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城有巷(許學琪)

老城有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老城有巷》中國當代作家許學琪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老城有巷

榆林老城有九十九條巷子。外地朋友來榆林,總要陪着在大街上走一走,看六樓騎街,觀民俗展覽,青街灰瓦,杏旗招展,門店林立,人流熙攘。

「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聞」。城北雄踞鎮北台,城南聳立凌霄塔。大街位於東山腳下,南北通達。從南至北依次是文昌閣、萬佛樓、星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六座城(牌)樓跨街,六樓面南據北,彩梁畫棟。風雨滄桑,韻味凝重,規制宏偉,盛極一時,為全城中心。雨水從城東山上流下,經暗渠和各條巷子向西注入榆溪河。沿街東西兩邊,商賈富戶,起樓造房,砌牆成院,院間成巷,巷巷通達,遂成民居奇觀。

每一座老城都由數不清的樓房瓦肆組成,由無數的巷道牽連,了解知曉樓房和巷道的歷史淵源,就能摸到城市清晰的肋骨。榆林老城有哪些有名的巷子呢?

鐘樓巷,又名寬巷。鐘樓東西有上下二巷,東高西低。為全市中心之中心。

新樓巷(星明樓)新民樓處,巷子西口曾有榆陽書院。

八獅巷,延綏鎮城守備署所在地,上下轅門各鐫石獅四個,故名。

李學士巷,出過一個李姓學士的,才華出眾,遠近聞名。

曹辣肉巷,有曹姓賣辣肉烹調技術一流,在此居住。

賈盤石巷,賈姓石匠,擅長鑿碾碫磨。

繡雞巷,此巷裡曾經有一位心靈手巧的婆姨,能描會繡,以絲繡的錦雞最為出名,故而得名繡雞巷

常官巷,常姓官員居住於此,廉政愛民,人皆敬之。

芝圃巷,原為花圃,植芝育蘭。

水圪坨巷,東山洪水歷年沖刷,地面凹凸不平,常有積水,行走困難。

葦則巷,地勢較低,積水成窪,蘆葦雜生。

解放巷,明代榆林衛守備衙門所在地。清雍正8年(1730年),改設榆林縣,稱縣官巷。1949年6月1日為慶祝榆林解放,更名解放巷。

呂二師巷,呂姓兄弟二人皆為學師。毛澤東主席題有「榆林呂二師下巷」牌匾一塊,仍存。

凱歌樓巷。凱歌樓雄據當街。下上有巷。

磁器巷原有磁器店一處。

豆腐巷,普惠泉水做成的豆腐白嫩細膩,集中了一批豆腐作坊。

掛麵市巷,郭姓做掛麵師傅所做掛麵非常聞名。

馬店巷,成化年間後期曾有騾馬大店。

肉市巷,東段臨街有賣肉市場。

大碾房巷,此巷有過最大的碾米房而得名。

定慧寺巷,原有定慧寺,原榆林二院為該寺舊址。

大有當巷,原有大有當鋪,「南北當鋪當東西」。

客人說,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不是北京的風物風俗嗎?是的,榆林素有「小北京」之稱。明清時期,有不少京官來榆林做官履職,鎮守邊塞,他們依京城民居格局,建起四合院來,成為建築風尚的引領。城中富家大戶爭相模仿,大量的四合院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在這片黃土高原毛烏素沙漠的交界地蔓延生長。院落之間成為過巷,或長或短,或寬或窄,磚鋪石砌,多直少彎,各具特色,京味十足。

里弄巷道,無數的雪落下,雨打去,風吹來,鳥飛過,初生嬰兒的第一聲啼哭迎來東山朝日,逝者的輓歌卻不曾留住西去的流雲。年年歲歲,生生不息。橫的街,縱的巷,勾連老城繁華,蒸騰市井氤氳,人們在巷子行走,巷子在風雨里隱忍。家長里短,愛恨情仇,戰爭廝殺,一一陷於冰冷的牆體這中,不着痕跡,無處找尋。

榆林民俗博物館,憑了身份證就可以進去參觀。不逢節假日,博物館裡遊人稀稀落落,小院顯得很是幽寂。這是一處官宦人家的老宅,位於大街西邊。進得院來,正北是三間正房,當中客廳,有榆林民俗婚嫁模型,栩栩如生。東西各有臥室,因北地苦寒,都盤了土炕。取暖用的是地暖,乾淨衛生。炕桌、木櫃古樸可愛。最妙的是兩間臥室靠窗部分凸出類似陽台,三面臨窗,明亮異常。冬日黃昏,夕陽斜斜入室,一房明黃而倍感溫馨。南邊三間倒座的瓦房舊時為小輩主人居住,現在改作展覽室,陳列了一些民俗物件,帳簙算盤,鬥合稱戥,瓮罐壇碗以及各類生產器具。東西偏房,舊時為下人住所,狹小逼窄,也盤了土炕。

老城不老。這裡的瓦肆民居,巷道街衢,演繹無數了風雲,見慣了經年煙塵,在歷史的深處向你我走來,瀰漫着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深情款款,不着一言。[1]

作者簡介

許學琪,男, 陝西綏德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