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牛灣國家級地質公園位於山西省和內蒙古交界處,以黃河為界,南依山西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准格爾旗。[1]
景區介紹
老牛灣地處晉陝大峽谷的核心地段,河谷兩岸壁立萬仞,河道中碧波萬傾,河岸上長城聳立,村落中古蹟遍布。這裡 是長城、黃河唯一交匯的地方,也是人文歷史與自然遺蹟完美融合之處。斗轉星移,歲月流轉,滾滾黃河蜿蜒而過,在此留下了千百年來為世人稱讚的壯麗奇觀。
氣候特點
清水河縣地處中溫帶,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溫暖乾燥多風沙;夏季受海洋性季風影響炎熱而雨量集中;秋季涼爽而短促。氣溫年較差大,光照充足,熱量豐富。主要特點為冬長夏短,寒冷乾燥,風多雨少,年平均氣溫7.5℃,一月平均氣溫-11.5℃,極端最低氣溫-29℃,七月平均氣溫22.5℃,極端最高氣溫37.1℃。年日均氣溫5℃以上的持續天數為198天,日均氣溫0℃以上的持續天數為232天,全年平均日照2900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36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410mm,年蒸發量2577.2mm。
地形地貌
清水河縣呈現出波狀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岩石平緩,黃土覆蓋較厚,地勢由東南向西漸次低下,平均海拔高度1373.6米;境內以山地最多,灘川地甚少,整個地形是山、川、溝相間,山巒起伏,大體分為低緩丘陵區、低山丘陵區、丘陵溝壑區、土石山區四大類型。
自然資源
現今清水和境內由於受到水熱條件和地形的影響呈東南向西北分布,由草甸草原向丘陵、沙地過渡的人工灌叢林草原植被。同時受非地帶性環境條件的影響上有低溫帶草原植被和衍生植被。大體可分為山地草甸草原植被、丘陵乾旱草原植被、沙丘沙地草原植被、低溫地草甸草原植被4種類型。 清水河縣境內土壤分為栗鈣土、栗褐土、灰褐土、潮土、風砂土、沼澤土、鹽土、石質土等8個土類,11個亞類,33個土屬,113個土種。
歷史沿革
萬里長城自告別東海之後,翻千山越萬嶺在這裡終於和滔滔南流的黃河第一次見面了。
老牛灣,位於內蒙古和山西省的交界處。在明朝時是一座屯兵的城堡,為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所建。在老牛灣緊臨黃河的山崖上,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磚砌空心鏑樓。
當地有民謠唱道: 九曲黃河十八彎,神牛開河到邊關, 明燈一亮受驚嚇,轉身犁出個老牛灣。
民謠唱出的是傳說,已無據可查。但我們看到老牛灣,一是其險峻的地形:它坐落在黃河與楊家川溝的夾角,並且位於這個夾角頂尖的陡峭的大石崖頂。其地形之險峻,位置之厄塞,大有居高臨下,威震千里之勢;二是那古老的營堡,那長滿蒼苔的望河樓、烽火台及散落其旁的斷碑殘柱。它們都見證着:此處在明代初期已成為軍事要塞,崇禎九年建成戍邊把關的老牛灣堡,直到清代還一直安營紮寨,駐紮兵馬。後來,烽煙漸熄,兵去堡空,但空曠和蒼涼掩蓋不住昔日裡軍情倥傯的歷史煙雲。
古老的老牛灣有着古長城與高原碧波相依相偎的獨特景觀。它不僅是黃河與古長城交會之處,還是山西內蒙的界河楊家川溝匯入黃河的河口,於是便構成了一河秀水與古長城挽臂徜徉於莽莽黃土高原上的藝術合成。
黃河,長城,楊家川在此交匯,是兩省三縣交界之土,歷來為軍事重地,明代駐兵設堡,又名老牛灣堡,堪稱黃河天下第一堡,這裡人文景觀源遠流長,自然景色美不勝收,鬼斧神工削劈的百里黃河峽谷,上蒼精鑿的閻王鼻子,深不可測的水門洞神泉,明代護水樓的雄姿,清代優龍寺的裊裊香火,純樸的民風構成老牛灣的悠久,雄渾,奇特,神秘!
在內蒙古一側政府投巨資依古長城舊制重修長城和恢復了老牛灣堡,修建了老牛灣碼頭。過去老牛灣並不被眾人所知,據說最早是攝影人發現的,後來逐漸遊人才多了起來,以致成為一個旅遊景點。 漫長的歷史,在這裡留下了人類生息繁衍的足跡;悠悠的歲月,在這裡孕育了清水河燦爛輝煌的文化。清水河地處我 國北部邊陲,錚錚明長城綿延于山巒疊嶂的清水河,構成了古代邊陲的重要軍事防線。蕭蕭秋風吹過,古長城仿佛依然狼 煙升騰。若說長城是清水河文化的瑰寶,那窯洞則是清水河歷史的饋贈。清水河窯洞所用的石材,多就地取材,石質堅 硬,色彩明快,窯面砌石雕刻精美,石刻花紋造型講究,足可以與延安窯洞媲美。
厚重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人文資源,令清水河地傑人靈,英才輩出.自古以來,善良淳樸的性格與自強不息的品質融 為一體,構成了清水河地域文化的特質,成為中華文明瑰寶的組成部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