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以後(麥賢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了以後》是中國當代作家麥賢睿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了以後
在城市的高樓林立中顛沛淋漓,觸目可及的地方,除了鋼筋水泥鑄成的圍牆以外,就是那些與我一樣或者不一樣的人頭。他們像海浪一樣涌動着,在城市的任何角落,把白天站成黑夜,又把黑夜睡成白天。這是我們曾經渴望並不顧一切去追求的人生,已經沒有回頭的餘地。就算想要回頭,也早就沒有了回去的「路子」。
漸行漸遠,那段像肚臍一樣模糊的紐帶,我未曾見過,卻很真實的存在於我那個裝了點墨水的腦袋里。這種看不見的東西,真不太喜歡用文字去演繹、去表露它在我內心的分量,卻又不得不說說,在它身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因為假如沒有那兩個特殊的字眼,就沒有了我的三觀,甚至連我的生命都沒有。
說起那兩個叫「故鄉」的字眼,我就像逃避一種罪惡一樣,恨不得馬上就低聲下氣,害怕人家知道。我害怕提起故鄉,並不是因為我在那個土生土長的村莊裡,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而是,我害怕那裡正在孕育並有可能發生的事情,真的像我所預料的那樣,傳入我耳朵,或者撞入我的視野。
地處海南西南部的近海,我的老家就像漁民守護大海一樣,守護着祖輩們勤勞耕耘的土地,任憑海風吹打腐蝕,依然努力生根發芽,發展成為海南冬季瓜菜產業一顆璀璨的明珠。
這樣一個明珠般的村莊,它的身上處處都是亮點。比如它整潔乾淨的街道,排列統一的庭院布局,繁華喧鬧的街市,富裕富足的人們,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等等,無不令十里八鄉的人感嘆和稱讚。在物質生活條件優越的光環照耀下,人們洋溢着笑臉,日子幸福的過着。
每次回家,我都能聽到很多漂亮的話語。比如大夥今年又掙了不少錢,誰家又蓋了新別墅,又買了小轎車,開了幾家店鋪等等。這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啊,這是看見的事實,毋庸置疑,情況的確如實。其實我很高興,為家鄉人感到高興,也希望這樣的發展勢頭一直保持下去,做一簇常開的鮮花。
如果把我的家鄉比作一簇鮮花,那麼在這洋溢着芬芳的環境裡,[[夕陽]還會不會顯得光彩奪目呢?
放假回家時在村里碰到范老爹,我竟然有點認不出他來。時光匆匆,一晃已經七八年不見了。在我與他快相遇時,他卻一眼就認出我,這讓我有點慚愧。記得在我早前的一篇散文《范老爹》中描寫過他。那時的他還算健壯,幹活手腳麻利。但這會看起來卻老態龍鍾,駝着背,步履蹣跚。
「寶,你回來啦」我們迎面相撞時,他微笑着跟我打招呼。
「恩,你老這是去哪啊?」我快速的回應着,腦海里也快速搜索對於眼前這個老人家的印象,最終鎖定了他。
「在家待着沒意思,我去『老人巢』」,他回答完我的話,便向我身後走去。我回頭看了看他慢慢遠去的背影,感覺一些無形東西似乎在變,變得有些陌生,變得讓人有些寒暄。
范老爹有二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成家後,分了家自己蓋房子住到村東頭,距離范老爹住的村西頭有一公里遠。二兒子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據說在東莞,一年中只有春節時才回家一趟,偶爾也不回。女兒則嫁到隔壁村,也是逢年過節才回來一趟。他們都各自忙活着自己的人生。
范老爹有三間九十年代初蓋的三間鋼筋水泥平頂房,也算是寬敞明亮。老伴前些年因為癌症去世,剩下他自己一個人過活。雖然物質條件還算過得去,老胳膊老腿的,也吃不下多少糧食。但兒女們都不在身邊,日子過得乏味且孤寂。這不才有事沒事往「老人巢」跑,也就是在那裡,才能找到個說話的人。
回家後我向母親打聽,范老爹說的「老人樂」是指什麼地方。母親一臉不以為然的告訴我說,「老人巢」說的是指我的爺爺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老人就喜歡去我爺爺家,或者到我爺爺門前的那棵大樹下去坐坐。一堆老頭老太在「老人巢」聚集,抽旱煙、聊家長里短,以此來消磨那所剩無幾的時光。
放下行李,我便向爺爺家進發,去看望爺爺奶奶。爺爺奶奶今年已經八十四歲的高齡了,依然健康來去自如,不但生活自理,還能幫小姑照看她的小賣部。父親和幾個叔叔、姑姑都成家以後,都分家出來各自蓋房居住,原先的老屋裡就剩下爺爺和奶奶自己居住。
與范老爹的情況不同的是,我小姑在老屋的門前開了個小賣部,順便照顧着兩位老人。加上爺爺奶奶思想前衛,樂觀開朗,樂於助人,老人的日子過得還算舒心。但我每次回家去看望老人家,他們總是非常欣喜,嘮叨着問我多久沒回家了,這讓我很愧疚。聽說叔叔給爺爺買個諾基亞的手機,在教他使用的時候,爺爺冷不丁的說了一句「反正也沒人打」。這讓在場的叔叔阿姨們沉默了很久,我想他們也像我一樣感到愧疚吧。
老屋在村子的中部,也就是村小學的正對面,從家裡走過去也就幾分鐘的時間。當我燒過小學的圍牆拐角處時,映入眼眶的場景,跟母親給我描述的情景一模一樣。只見老屋大門前的那棵大風景樹下,一張丟棄的長木椅上坐着五六個老人家。他們當中有人正咕嚕咕嚕的抽着旱煙,在一陣又一陣的煙霧薰陶下,他們似乎在聊着什麼。
當我走近他們時,才認出他們當中的兩個人。其中一個當年村里第一個開小賣部的符老漢,另一個是當年第一個買錄像機的石老爹。符老漢滿頭白髮,臉上布滿皺紋,身子很是瘦弱,手裡拿着一根木棍當拐杖,全然沒有當年那副魁梧健壯的模樣。而石老爹更是一幅老態龍鐘的樣子,鬍鬚斑白,頭髮稀疏,骨瘦如柴,也並不是我印象中意氣風發的石老爹。
歲月匆匆,時光催人老,一晃已經十幾年不見他們了。可能當年他們見我時,我還只是個會蹦躂的小孩。所以,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似乎認不得我。
符老爹的家在距離爺爺家幾百米的地方,那是我去外婆家的必經之路。我不知道符老爹是怎麼開起小賣部的,只知道從我懂事時起,他家的小賣部就一直開在那裡。兒時但凡父母親給幾毛零花錢,我就會去符老爹的小賣部買零食吃。去的時候經常能見到符老爹在小賣部里,他看起來很親和,穿着潔白的襯衣,帶着個鋼鏈的手錶,一幅有錢人家的做派。
符老爹家蓋有當時村里少有的兩層小樓,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是鄉村醫生,在村里開了個診所,二兒子和三兒子在家務農,這些年因為種植反季節瓜菜,生活條件也都相當不錯。兒子都成家立業了,也都分家出去各自蓋房子居住。如今那棟有些年頭的老樓里,就住着符老爹和老伴,兒女們不常在身邊,老人就越覺得日子過得孤寂,沒個奔頭。
說起石老漢,認識他也是個特殊的事情。村子很大,幾千人口的村莊,從村頭到村尾將近三公里。石老漢住在村頭,距離我爺爺家足足有將近兩公里。距離那麼遠,當然見面的機會就少多了,也就並不這麼相識。
但我兒時喜歡看露天電影,距離村東頭不遠處的露天電影放映場,是我兒時常光顧的地方。有時候去得早了,電影還沒開始放,我就跟同伴在電影場的附近玩耍。一次偶然的玩耍追趕時,跑過一戶人家的大門,聽見人家在放錄像,放的是《射鵰英雄傳》這部電視劇,當時那戶人家的家裡聚集了很多人在看,我們也就跑進去跟着人家一起看,那戶人家也不驅趕我們,似乎他們習慣了與人分享這種快樂,畢竟錄像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那是個新鮮的玩意。
其實看電視劇最容易讓人上癮,小小年紀的我們看着看着就看上癮了。每天傍晚有空就去看,後才知道那戶人家的主人就是石老漢。
石老漢當年在村里是大戶人家,用舊社會的話說是村裡的地主。聽說他家是村里承包土地最多的人家,土地代表財富,這些年他一直從西瓜種起,一直種到現在的反季節瓜菜,經濟條件一直很好。可能是耳濡目染的緣故,他的幾個兒子也是種莊稼的好手,在村裡的財富排行榜上,他們也是村里比較富有的人家。
兒子們成家立業後,各自分家忙各自的生活去了,留下石老漢和老伴獨自生活,守着他的那棟兩層小樓,雖然一生勤勉,豐衣足食,但屋子空蕩蕩的日子,還真不好過。隨着年紀的增長,越來越老了,喜歡熱鬧的地方,害怕安靜,越是安靜就覺得日子像活到頭似的,讓人無可奈何。
從他們身邊走過,我就像在翻閱一個個年代久遠的故事,那種滄桑的感覺讓人不寒而慄。
當我的右腳踏進奶奶家的大門時,奶奶正和幾個阿婆圍坐在一起,用海南話聊着一些瑣碎的事情,這些事情我不懂,我也無暇顧及,這一切都被奶奶的欣喜話語所埋沒。奶奶迎上來拉着我的手時,那些阿婆們就找個了藉口離開了,我似乎是個不速之客,驚擾了她們。
與奶奶坐在剛剛那些阿婆們圍坐的地方聊天,爺爺外出去幫人家辦事不在,我知道他一直是個熱心腸。又一年不見,奶奶似乎又老了很多,但氣色很好,依然很健談。奶奶一直很關心我們在外的生活情況,噓寒問暖,言語中流露出對我們的不舍,這讓我心裡很不舒服。總感覺欠着兩位老人家一些東西,不是物質上的東西,也不是精神上的東西。
拉了會家常,奶奶不由自主的提起剛剛來串門的那些阿婆們,可能我在與她聊天時涉及了她們,我記不起來我說過什麼。
據奶奶說,那些阿婆們都是村裡的孤寡老人,全部都是獨自生活。人老了,也就越活越孤獨,兒女都不在身邊,也沒個說話的人,她們每天都來奶奶家裡坐坐,打發時間。原先是一兩個人來,慢慢的就越來越多,現在大夥都自覺來這裡聚集了,有時候他們會待到晚上十點鐘才回去。「人多了也熱鬧,要不我跟你爺爺自己在家也沒意思。」奶奶看着大門口對我說,這時我就瞥見她略帶淡淡愁思的眼角,心裡不由的一陣顫動。
而後,奶奶又轉過頭來哈哈大笑,然後對我說「老人巢,老人巢,大夥都這樣叫,這裡就是老人的巢,老人的快樂就在這裡。」我知道鄉下人不像城裡人,可以去敬老院養老,我也知道奶奶的笑聲滿含感慨,卻又無可奈何。短暫的嘮叨之後,我只好藉口回家吃晚飯,像逃犯逃跑似的逃回了家。
從奶奶笑聲中,我聽到老人的無奈和孤獨。我漸漸的知道,其實我們一直虧欠着老人們的是,陪在他們身邊的時間,這比起給予他們物質上的照顧,又或者電話里虛假的噓寒問暖,要重要得多了。
每一次腦海中呈現出那些老人們的畫面時,我總是帶着一種愧疚的心緒去逃避回憶,害怕自己將來也將會是同樣的命運。人們常說「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那麼在鄉下、在農村,在老有所養和老有所依得到保障的時候,老人們內心的空虛、寂寞和孤獨,又有多少兒女們在意呢?當我們在為那首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感動不已的時候,也該將我們的情感付諸於行動了。
曾經無數次用不同的方式去讚美,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卻又鮮有言語去關注那些看着我們長大的老人們,他們還沒有好好的感受年輕就老了,老了以後…… [1]
作者簡介
麥賢睿,文學社編輯,作品有散文、詩歌、小說,散見《盛京文學》、《中國散文》、《江山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