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聊齋志異·偷桃

聊齋志異·偷桃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童時赴郡試(1),值春節(2)。舊例,先一日,各行商賈,彩樓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3)。余從友人戲矚(4)。是日遊人如堵。堂上四官皆赤衣(5),東西相向坐。時方稚,亦不解其何官。但聞人語嚌嘈(6),鼓吹聒耳。忽有一人,率披髮童,荷擔而上(7),似有所白;萬聲洶動,亦不聞為何語。但視堂上作笑聲。即有青衣人大聲命作劇。其人應命方興(8),問:「作何劇?」 堂上相顧數語。吏下宣問所長。答言:「能顛倒生物(9)。」吏以白官。少頃復下,命取桃子。

術人聲諾。解衣覆笥上,故作怨狀,曰:「官長殊不了了!堅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為南面者所怒(10)。奈何!」其子曰:「父已諾之,又焉辭?」術人惆悵良久,乃云:「我籌之爛熟。春初雪積,人間何處可覓? 惟王母園中(11),四時常不凋謝(12),或有之。必竊之天上,乃可。」子曰:「嘻!天可階而升乎(13)?」曰:「有術在。」乃啟笥,出繩一團,約數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擲去;繩即懸立空際,若有物以掛之。未幾,愈擲愈高,渺入雲中;手中繩亦盡。乃呼子曰:「兒來!余老憊,體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遂以繩授子,曰:「持此可登。」子受繩有難色,怨曰:「阿翁亦大憒憒(14)!如此一線之繩,欲我附之,以登萬仞之高天。倘中道斷絕骸骨何存矣!」父又強嗚拍之(15),曰:「我已失口,悔無及。煩兒一行。兒勿苦,倘竊得來,必有百金賞,當為兒娶一美婦。」子乃持索,盤旋而上,手移足隨,如蛛趁絲,漸入雲霄,不可復見。

久之,墜一桃,如碗大。術人喜,持獻公堂。堂上傳視良久,亦不知其真偽。忽而繩落地上,術人驚曰:「殆矣!上有人斷吾繩,兒將焉托!」移時,一物墮。視之,其子首也。捧而泣曰:「是必偷桃,為監者所覺。吾兒休矣!」又移時,一足落;無何,肢體紛墮,無復存者。術人大悲,一一拾置笥中而合之,曰:「老夫止此兒,日從我南北游。今承嚴命(16),不意罹此奇慘!當負去瘞之。」乃升堂而跪, 曰:「為桃故,殺吾子矣!如憐小人而助之葬,當結草以圖報耳(17)。」坐官駭詫,各有賜金。術人受而纏諸腰,乃扣笥而呼曰:「八八兒,不出謝賞,將何待?」忽一蓬頭僮首抵笥蓋而出,望北稽首,則其子也。以其術奇,故至 今猶記之。後聞白蓮教能為此術(18),意此其苗裔耶(19)?

譯文

我童年的時候,一次到濟南府參加考試,正巧遇到過春節。接舊風俗,春節的前一天,城裡的各行各業做生意的,要抬着彩樓,吹吹打打地到布政司衙門去祝賀春節,這叫做「演春」。我也跟着朋友到那裡去看熱鬧。

那天,遊人很多,人們把四面圍得像堵牆,水泄不通。大堂上坐着四位官員,身上都穿着紅袍,東西面對坐着。那時我年紀還小,也不懂得堂上是什麼官。只聽得人聲嘈雜,鼓樂喧天,震耳欲聾。忽然有一個人,領着一個披頭散髮的童子,挑着一副擔子,走上堂來,好像說了一些話,只是人聲鼎沸,也聽不見他說了些什麼,只見大堂上的人在笑。接着,就有個穿黑色衣服的衙役傳話說,讓他們演戲。那人答應了,剛要表演,又問道:「耍什麼戲法?」堂上的人相互商量了幾句,就見有個衙役走下堂來,問他有什麼拿手的好戲法。那人回答道:「我能顛倒生物的時令,生長出各種各樣的東西。」衙役回到堂上稟報後,又走下來,說叫他表演取桃子。 耍戲法的點頭答應了,脫下衣服蓋在竹箱上,故意裝出一副埋怨的樣子說:「官長們委實不明白事理,眼下冰還沒有化,叫我哪裡去取桃子呢?不去取吧,怕惹得官長生氣,這可叫我怎麼辦?」他的兒子說:「父親已經答應了,又怎麼好推辭呢?」耍戲法的人為難了一陣子,說道:「我認真想過了,眼下還是初春天氣,冰雪還未融化,在人間哪裡能找到桃子啊?只有王母娘娘那蟠桃園裡,四季如春,興許會有桃子。可是,必須到天上去偷,才能得到桃子。」兒子說:「嘻!天可以像有台階似地走上去嗎?」耍戲法的說:「我自有辦法。」說完,就打開竹箱子,從裡面取出一團繩子,大約有幾十丈長。他理出一個繩頭,向空中一拋,繩子竟然掛在半空,好像有什麼東西牽着似的。眼看着繩子不斷上升,愈升愈高,隱隱約約地升到雲端,手中的繩子也用完了。這時,他把兒子叫到身邊,說:「孩子你來,我老了,身體疲乏、笨拙,上不去,你替我走一趟吧。」接着就把繩子頭交給兒子,說:「抓着這根繩子就可登上去。」

兒子接過繩子,臉上顯出很為難的樣子,埋怨說:「爹爹真是老糊塗了,這樣一條細細的繩子,就叫我順着它爬上萬丈高天。假若中途繩子斷了,掉下來也是粉身碎骨。」父親哄着而又嚴肅地說:「我已經出口答應人家,後悔也來不及了,還是麻煩兒子去走一趟。不要怕苦,萬一能偷得來桃子,一定能得到百金的賞賜,那時我一定給你娶個漂亮的媳婦。」兒子無奈,用手拉住繩子,盤旋着向上攀去;腳隨着手向上移動,活像蜘蛛走絲網那樣,漸漸沒入雲端,看不見了。過了一會,從天上掉下一個桃子,像碗口那麼大。耍戲法的很高興,用雙手捧着桃子,獻到堂上。堂上的官員看了老半天,也說不清是真是假。這時,繩子忽然從天上落下來,耍戲法的驚惶失色地喊道:「糟了!天上有人把繩子砍斷了,我兒子可怎麼下來啊?」又過了一會兒,又掉下個東西來,一看,原來是他兒子的頭。他捧着兒子的頭哭着說:「這一定是偷桃時,被那看守人發現了,我的兒子算完了。」正哭得傷心時,從天上又掉下一隻腳來;不一會,肢體、軀幹都紛紛落下來。

耍戲法的人很是傷心,一件一件地都撿起來裝進箱子,然後加上蓋說:「老漢只有這麼個兒子,每天跟我走南闖北。如今遵照官長的嚴命,沒有料到遭到這樣的慘禍,只好把他背回去安葬。」於是,他走到堂上,跪下哀求說:「為了去偷桃子,我兒子被殺害了!大人們可憐小人,請賞給幾個錢,也好收拾兒子屍骨。日後,我死了也當報答各位官長的恩情。」 堂上的官員很驚駭,各自拿出許多銀錢賞他。他接過錢纏到腰上,從堂上走下來,用手拍打着箱子,招呼說:「八八兒啊,不趕快出來謝謝各位大人的賞錢,還等到什麼時候!」忽然,一個披頭散髮的小孩用頭頂開箱蓋,從箱子裡走出來,朝堂上叩頭。一看,原來就是他的兒子。 因為這個戲法耍得太神奇了,直到如今我還記得很深刻。後來聽人說,白蓮教能表演這個法術。我想,這可能就是他們的後人吧?

注釋

(1)童時赴郡試:童年時赴府城應試。試,此指「童試」。明清時代應試生員(秀才)的考試,稱「童生試」,簡稱「童試」。童試共分三個階段:初為縣試,錄取後參加府試,最後參加院試,錄取即為生員。郡,指濟南,當時淄川屬濟南府。 (2)春節:古時以立春為春節。 (3)「舊例」五句:指山東舊時習俗,於立春前一日的迎春活動。如《商河縣誌》(道光本)載:「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芒種春牛,迎春於東郊,里人行戶扮漁樵耕讀諸戲,結彩為樓,以五辛為春盤,飲酒簪花,啖春餅••••••」藩司,即布政使,明代為一省的行政長官,清代則為總督、巡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這裡指藩司衙門。 (4)戲矚:遊玩觀看。 (5)四官皆赤衣:《明會要》二四引《會典》、《通考》:「凡公服:••••••一至四品,緋袍。」清初服色,沿襲明制。據此,四官應為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省級官員。 (6)人語嚌(jì劑)嘈(cáo曹):人聲喧鬧。 (7)荷擔:指用擔子挑着道具。 (8)方興:方始站起。上文「似有所白」,當指跪白。 (9)顛倒生物:意思是能顛倒按季節時令所生長的植物。 (10)南面者:這裡指堂上長官。古以面南為尊,帝王或長官都坐北朝南。 (11)王母園:即西王母的蟠桃園。王母,指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古代神話中的女神。《藝文類聚》八六引《漢武故事》:「東郡獻短人,呼東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謂上曰:『西王母種桃,三千歲一為子,此兒不良也,已三過偷之矣。』後西王母下,出桃七枚,母因噉二,以五枚與帝,帝留核着前。母曰:『用此何?』上曰:『此桃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據此,後世小說遂衍化出西王母的蟠桃園。 (12)凋卸:即凋謝。卸,通「謝」,落。 (13)天可階而升乎:天可以沿着階梯爬上去嗎。《論語•子張》:「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階,梯。 (14)大憒憒(kuì kuì愧愧):太糊塗。大,通「太」。 (15)嗚拍之:撫拍哄勸他。嗚,哄兒聲。《世說新語•惑溺》:「兒見充(賈充)喜踴,充就乳母手中嗚之。」 (16)嚴命:這裡指官長的指示、訓令。嚴,本為對父親的尊稱,父命因稱「嚴命」。舊時稱地方官為父母官,所以借稱。 (17)結草以圖報:意思是死了也要報答恩惠。《左傳•宣公十五年》載,魏武子病時囑其子魏顆,一定要讓其愛妾改嫁;病危時又囑以此妾殉葬。武子死後,魏顆遵照前囑讓她改嫁了。後來魏顆與秦力士杜回交戰,見一老人結草絆倒杜回,使其得勝。夜間夢見那位老人來說,他是所嫁妾的父親,以此來報答魏顆未讓其女殉葬的恩惠。後遂以「結草」代指報恩。 (18)白蓮教:也稱「白蓮社」,是一個雜有佛道思想的民間秘密宗教組織。起源於佛教的白蓮宗。元、明、清三代常為農民起義所利用。元末紅巾軍劉福通、韓山童,明末山東巨野人徐鴻儒,均以白蓮教聚結群眾,發動起義。 (19)苗裔:遠末子孫。《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這裡指白蓮教的後世徒眾。

賞析

《偷桃》通過神態、動作、語言以及白描的手法來刻畫人物。運用了誇張、懸念、烘托渲染、抑揚結合等寫作手法。通過術人維妙維肖的表演來表現術人的才能,體現了當時卓越的民間技藝。[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