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肉蓯蓉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肉蓯蓉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肉蓯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Y.C.Ma或管花肉蓯蓉Cistanche fubulosa (Schrenk),Wight的乾燥帶鱗葉的肉質莖。多於春季苗未出土時採挖,除去花序,切段,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南朝宋時有酒酥複製法(《雷公》)。宋代增加了浸法(《聖惠方》),酒洗法、水煮製(《證類》),酒煮製(《局方》),酒蒸製(《濟生方》),焙制(《洪氏》)等炮製方法。元、明時代又有了面煨(《儒門》)、酒炒法(《普濟方》)、酥炒法(《景岳》),在煮製工藝上提出了「於銀石器中文武火煮」(《普濟方》)。清代新增了「泡淡」法(《條辨》),在酒蒸製時強調「以甑蒸之」並「忌鐵器」(《本草述》)。此時,其炮製方法已達十五六種。

【現代炮製方法】

1、肉蓯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稍浸泡,潤透,切厚片,乾燥。鹽蓯蓉須用清水漂淨鹽後,曬至七八成千,悶潤,再切片,乾燥。

2、酒蓯蓉:取肉蓯蓉片,加入黃酒拌勻,置燉罐內,密閉,隔水加熱燉透。或置適宜的容器內,蒸透,至酒完全被吸盡,表面黑色時取出,乾燥。肉蓯蓉每100kg用黃酒20kg。

【飲片性狀】

肉蓯蓉為不規則的圓形厚片;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中間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周邊呈灰黑色鱗片狀;質堅脆;氣微,味甜微苦。酒蓯蓉形如肉蓯蓉,表面黑棕色,質柔潤,味微甜,微有酒氣。

【質量標準】

肉蓯蓉含水分不得過10.0%,總灰分不得過8.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25.0%。肉蓯蓉含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總量不得少於0.30%。管花肉蓯蓉含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總量不得少於1.5%。

【炮製目的】

肉蓯蓉味甘、咸,性溫。歸腎經、大腸經。具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能。 肉蓯蓉生品以補腎止濁、滑腸通便力強,多用於腎氣不足之便秘,白濁。酒制後增強補腎助陽之力,多用於陽痿、腰痛、不孕。

【應用選擇】

1、生用 (1)腎氣不足:常與山藥、茯苓、菟絲子等同用,能補腎益精,可用於腎氣不足之遺精,遺尿。 (2)便秘:常與當歸、地黃、白芍等同用,能潤燥滑腸,可用於老人血虛腸燥之大便秘結,如蓯蓉潤腸湯(《濟生》)。 2、制用(酒蓯蓉) (1)陽痿:常與菟絲子、蛇床子、五味子、淫羊藿等同用,能補腎壯陽,可用於腎陽不足之陽痿不起等。 (2)不孕:常與當歸、熟地、肉桂、附子等同用,能溫腎暖宮,可用於沖任虛寒,宮冷不孕。 (3)腰痛:常與杜仲、續斷、菟絲子等同用,能補肝腎,強腰膝,可用於肝腎不足之腰膝疼痛,如肉蓯蓉丸(《聖惠方》)。

【現代研究】

肉蓯蓉主含甜菜鹼、甘露醇、麥角甾苷、游離氨基酸等。均系親水性成分,可在湯劑中被煎出。

現代研究表明,應用比色測定肉蓯蓉炮製品中甜菜鹼的含量,結果,生片為4.30%,酒燉片為7.52%,清燉片為9.16%,清蒸片為7.88%,浸泡片為2.47%,高壓酒燉片為7.68%,白酒燉片為5.99%。這一結果說明肉蓯蓉經加熱炮製後其甜菜鹼的含量明顯升高,溫度是其含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浸泡後幾乎損失一半,輔料中白酒炮製不如黃酒好。

通過不同方法炮製的肉蓯蓉對「陽虛」動物DNA合成率及金屬微量元素的測定表明,肉蓯蓉經蒸製均有增加DNA合成率的作用,並含有較高的與中醫「腎」密切相關的鋅、錳等元素,且製鹽大芸比淡大芸作用較強,含鋅、錳、銅、鐵量亦高,說明肉蓯蓉傳統蒸法炮製有意義,並提示鹽大芸炮製無需漂盡鹽分,洗淨直接蒸製,既可減輕煩瑣工序,又可提高臨床療效。

肉蓯蓉的最佳炮製工藝,以甜菜鹼和麥角甾苷的含量為指標,對酒燉法中的不同工藝進行正交設計,結果是加入黃酒30%、水25%、蒸燉12個小時者為最佳。這一新型工藝與北京同仁堂製藥廠的酒燉法比較,蒸燉時間縮短一半,並省去了倒罐工藝和勞力,一般藥廠均可炮製,新工藝技術參數明確,易於掌握,使肉蓯蓉飲片的質量能得以保證。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酒浸法、單蒸法、黑豆煮、蒸複製法。

2、文獻摘錄肉蓯蓉「凡使,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樣是,此偏隔人心前氣不散,令人上氣不出。凡使用,先須酒浸,並刷草了,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雷公》)。「專補腎中之水火,余無他用,若多用之能滑大腸,古人所以治虛人大便結者,用肉蓯蓉一兩,水洗出鹽味,別用淨水煮,即下大便,正取其補虛而滑腸也」(《新編》)。

【總結】

肉蓯蓉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南北朝始創酒酥制,而後有浸、蒸、焙、炙、煮、煨、炒等;輔料有酒、酥油、面等,但以單一灑炙為主,酒與酥油合炙為次。

酒製法始見於宋代,酒製品主要用於治腎氣虛,腰腳無力及一切風證(《聖惠方》),還可補不足,強目力(《普濟方》)。後世各代廣為沿用,亦為《中國藥典》收為法定的炮製方法。

肉蓯蓉淨制時要求去「浮甲」與「白膜」,《仁術便覽》云:「不去隔人心氣不散正氣不出」,近代已無此要求。肉蓯蓉有「甜蓯蓉」與「鹽蓯蓉」之別。

對鹽蓯蓉明代提出用酒浸去咸,可能成本太高,清代改用水漂去咸,水漂雖能去咸,但亦會溶去水溶性的有效成分,故而有人提出無需漂淨鹽分.洗淨即可,此說當亦在理。肉蓯蓉經過酒蒸製之後甜菜鹼的含量提高,壯陽補益作用增強,潤下作用緩和,所以酒蒸肉蓯蓉的炮製經驗是成功的,應予以充分肯定。 [1]

【炮製方法】

肉蓯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稍浸泡,潤透,切厚片,乾燥。鹽蓯蓉須用清水漂淨鹽後,曬至七八成千,悶潤,再切片,乾燥。

【飲片性狀】

肉蓯蓉為不規則的圓形厚片;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中間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周邊呈灰黑色鱗片狀;質堅脆;氣微,味甜微苦。酒蓯蓉形如肉蓯蓉,表面黑棕色,質柔潤,味微甜,微有酒氣。

【質量標準】

肉蓯蓉含水分不得過10.0%,總灰分不得過8.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25.0%。肉蓯蓉含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總量不得少於0.30%。管花肉蓯蓉含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總量不得少於1.5%。

【炮製目的】

肉蓯蓉味甘、咸,性溫。歸腎經、大腸經。具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能。肉蓯蓉生品以補腎止濁、滑腸通便力強,多用於腎氣不足之便秘,白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