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聊齋志異·靈官

聊齋志異·靈官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朝天觀道士某[1],喜吐納之術[2]。有翁假寓觀中,適同所好,遂為玄友[3]。居數年,每至郊祭時[4],輒先旬日而去,郊後乃返。道士疑而問之。翁日:「我兩人莫逆[5],可以實告:我狐也。郊期至,則諸神清穢,我無所容,故行遯耳[6]。」又一年,及期而去,久不復返。疑之。一日忽至。因問其故。答曰:「我幾不復見子矣!曩欲遠避,心頗怠,視陰溝甚隱,遂潛伏卷瓮下[7]。不意靈官糞除至此[8],瞥為所睹,憤欲加鞭。余懼而逃。靈官追逐甚急。至黃河上,瀕將及矣。大窘無計,竄伏溷(hùn)中。神惡其穢,始返身去。既出,臭惡沾染,不可復遊人世。

乃投水自濯訖,又蟄隱穴中,幾百日,垢濁始淨。今來相別,兼以致囑[9]:君亦宜引身他去,大劫將來,此非福地也。」言已,辭去。道士依言別徙。未幾而有甲申之變[10]。

譯文

朝天觀有一個道士,喜歡吐納法術。有一個老翁借住在他的觀中,正巧與他愛好相同,於是他倆便成了道友。住了幾年,每逢香火大會祭祀神靈的時候,老翁頭十天就走開;祭祀完了,他才回來。道士懷疑地問他,老翁說:「我們兩人已是莫逆之交,不妨與你實說。我是個狐,祭祀的時候,諸位神仙下界清理污穢,我沒處去,只好到別處去藏身。」

又一年,到了祭祀的時候,老翁又走了,這次很久沒有回來,道士很懷疑。一天他忽然回來了,道士問他是什麼原因,老翁說:「我差點見不到你了。上次祭祀時,本應照樣遠避,但又懶得走,見陰溝很隱蔽,就暫時藏在卷瓮底下。想不到靈官清除到了這裡,一下看見了我,氣得就要用鞭打我。我很害怕,急忙逃跑,靈官追我很急。到了黃河沿岸,眼看就追到水邊,我沒辦法,就一頭扎進一個大廁坑裡,靈官嫌髒,才返身走了。我爬了出來,沾了一身臭氣,不能再遊歷人世間,就到水裡洗了一下,隱藏在洞裡。過了幾百天,一身髒東西才幹淨了。今天我來告別,並且告訴你,你也應到別處去躲躲,大劫的日子就要到了,這裡不是福地。」說完,就告辭而去。

道士依照老頭的話也搬到別處去了。沒過多長時間,便發生甲申之變。

注釋

[1]朝天觀:指北京朝天宮。明宣宗朱瞻基,仿效朱元璋在南京所建朝天 宮的樣式,於宣德八年(1432)在皇城西北建成朝天宮,作為郊祀前百官習 儀之所。宮內有三清、通明、普濟等十一殿,以奉三清、上帝及諸神,又於 東西建具服殿,備臨幸。熹宗天啟六年(1626)遭火災焚毀。見《帝京景物略》卷四。 [2]吐納術;口吐濁氣,鼻吸清氣,古人叫「吐故納新」。語出《莊子•刻 意》。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養生方法,近似於深呼吸。魏晉以來,道教徒神 秘化為修煉的法術,認為吐出「死氣」,吸納「生氣」,可得長生。 [3]玄友: 道友。《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宗奉其學說。後世道教徒 之間,彼此亦以玄友相你。 [4]郊祭:舊時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種典禮。始於周代,又稱郊社或郊祀。 冬至日祭天於南郊稱「郊」,夏至日祭地於北郊稱「社」。明初定合祀天地 於大祀殿。嘉靖九年後分祀:冬至祀天圜丘,夏至祀地方丘。祀天前之六日 及七日,百宮於朝天宮習儀。見《明史•禮志》一。 [5]莫逆:意思是心意相投,無所違逆。《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 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本指對道的理解相同。後世稱志趣相投、 友情深厚的朋友為莫逆之交。 [6]行遁:走避。 [7]卷(quán 拳)瓮:小瓮。陰溝開口、入口處常以去底之小瓮為之。 [8]靈官:即王靈官。相傳名善,來徽宗時人。生前學道,死後由玉皇太 帝封為「先天主將」,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道教奉祀為護法神。道觀所 塑王靈官像,赤面,三目,被甲執鞭,是鎮守山門之神。糞除:掃除穢物。 [9]兼以致囑:此從二十四卷抄本,底本囑作祝。 [10]甲申之變,明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李自成義軍攻占北京,明亡,史稱甲申之變。清兵入京也在同年,此當兼指。

賞析

《靈官》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一篇典型的聊齋風格的故事。篇名取「靈官」,是有深刻寓意的,連這樣潛心修道的狐狸都不放過,真是極度打擊蒼生的自由。本文也同時敘述了兩人的真摯友誼,狐狸潔身自好,身有污垢,就不想再遊覽人間,潛伏好幾百天,卻依然惦記着好友,要來告別,道士也深信他說的是真的,才由此躲避了一場災難。試問人世間誰能預知禍福呢,老百姓常常無故遭殃,就是因為統治者的暴政埋下了無數不可預見的隱患。[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