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砦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老砦鎮是山東省濟寧市魚台縣轄鎮,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魚台縣東部,是魚台縣的東大門,魯蘇邊界的門戶。行政區域面積47.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167人(2017年) ,轄28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老北村。
1944年成立老砦區,1962年為老砦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2010年6月撤鄉建鎮。
老砦鎮地處平原,主要河流有京杭運河、姚樓河、復新河、蘇魯邊河等。煤炭資源豐富,山東省岱莊生建煤礦湖西礦井、魚台雙合煤礦以及魚台縣湖西工業園區坐落境內。老砦鎮農業產業發達,是農業強鎮、水產大鎮,主產小麥、水稻,水產以河蟹、龍蝦、良種魚類為主。348省道、濱湖大道穿境而過。2015年,老砦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95億元,財政收入2.23億元。[1]
歷史沿革
六七千年前,東夷太昊部族在此聚居。
西周時期,老砦一帶屬極國。
春秋時期,屬魯國寧母邑。
戰國時期,先屬宋國方與邑,後屬魏國方與郡。
秦朝,屬薛郡湖陵縣。
西漢至東晉時期,老砦屬山陽郡湖陵縣(後改稱胡陸縣)。
南朝宋時期,老砦改屬高平縣(一說方與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老砦屬方與縣(762年改稱魚台縣)。
元至元二年(1265年),魚台併入金鄉縣,老砦屬金鄉。三年後恢復魚台縣。
清咸豐年間(1850-1861年),此地黃水退後,曾為一片荒野,當時有一古老高台,從巨野邢海遷來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後又陸續遷來鄆城、巨野流民定居,為安全築一土砦("砦"即"寨"),故名"老砦"。
民國初年,設置人和鄉。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老砦屬魚台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七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第七區改為老砦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撤銷老砦區,併入谷亭區。
1952年,從谷亭區析出,恢復老砦區建制。1956年,金鄉、魚台兩縣合併,撤銷老砦區,併入谷亭區,隸屬金鄉縣。1958年3月,撤區並鄉,老砦又從谷亭區分出,設立老砦鄉。8月,撤銷老砦鄉,併入谷亭人民公社。
1962年5月,老砦又從谷亭人民公社分出,成立老砦人民公社。1964年,金魚分縣,恢復魚台縣建制,老砦人民公社復屬魚台縣。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老砦鄉。
2010年6月,撤銷老砦鄉,設立老砦鎮。[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老砦鎮駐地位於東經116.77°,北緯36.02°,該鎮地處魚台縣的最東端,微山湖西岸,兩省(山東省、江蘇省)四縣(魚台縣、微山縣、沛縣、豐縣)的結合部,[7] 北枕昭陽湖,東鄰江蘇省沛縣,南依蘇魯邊河與豐縣毗鄰,西隔復興河與谷亭街道辦事處相望。 鎮域東西最大距離11600米,南北最大距離9600米,總面積52.3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老砦鎮為平原地域,地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0米。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南部為黃沙土,北為紅淤土。
地質
老砦地區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華北陸台組成部分,處於尼山凸起西部凹陷區。境內無基岩顯露,整合覆蓋新生界第四系鬆散沉積物。二迭系至石炭系有煤系地層,在下第三系含岩鹽底層。第四系陸相沉積堆積較厚,375~400米之間多為礫石、沙、粘土。主要岩性為粘土、亞粘土。
由於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境內斷層較發育。孫氏店斷層經過境內許樓、晁莊、仁和等村。
氣候
老砦鎮屬暖溫帶季風區中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少雪。
老砦多年平均氣溫12.8℃,平均氣溫年較差30.3℃。生長期年平均206天,無霜期年平均192天,最長218天,最短16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47.6小時,年總輻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76天。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1121.6毫米,極端年最少降水量247.6毫米。[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老砦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煤炭,截至20世紀90年代,可采儲量為1.2億噸,集中分布在東北部一帶。此外還有鐵、鉀鹽、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
水資源
老砦境內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384.4萬立方米。
生物資源
老砦境內有植物種類200餘種,其中各種樹木87種,用材樹木主要有泡桐、毛白楊、刺槐等;經濟林木主要有蘋果、梨、桃、棗等;中藥材主要有坤草、車前子、蒲黃、蓮蕊、藕節、水蛭、芡實等40餘種。野生動物約53種,其中獸類7種,如狐狸、刺蝟、獾等。鳥類約15種,如烏鴉、喜鵲、杜鵑、麻雀等。爬行、兩棲類5種,如蛇、蜥蜴、青蛙等。魚類17種,有鯉魚、草魚、赤眼鱒、鰱魚、鯽魚、泥鰍、鲶魚、烏鱧、黃鱔等。昆蟲9種,有蜻蜓、螳螂、蟋蟀、冀地鱉等。
人口民族
2012年末,老砦鎮轄區總人口321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215人,城鎮化率32.13%。
總人口中,男性17334人,占54%;女性14766人,占46%;90歲以上老人占1%;80-89歲老人占6%;70-79歲老人占8%;60-69占15% ;處於老齡化狀態。
2012年人口出生率10.6‰,死亡率5.9‰,自然增長率4.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14人。
建國前,境內僅有漢、回兩個民族。建國後因婚姻或工作關係有滿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遷入。[4]
經濟
綜述
2012年,老砦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21億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億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60%,實現財政總收入1348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259萬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41.5%;國稅累積完成254萬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36.9% ;地稅累積完成2005萬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45.7%。
第一產業
老砦鎮農業產業發達,以小麥、水稻良種培育為主導農業。養殖以肉羊、豬為主,水產以河蟹、龍蝦、良種魚類為主。現代特色農業形成了以後姚、前六、東里西、晁莊為中心的特色水產養殖園區,以邊莊、許樓、西城西為中心的小麥、水稻良種特色培育基地,以劉砦、王莊、許樓、西城西村養雞示範園區和以位莊、四合、義和、老東養豬示範園區。
2012年,老砦鎮耕地面積3.54萬畝,人均耕地1.1畝,全部為水澆地,以種植水稻、小麥為主。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3216萬元,比2011年增長1.2%。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655.2公頃,總產3.62萬噸;瓜菜30公頃,總產0.0981萬噸;棉花30公頃,總產0.0096噸;種植業產值11261萬元。全年造林1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3.1%,林果總產93噸;林業產值1358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43頭,豬存欄2.74萬頭,羊存欄0.87萬隻,家禽存欄10.7萬隻,畜牧業總產值5872萬元。水產品總量9017噸,漁業總產值12753.1萬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8萬千瓦。
第二產業
老砦鎮依託湖西礦井和雙合煤礦,重點規劃兩大項目的上下游產業鏈項目以及其他相關產業,建設5000畝的集煤炭精洗、煤化工、煤電鹼、熱電、煤機服務等為一體的魚台縣湖西工業園區,將老砦打造成濟寧市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2012年老砦鎮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實現利稅21600萬元,比2011年增長41.7%。固定資產投資過億元項目3個:總投資8億元的山東省岱莊生建煤礦湖西礦井、總投資10億元的雙合煤礦和總投資3.2億元的新東化工項目。
第三產業
2012年,老砦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 3.21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11.59%;共有商業網點235個,職工746人;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0.8億元。2012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8億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11%;各項貸款餘額1.2億元,與2011年同比增長15%。[5]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老砦鎮舉辦有春節群眾文藝晚會、元宵節群眾文藝匯演和廣場舞大賽,28個村都組建了自己的文化隊伍,每逢重大節假日適時組織各村文藝隊伍進行文藝匯演。 2012年末該鎮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8處,各類文化專業戶30戶,各類圖書室20個,藏書10餘萬冊。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末,老砦鎮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1000人,專任教師60人;小學5所,在校學生1700人,專任教師12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學生3100人,專任教師8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教育經費開支1400萬元。
衛生事業
2012年末老砦鎮有鎮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魚台縣第三人民醫院),門診部(所)18個;有床位90張,固定資產總值36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46名,其中執業醫師15人,執業助理醫師14人,註冊護士27人。28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100%。
體育事業
2012年末老砦鎮有學校體育場6個,85.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3%。
廣播電視
截至2012年,老砦鎮有廣播電視台1處,有線電視用戶7280戶,入戶率98.8%。
社會保障
2012年,老砦鎮投資220萬元新建了220平方米的民生服務大廳和1000平方米計生服務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參保人員因病賠付率達到100%,五保供養率達到10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發放農村低保33.5萬元,五保戶供養9.2萬元,優撫支出23.4萬元,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47戶;投資2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了改擴建。[6]
交通運輸
公路
棗曹線省道貫穿老砦鎮境內。
1988年建成老砦客運點,日發客運汽車50班次,日均容量890餘人次。
2007年實施村村通工程,境內行政村都通了水泥路。
水路
京杭大運河依傍而過,港口建有復興河老砦作業區。千噸級船舶可直達蘇杭。
鐵路
老龍鐵路(魚台老砦至沛縣龍固)籌建中。
郵政通信
2012年末,老砦鎮有郵政局1處,郵政代辦所28處。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1.3萬份。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8個,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為63.2%,互聯網用戶普及率為30.1%。
城鎮建設
老砦鎮的小城鎮建設以"兩礦一區"為依託,通過產業聚集帶動鎮駐地發展。規劃建設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行政服務區來完善駐地功能,建設魚台經濟次中心。
2012年老砦鎮新修村級道路5800餘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排水管道4600米,安裝了路燈342盞,2012年末鎮駐地有花壇3個,綠化面積2000平方米,綠化街道3200餘米。2013年全面完成道路硬化,2014年該鎮對28個行政村進行了綠化、亮化、美化,所有村莊都建設一處健身文化廣場,鎮駐地建設一處大型中心文化廣場。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啟動了獨山社區(壓煤搬遷)和許樓社區的新型社區建設。
水利設施
建國前老砦屬於荒湖澇窪,十年九災。1965年實行稻改以來,老砦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旱澇保收的水利網絡。
截至2012年底,老砦鎮共有排灌站15處,灌溉站22處,共37處站,擔負着老砦鎮28個行政村和部隊農場共4萬多畝排灌任務。37處站共有機房93間、管理房97間;水利站樓房16間、瓦房14間;變壓器24台4350(KVA);69面電盤;70型水泵27台、50型水泵21台、30型水泵23台共71台水泵;80電機24台、55電機21台、30電機23台共3800(KW);共有職工133人。
地方文化
民情風俗
老砦鎮團民聚居,約占全鎮總人口的80%,多是1855年因黃河泛濫從鄆城、巨野遷來,在此結棚墾荒,持械自衛,歷史上形成了"魏團"和"任團"兩個團。1860年後,團民與逃荒後返回家鄉的本地土著居民產生訴訟、械鬥等衝突,挖溝隔離,相互敵視,不相來往。隨着時間的推移與觀念的轉變,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關係逐漸和解,改革開放後雙方隔閡消失。
老砦團民與故居老家的關係十分密切,其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方言俚語等有其獨特之處,與鄆城、巨野老家幾乎完全相同。清代成團立村時,有的為寄託對家鄉的懷念,特取用老家原村名作為新村莊的名稱。
方言
因老砦居民絕大多數是外地遷民,且歷史上與周圍土著居民互不往來,保留了巨野老家方言的特點,故老砦話與魚台縣內其他各地方言差異較大。
老砦話分尖團,其中有些合口字今讀洪音,魚台縣內其他各地不分尖團,相應的一些字今讀細音;老砦話分平翹舌,魚台其他各地不分;s聲母拼合口呼字讀音老砦多讀f聲母,例如"說"念"fo",而魚台縣其他各地讀sh聲母;"娘"、"貓"等字,老砦話讀陰平(第一聲),魚台其他各地讀陽平(第二聲);老砦稱"父親"為"爹",魚台其他地區叫"達達";老砦稱南瓜為"京瓜",魚台其他各地叫"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