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伏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聊齋志異·伏狐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太史某為狐所魅,病瘠。符禳既窮,乃乞假歸,冀可逃避。太史行而狐從之,大懼,無所為謀。一日止於涿,門外有鈴醫自言能伏狐,太史延之入。投以藥,則房中術也。促令服訖,入與狐交,銳不可當。狐辟易,哀而求罷,不聽,進益勇。狐展轉營脫,苦不得去。移時無聲,視之,現狐形而斃矣。
昔余鄉某生者,素有嫪毒之目,自言生平未得一快意。夜宿孤館四無鄰,忽有奔女扉未啟而已入,心知其狐,亦欣然樂就狎之。衿襦甫解,貫革直入。狐驚痛,啼聲吱然,如鷹脫韝,穿窗而出去。某猶望窗外作狎昵聲,哀喚之,冀其復回,而已寂然矣。此真討狐之猛將也!宜榜門驅狐,可以為業。
翻譯
有個太史,遭了狐祟,生了重病。求神、畫符,辦法都用盡了,仍然不見效。於是就請假回家,想逃避一下。可是太史前頭走,狐就在後面跟着,太史更加害怕,但又無計可施。
一天,他走到涿縣城門外,停下來休息。忽聽有個醫生搖着鈴走來,自己喊着能伏狐。太史命人請他來治狐。這個醫生就給了他藥,實則是房中之術。催着他吃了藥,讓他去與狐性交。太史此時性慾旺盛,狐忍受不了,要逃又逃不走,哀求作罷。太史不聽,反而越發猛烈,狐設法脫身,苦無辦法。過了會兒,聽不到狐的聲音了,一看,已經現原形死了。
早先,我們鄉里某書生,素來被看作是秦之嫪毐,自己說生平沒得到過一次滿足。一天,夜宿孤館,四面沒有鄰舍。忽然來了一個逃女,沒有開門就進屋來了。書生心想一定是個狐女,就欣然同她就寢。上床之後,衣褲未脫,就直接交歡。狐女驚喊疼痛,吱吱亂叫,忽地像老鷹脫鈎一樣從窗子裡逃走了。書生還向窗外哀求她再回來,卻早已無影無蹤了。這真是伏狐猛將,應該張榜為業。[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