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翠峰飥飥(陳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翠峰飥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翠峰飥飥》中國當代作家陳友的散文。

作品欣賞

翠峰飥飥

第一次吃翠峰飥飥,還是在九年前。那時我在學校外聯處工作,主要負責招生宣傳事宜。天氣炎熱的六月初上,我和外聯處的馬處長、張副處長一同到周至縣翠峰鄉官村初級中學招生宣傳。各班逐一宣傳完畢,沒想到已臨近午飯時間。該校校長為人熱情,硬要挽留我們吃個便飯。我平素愛吃麵食,尤以酸湯麵為主。生怕人家因好客而蒸米飯。沒想到,盛放在我們面前的竟是我從未吃過的翠峰飥飥。校長還一本正經地說,這是他們官村中學一向用來招待賓客的特色麵食,平時是很難吃到的。

面對一大洋瓷碗熱氣騰騰的油潑辣子臊子酸湯飥飥,飢腸轆轆的我早已迫不及待。只見碗中的飥飥一塊塊重重疊疊,忽隱忽現。用筷子夾起一塊,竟大如手掌,着實令我倍感驚詫,且形狀各異,橢圓形,條形均有,咬一口,厚而不硬,筋如擀麵,含在口裡,沁入心脾,讓人慾罷不能,食慾大增。馬處長和張副處長一邊吃得津津有味,一邊交口稱讚說嫽扎了,過癮得很。校長讓再來一碗,他倆卻摸摸肚皮說咥飽了。而我向來飯量大,在家面對可口的麵食,向來不下兩老碗,更何況是味道俱佳的翠峰飥飥。只是那日「身在他鄉為異客」,就有點難為情,於是只好違心地說吃飽了。實則,還是蔫飽肚子飢。

回來後,就對翠峰飥飥念念不忘。一日,還與一女同事段老師交流做飯心得,她竟教給了我做飥飥的方法與技巧。每到午飯時間,我就按照她的獨家秘方,經常嘗試着做飥飥:將適量麵粉倒在盆里,輕輕點水,用手和面,反反覆覆揉搓、按壓成團,直至盆淨、手淨、面光為宜。給麵團蓋上擰過水的濕手帕,在盆里停放約莫一刻鐘。然後將麵團搓成長條,用刀切成小塊,再將每一小塊渾身蘸滿鹽水,放在案板上用手按壓幾下,直至展開成扁狀,再用尺把長的擀麵杖來回擀成薄厚適宜的條狀,再用刀切成一片片,下到沸水鍋里,煮兩煎即成。最後撈在潑有油潑辣子、伴有韭菜豆腐菠菜的酸湯水碗裡,那真是令人胃口大開的美食。只是自己摸索出來的這套做法並非正宗的翠峰飥飥的技法而已。

早都巴望着能吃一碗正宗的翠峰飥飥,卻總是與之無緣。

不料想,這一日居然不期而至

2017年8月27日,周至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召開「周至文史▪快板解讀《道德經》專輯發行座談會」,我應邀參加。李瑞琪會長還讓接待人員給每位參會會員免費發放了一張印着「翠峰碗飥」字樣的飯票——縣城城隍廟附近的「翠峰碗飥」飯莊就是我們的午飯集中營。剛一邁進飯莊,就被裡面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吃客所震撼。要不是我們提前訂票,哪有我們落腳的地方?不一會,我們幾桌的翠峰飥飥就都一一擺放在面前。真可謂色香味俱全,只見一個個都吃得滿口生香,熱汗直流。由於我將別人讓到了前頭,自己是最後一個吃到的,更能體會那種前所未有望眼欲穿的食慾。輪到我時,也顧不得像大家那樣一邊細嚼慢咽、一邊天南地北地神侃,只顧默默埋頭狼吞虎咽,眨眼工夫,就連湯帶飥吃得個乾乾淨淨,頓感味道鮮美,讓人大快朵頤,與官村中學的飥飥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最顯著的不同之處是這裡的飥飥要比官村中學的小巧得多,漂亮得多,形狀大小宛如餃子皮,但又比餃子皮厚實筋道,的確非同一般。吃罷,仍是蔫飽肚子飢,又因人多難為情而作罷。趁大家尚未吃完之際,只好起身舒展筋骨,只見西面牆壁西北角掛有一張兩米長,一米約寬的木質宣傳牌,「鄉黨請吃咱周至的飥飥面」的大紅標題赫然在目,內容字跡為墨色印刷體,並以打油詩的形式予以工整呈現:

秦川最有名的是褲帶面 岐山人愛吃的是臊子麵

楊凌人愛吃的是蘸水面 戶縣人愛吃的是擀軟面

乾縣人愛吃的是驢蹄面 武功人愛吃的是哈水面

老頭子愛吃的是肉炒麵 小伙子愛吃的是棍棍面

要娃婆愛吃的是細掛麵 老婆子愛吃的是滑角面

眾婦女愛吃的是漿水面 小孩子愛吃的是麻食麵

蘭州人愛吃的是牛肉麵 新疆人愛吃的是條子面

青海人愛吃的是片片面 周至人愛吃的是飥飥面

西面牆壁正中央則懸掛有一副與西北角宣傳牌同樣大小的木質簡介牌,寫得密密麻麻,皆是對翠峰飥飥的由來、特點等內容的詳細介紹。

仔細看罷,方才明曉其歷史淵源

原來,翠峰飥飥是富有周至特色的一種麵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據傳,唐貞觀年間扶風索村一索姑娘因抗婚逃到翠峰山過着自食其力的隱居生活。唐太宗李世民到翠峰山狩獵,因馬驚迷途闖入索姑娘住地,索姑娘便以自己平時的主食飥飥相待。唐太宗食後,讚不絕口,由於深感其恩,便封索姑娘為金貞娘娘,並下旨保護其住地。索姑娘去世後,立廟奉祀,廟會由唐沿襲至今,興盛不衰。此後,翠峰飥飥傳到宮廷作為御宴之品,繼而在西北地區廣泛流傳,遂成為西部的美食佳肴。

那麼,翠峰飥飥究竟有何獨特之處呢?它以「筋、光、薄、辣、香」五字特點享譽三秦。它的兩大要素是湯和面。湯的主要作料是由翠峰地產的辣子和醋烹製而成,相當考究。除此而外,還有底菜和漂花菜,一般選用紅蘿蔔、蒜苗、黃花、黑木耳、鮮豆腐為食材,取紅、綠、黃、黑、白之五色,給人以五色斑斕之美感。所用麵粉是由翠峰地區的優質小麥加工而成,面是起硬較軟,搓條盤道,純屬手工製作,自古有「手裡撕着薄閃閃,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裡似銀盤,吃到肚裡喜洋洋」之說,煮熟盛在碗裡只見底菜五色相間,辣子油紅光閃閃,菜與飥飥若隱若現,熱氣四溢,沁人肺腑,視之不由人饞涎欲滴,食之則讓人口舌生津,回味無窮。

其實,翠峰飥飥種類繁多,除了臊子酸湯飥飥外,還有臊子干拌飥飥、蘸汁飥飥、漿水飥飥、油潑飥飥、二合一干拌飥飥、二合一酸湯飥飥、三合一干拌飥飥、三合一酸湯飥飥,均有大小碗之分,前五種每大碗10元,每小碗9元;二合一每大碗12元,每小碗10元;三合一每大碗13元,每小碗12元。種類不同,品嘗的美味自然也不同,但都堪稱味美價廉,委實是供普通大眾消費的絕美佳肴。

現在,翠峰飥飥在保持傳統風味製作基礎上已和現代先進的烹飪技術相結合,使其風味更加獨特,享譽西北。毫不誇張地說,只有翠峰辣子、翠峰面、翠峰人才能做出地道的翠峰飥飥,不吃不知道,一吃真的忘不掉。

翠峰飥飥名不虛傳,難怪會成為周至餐飲行業唯一榮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風味名吃」稱號的特色麵食。至此,我才恍然大悟:我在「翠峰碗飥」飯莊所吃的才是最最正宗的翠峰飥飥。我自己常年摸索着學做的所謂飥飥是多麼的難登大雅之堂。前不久,我還專意帶妻子到縣城「翠峰碗飥」飯莊品嘗了翠峰飥飥。向來對食味極其挑剔的她吃罷竟也不由自主地點頭說與一般的飥飥與眾不同,令人口留余香。

雖然我無法做出正宗的翠峰飥飥,但對它的喜愛之情,卻有增無減。相信吃過翠峰飥飥的外地遊客,也定會讚不絕口、久經難忘,吃了還想吃的。

來周至賞山水,吃翠峰飥飥,的確是人生一大幸事,篤定會讓你流連忘返,不虛此行!

[1]

作者簡介

陳友,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