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聯盟號飛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聯盟號飛船是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名詞解釋

聯盟號飛船(俄語:Союз,英語:Soyuz)是前蘇聯設計的一款載人飛船,由第一特殊設計局(即科羅廖夫設計局,現隸屬於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研製,採用一次性設計,可通過聯盟號或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其主發射場是位於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亦有少部分在俄羅斯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和法屬圭亞那太空中心發射。

該系列飛船自1960年代首飛,仍在使用。聯盟號飛船是前蘇聯繼東方號飛船與上升號飛船之後自行研製的第三款載人飛船,是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發射頻率最高,同時也是可靠性最好的載人飛船,其原設計目的是作為前蘇聯載人登月計劃中的地月往返工具,然而,由於蘇聯後來取消了登月計劃,聯盟號的活動範圍就此被限制於地球軌道。 1991年蘇聯解體後,聯盟號的製造與發射轉由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掌握,主要負責對和平號空間站與國際空間站的人員運輸、物資補給。2011年隸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飛機全線退役後,聯盟號飛船成為了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唯一運輸工具。

聯盟號飛船的改進型號眾多,其衍生出的其它航天器包括:探測器號、聯盟號T、聯盟號TM、聯盟號TMA、聯盟號MS及進步號貨運飛船等。

2018年12月3日,載有3名宇航員的「聯盟號」成功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升空,並將前往國際空間站。 [1] 2021年4月17日,俄羅斯「聯盟MS-17」載人飛船返回地球,在哈薩克斯坦卡拉干達州傑茲卡茲甘市東南147公里處成功着陸。

發展沿革

聯盟號飛船在1967~1981年共發射40艘。聯盟1~10號,載1~3人,射入地球軌道。其餘30次飛行大部分是「聯盟號」太空艙與在軌道上的「禮炮號」太空站相連;交換1名「聯盟號」乘員進入太空實驗室,進行較長時間的科學實驗。

「聯盟號」飛船首次發射是在1967年,這個階段約4年的時間。自1965年3月「上升2號」飛船飛行之後,足有2年多,蘇聯沒有進行任何載人宇宙航行,是因為蘇聯正在研製一個推力更大的運載工具——「聯盟號」飛船。

「聯盟號」宇宙飛船是一種多座位飛船,內有1個指揮艙和1個供科學實驗和宇航員休息的艙房。「聯盟號」第一次發射是在1967年4月23日,飛行目的是演練這種新的宇宙飛船各個系統的工作情況。不幸的是它釀成了一場悲劇。

當地時間2022年6月11日,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德米特里·羅戈津接受「俄羅斯24」新聞頻道採訪時稱,美國已經使用盧布支付美宇航員馬克·范德·海乘坐俄「聯盟」號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的費用。

當地時間2022年7月,根據 NASA 發布的聲明,SpaceX 和 NASA 將於 9 月 29 日之前完成 Crew-5 發射任務,這是下一次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載人航天任務。

2022年12月23日,據《衛報》報道,停靠在國際空間站的「聯盟號」飛船發生泄漏後,俄羅斯正在考慮一項「救援」計劃,向國際空間站再派遣一艘空載的航天器,將三名滯留在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接回家。

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在彈道導彈技術基本成熟的基礎上開始了載人航天飛行計劃,主要負責人是航天專家謝爾蓋·科羅廖夫。1959年初,蘇聯第一艘載人飛船開始具體設計,取名為東方號,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繞地球飛行108分鐘後,安全返回地面,拉開了載人航天的大幕。

東方號繞地球飛行成功標誌着人類向宇宙踏出了第一步、證明了載人航天的可行性,人類的宇宙航行時代即將到來。然而,東方號的設計還十分原始和簡陋,許多執行深空任務所必需的功能都尚不具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航天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後者是實現長時間滯留任務與登月任務所必備的功能。為此,蘇聯專家開始設計新一代載人飛船,這也就是聯盟號系列的由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