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年(周國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年》中國當代作家周國平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老年

「不知老之將至」??老總是不知不覺地到來的。一個人不到老態龍鍾,行將就木,決不肯承認自己老。如果有誰自言其老,千萬不要認真附和,那樣必定會大大掃他的興。其實他內心未必當真覺得自己老,才能有這份自言其老的自信。中年與老年之間實在也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我們二十來歲時覺得四五十歲的人老了,自己到了四五十歲,又會覺得四五十歲並不老,六七十歲才是老人。我們不斷地把老年的起點往後推移,以便保持自己不老的記錄。因此,當死神來臨時,我們總是感到突然和委屈:還沒有老,怎麼就要死了?

一個老婦住醫院,護理員在整理她的抽屜時發現了一面小鏡子,便問她:「你這麼老了,還照鏡子?」

她答:「趕明兒你老了,你也不覺得自己老。」

說得對。老是不知不覺來到的,「不知老之將至」實在是人的普遍心態。這很好,使人得以保持生命的樂趣直至生命的終結。

人總是不斷地把老年的上限往後推,以便不把自己算作老人。

少年人前面的光陰和老年人背後的光陰長度大致相等。但是,少年人往往覺得前面有無限的光陰,老年人卻覺得背後的光陰十分有限。

年輕人沒有什麼可回憶,於是就展望。老年人沒有什麼可展望,於是就回憶。

在我們的感覺中,爺爺輩的人似乎從來是老的,父輩的人是逐漸變老的,自己似乎是永遠不會老的。

世人把人生的歸宿安排在晚年,竟然把安度晚年看作一種幸福。一本即將焚毀的書,何必去操心它有沒有一張光滑的封底呢?

今天中國的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喜歡集體活動,他們聚在一起扭秧歌,跳交誼舞,活得十分熱鬧,成為中國街頭一大景觀。然而,凡是到過歐美的人都知道,那裡的老年人都很安靜,絕無扎堆喧鬧的癖好。他們或老夫老妻做伴,或單獨一人,坐在公園裡曬太陽,或者作為旅遊者去看某處的自然風光。當然,我們不必在中西養老方式之間進行褒貶。老年人害怕孤獨或許是情有可原的,孤獨使他們清醒地面對死亡的前景,而熱鬧則可使他們獲得暫時的忘卻和逃避。問題在於,死亡終究不可逃避,而有尊嚴地正視死亡是人生最後的一項光榮。所以,我個人比較欣賞西方人那種平靜度過晚年的方式。

生命是殘酷無情的,它本能地厭惡衰老和死亡。當衰老和死亡尚未落到我們自己頭上時,我們對於別人包括親友的衰老和死亡會同情一時,但不會永久哀傷,生命本身催促我們越過它們而前進。因此,當我們自己年老和垂死時,我們理應以宿命的態度忍受孤獨,不要去嫉妒和打攪年輕一代的生命歡樂。 [1]  

作者簡介

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