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肉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肉燕

肉燕又稱太平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傳統小吃,屬於閩菜系-福州菜,肉燕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福州人包括海外鄉親所衷情。

肉燕別稱扁肉燕。但是肉燕皮是由豬肉加番薯粉手工打制而成。是福州一大特色小吃,肉燕有別於福建其他地區的扁肉(扁食),兩者口感是完全不一樣的。燕皮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

基本內容

中文名:肉燕

外文名:Meat Swallow

分 類:閩菜,福州菜

口 味:咸香可口,韌而有勁

主要食材:瘦肉,肉燕皮(肉茸和番薯粉製成)

流行地區:福州十邑,寧德等地

別 名:太平燕

簡介

在福州僻街小巷,聽到一串有節奏的「嗒、嗒」之聲,循聲而去,就可尋及燕皮店。不過,要買正宗上好的燕皮,打制燕皮,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通過精細複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番薯粉(澱粉)等輔料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非常爽口。

相傳,早在明朝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區,吃多了山珍便覺流於平淡。於是,他家廚師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蕃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食,煮熟配湯吃。御史大人吃在嘴裡只覺滑嫩清脆,淳香沁人,連呼「大妙」,忙問是什麼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扁肉燕」。後扁肉燕與鴨蛋共煮,因福州話里鴨蛋與「壓亂」、「壓浪」諧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說。

"肉燕"是浦城著名的傳統食品,細而不膩,柔而脆嫩,味鮮適口,宛若燕窩,兼有葷素風味,是本縣婚喪喜慶籠席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相傳南宋真德秀囚浦城掃基時設宴,隨行廚師林阿榮(福州人)吩咐臨時廚師徐小春(其表兄,富嶺東湖人)搗魚丸,誤聽為搗肉丸,剔精肉搗醬和粉,且壓平,薄如麵皮,切絲余熟,色質晶瑩,食如燕窩。此後浦城、福州兩地相傳仿製,稱為肉燕、燕皮。[1]福州、閩清生產的燕皮掛牌"浦城上白燕皮"或"清水肉燕皮",省外出產的則稱"福建燕皮"。

浦城燕皮料精工細,剔取新鮮精瘦肉,用木錘搗成肉泥,撒上薯粉合成硬坯,用圓木棍反覆壓碾成薄片,其薄如紙,然後摺疊裁切晾乾,切成絲狀稱為"燕絲",切成片狀則稱為"燕皮"。質量最佳的燕皮,每斤約有120~130張,每張如豆腐塊大小,色白皮薄,完整元碎,不帶粉面,次等的約100張燕皮(或燕絲)包以肉餡,名"燕扁食",燕絲包以餡心,則名"燕丸"。

做法

原料配方:精肉50克,澱粉50克,糯米4千克,植物灰鹼0.5千克。

選料:選用豬後腿精肉,要現宰現用,力求新鮮。

剔肉:原料肉須剔淨筋膜、碎骨等,然後將精肉塊軟硬搭配分組(習慣上稱為坯),每坯重750~1000克。

捶肉:將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覆捶打,並加入適量糯米糊、植物鹼以增強粘性,捶打時用力要均勻有節奏,肉坯要反覆翻轉,邊捶打邊挑除細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膠狀肉泥。

制燕:將膠狀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勻地撒上薯粉,輕輕拍打壓延,直至成型,稱為鮮燕。

晾乾:將鮮燕切成寬16厘米的長條疊卷,懸掛於通風處晾乾,即成干燕皮。

產品特點:厚薄均勻,破損少,表面無明顯皺紋,富有營養,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八厘米見方的片約600張。

營養價值

荸薺潤喉去燥,清熱除煩,順氣降逆、行氣寬中、下氣除脹。

菜品特色

肉燕乍一看是皮包肉,實際它的皮大有講究,是精選豬瘦肉,用木棒一錘錘「揍」成肉茸後,放入上等甘薯粉攪拌均勻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食時頗有燕窩風味,非常爽口,故被譽為肉燕皮。

參考文獻

  1. 網紅肉燕的作法,福鼎美食說, 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