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齋志異·單道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齋志異·單道士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韓公子,邑世家。有單道士工作劇,公子愛其術,以為座上客。單與人行坐,輒忽不見。公子欲傳其法,單不肯。公子固懇之,單曰:「我非吝吾術,恐壞吾道也。所傳而君子則可,不然,有藉此以行竊者矣。公子固無慮此,然或出見美麗而悅,隱身入人閨闥,是濟惡而宣淫也。不敢從命。」公子不能強,而心怒之,陰與仆輩謀撻辱之。恐其遁匿,因以細灰布麥場上,思左道能隱形,而履處必有印跡,可隨印處急擊之。於是誘單往,使人執牛鞭立撻之。單忽不見,灰上果有履跡,左右亂擊,頃刻已迷。

公子歸,單亦至。謂諸仆曰:「吾不可復居矣!向勞服役,今且別,當有以報。」袖中出旨酒一盛,又探得餚一簋。並陳几上;陳已復探,凡十餘探,案上已滿。遂邀眾飲,俱醉,一一仍內袖中。韓聞其異,使復作劇。單于壁上畫一城,以手推撾,城門頓辟。因將囊衣篋物,悉擲門內,乃拱別曰:「我去矣!」躍身入城,城門遂合,道士頓杳。

後聞在青州市上,教兒童畫墨圈於掌,逢人戲拋之,隨所拋處,或面或衣,圈輒脫去,落印其上。又聞其善房中術,能令下部吸燒酒,盡一器。公子嘗面試之。

翻譯

韓公子,是淄川縣官宦人家的子弟。有個姓單的道士,精通變戲法。韓公子很喜歡他的法術,把他待為座上賓。單道士跟人走路或坐在一起時,常常忽然不見了。韓公子想跟他學這種隱身法,道士不肯。公子再三懇求,單道士說:「我並不是吝嗇我的法術,是恐怕傳出去後壞了我的名聲。如果我教給的是君子倒還罷了,傳給小人就不行了,會有人藉此隱身法去行竊。

公子當然不會去行竊,但你出去後,若發現誰家的姑娘媳婦漂亮,一喜歡上,就用隱身術偷進閨房,我豈不是助紂為虐,成了淫徒的幫凶了嗎?所以不敢從命!」韓公子不能強迫道士,可懷恨在心,暗地裡和僕人們商量痛打道士一頓,羞辱他一番。恐怕打他時他又使隱身法跑了,就用細灰灑在麥場上,心想,他即使用隱形術,但走過的地方必定在灰上留下痕跡,這樣就可以追着他的足跡痛打了。一切布置停當,韓公子便把單道士騙到場上,命僕人手持牛鞭快打。單道士忽然不見了,但灰上果然有鞋子走過的痕跡。僕人們四下里一頓亂打,剎那間灰土飛揚,再也找不到道士的蹤影了,韓公子只得悻悻地回家了。

過了會兒,單道士也回來了,跟伺候自已的僕人說:「我不能在這裡住了!一向有勞你們,現在要分別了,我要報答你們!」說完,從衣袖中掏出一壺美酒,又拿出一盤佳肴,都放在桌子上。擺完,又掏,共掏了十幾次,桌上的菜餚已擺滿了。於是。單道士邀請大家入座喝酒。眾人都開懷痛飲。吃喝完,單道士仍把酒壺、菜盤一一放回袖子裡。

韓公子聽說這件奇異的事後,便讓道士再變個戲法看看。單道士便在牆壁上畫了座城,畫完,用手推推城門,門竟一下子開了。單道士將衣服行李全都扔進城門裡,又向韓公子拱拱手說:「告辭了!」說完,縱身跳入城內,門立即又關上了,單道士便消失不見了。 後來,聽說有人在青州的街市上又見到單道士,見他教兒童在手掌上畫墨圈,然後逢人把手一揚,墨圈就會拋落下來,印到行人的臉上或衣服上。又聽說單道士善房中術,能讓下部吸一壺燒酒。這件事韓公子曾當面檢驗過。

注釋

[1]韓公子,邑世家:淄川韓氏,自明代韓源以來,仕宦相繼。王士《貞 烈韓孺人傳》稱:「韓為淄川著姓,自嘉靖以來,冠蓋相望。」 [2]工作劇: 指擅長幻術。 [3]道:與「術」對舉,指施此幻術應遵守的原則。 [4]濟惡而宣淫:助長作惡,而張大淫邪的行為。濟,助。宣,發揚張大。 [5]左道:邪門歪道。舊時多指未經官府認可的巫蠱、方術等。 [6]牛鞭: 耕作時趕牛用的一種鞭柄極短,鞭身特別粗長的皮鞭。 [7] 迷:謂不知所往。 [8]一盛(chéng 成):猶言一器。盛,客器。 [9]簋(guǐ軌):古盛器名,形近盂而有雙耳。 [10] 探:掏取。 [11]房中術:見本卷《伏狐》篇注。

賞析

《單道士》講的是一個姓單的道士精通戲法,一個官宦子弟韓公子與其交情甚好,要求單道士教其隱身術,但單道士不肯,後韓公子惱怒將單道士捆綁,但仍被其逃脫。文末蒲先生還提到,單道士精通房中之術,其丁丁能夠提起一壺燒酒。

《單道士》這篇文言小說集抓住了人們內心對道術的深信不移,多處運用象徵手法,把當時社會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更能讓人深刻體會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堪。以 及讓人聯想到現實生活與此有共同之處,巧妙地到達了與讀者產生共鳴的目地人的道德觀念和自身素養卻總是也提高不了,因為在這世上的人內心總有一種特殊的信念,你把握好它,它就使你不如正道,相反,即使是一念之差,它也 會讓你誤入歧途,不能自拔,這要看你是如何控制它的。

世間總有善惡之分,我們不能控制 這種局面,但是我們能夠進自我的綿薄之力,適量地去改變一下,讓善良的人多一些,兇惡 的人少一些。或許有一天善良的人感化兇惡的人,幫忙他們走入正途,讓這世間不再有善惡 之分,只有善,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會有多麼祥和,多麼完美。[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