞 門:石松亞門
綱:石松綱
目:卷柏目
科:卷柏科
屬:卷柏屬
種:翠雲草
分布區域:中國中部、西南和南部地區
顏 色:藍綠色
形態特徵
翠雲草為中型伏地蔓生蕨。主莖伏地蔓生,長約1m,分枝疏生。節處有不定根,葉卵形,二列疏生。多回分叉。營養葉二型,背腹各二列,腹葉長卵形,背葉矩圓形,全緣,向兩側平展。孢子囊穗四棱形,孢子葉卵狀三角形,四列呈覆瓦狀排列。
土生,主莖先直立而後攀援狀,長50-100厘米或更長,無橫走地下莖。根托只生於主莖的下部或沿主莖斷續着生,自主莖分叉處下方生出,長3-10厘米,直徑0.1-0.5毫米,根少分叉,被毛。主莖自近基部羽狀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主莖下部直徑1-1.5毫米,莖圓柱狀,具溝槽,無毛,維管束1條,主莖頂端不呈黑褐色,主莖先端鞭形,側枝5-8對,2回羽狀分枝,小枝排列緊密,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5-8厘米,分枝無毛,背腹壓扁,末回分枝連葉寬3.8-6毫米。
葉全部交互排列,二形,草質,表面光滑,具虹彩,邊緣全緣,明顯具白邊,主莖上的葉排列較疏,較分之上的大,二形,綠色。主莖上的腋葉明顯大於分枝上的,腎形,或略心形,3毫米×4毫米,分枝上的腋葉對稱,寬橢圓形或心形,2.2-2.8毫米×0.8-2.2毫米,邊緣全緣,基部不呈耳狀,近心形。中葉不對稱,主莖上的明顯大於側枝上的,側枝上的葉卵圓形,1.0-2.4毫米×0.6-1.0毫米,接近到覆瓦狀排列,背部不呈龍骨狀,先端與軸平行或交叉或常向後彎,長漸尖,基部鈍,邊緣全緣。
側葉不對稱,主莖上的明顯大於側枝上的,分枝上的長圓形,外展,緊接,2.2-3.2毫米× 1.0-1.6毫米,先端急尖或具短尖頭,邊緣全緣,上側基部不擴大,不覆蓋小枝,上側邊緣全緣,下側基部圓形,下側邊緣全緣。
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5.0-25毫米×2.5-4.0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邊緣全緣,具白邊,先端漸尖,龍骨狀;大孢子葉分布於孢子葉穗下部的下側或中部的下側或上部的下側。大孢子灰白色或暗褐色;小孢子淡黃色。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40-1000m的山谷林下,多腐殖質土壤或溪邊陰濕雜草中,以及岩洞內,濕石上或石縫中。喜溫暖濕潤的半陰環境。
養殖方法
土壤
翠雲草養殖的土壤則最好是有良好的透水性以及疏鬆性,且要富含腐殖質,總之土壤的特性越接近自然陰濕地區的土壤則越有利於其生長。如果要自己混合配製土壤,可以用等量的腐葉土、壤土以及素沙混合配製而成。
水肥管理
澆水:翠雲草在生長期的時候需要大量的水分與較高的濕度,因而選擇噴水方式澆水,也可同時對地面灑水,以此來增加土壤的濕度。
施肥:在生長期的時候,每個月都要施一次液體肥料。不在生長期的時候,只要其土壤合適,用肥沃的腐殖土就能提供其正常生長所需的養分。
光照溫度
光照:翠雲草喜愛半陰環境,在夏季的時候要進行遮陰處理,不能過分的光照。
溫度:其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白晝21一26℃之間,夜晚10—15℃之間。所以在夏冬兩季要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理和保護。其越冬溫度最低位5攝氏度,如果低於此溫度就要進行一定的措施進行保溫。[1]
注意事項
翠雲草在生長期間,生長速度迅速,新陳代謝也很迅速。要注意修剪枯萎的枝幹和葉片,避免其繼續吸收營養。盆栽的翠雲草在春季根系會生長迅速,在植株滿盆時需要進行翻盆。[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