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肉豆蔻(學名:Myristica fragrans)為肉豆蔻屬常綠喬木植物。小喬木;幼枝細長。該種為熱帶著名的香料和藥用植物。冬、春兩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其種仁入藥,可治虛瀉冷痢、脘腹冷痛、嘔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蟲驅除劑,治療風濕痛等。 此外,還可作調味品、工業用油原料等。肉豆蔲是一種重要的香料、藥用植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肉豆蔻
拉丁學名;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別稱;肉果、玉果
分布區域;原產馬魯古群島,熱帶地區廣泛栽培
形態特徵
小喬木;幼枝細長。葉近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側脈8-10對;葉柄長7-10毫米。雄花序長1-3厘米,無毛,着花3-20,稀1-2,小花長4-5毫米;花 被裂片3(-4),三角狀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絨毛;花葯9-12枚,線形,長約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較雄花序為長;總梗粗壯、着花1-2朵;花長6毫米,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絨毛;花梗長於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脫落後殘存通常為環形的疤痕;子房橢圓形,外面密被銹色絨毛,花柱極短,柱頭先端2裂。
果通常單生,具短柄,有時具殘存的花被片;假種皮紅色,至基部撕裂;種子卵珠形;子葉短,蜷曲,基部連合。
生長習性
喜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適宜生長的氣溫為25-30℃,抗寒性弱,在6℃時即受寒害。年降雨量應在1700-2300mm之間,忌積水。幼齡樹喜陰,成齡樹喜光。以土層深厚、鬆軟、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為宜。
地理分布
原產馬魯古群島,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台灣、廣東、雲南等地已引種試種。
栽培技術
種植技術
主要採用種子繁殖,留種應選穩產、高產、粒大、種仁飽滿、無病蟲害的優良母樹上結了的完全成熟自然裂開的果實。隨采隨播,或用濕沙貯藏。種子失水乾燥即喪失發芽力。苗床土壤要鬆軟肥沃,行株距10cm×5cm,穴播,種臍向下,保持蔭蔽濕潤,約60天發芽,至真葉將展出時蔬苗移栽。幼樹要艿蔽,苗高20-30cm時定植。在春季3-4月或秋季8-10月選陰雨天種植,行株距5m×4m,穴深寬各60cm,每穴植苗1株。
田間管理
幼樹生長緩慢,需蔭蔽,可在行間種植高杆綠肥,並勤澆水。由於冠幅大,根系淺,作純林種植時要先種植防風林帶,在颱風頻繁地區必須進行防風。每年施肥3-4次,以有機肥為主,配合化肥。幼齡期每株追施有機肥5-10kg或尿素25-50g,冬季施堆肥。以後隨樹齡增加,逐漸加施肥料。
病害防治
病害有斑點病、疫病,可用波爾多液1:1:120倍液或敵克松500倍液噴射;銹腐病、菌核病用50%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灌病穴。另有位枯病、根腐病等為害。蟲害有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出處
出自《藥性論》(《中藥大辭典》)、《名醫別錄》(《中華藥海》)
1、《本草圖經》:肉豆蔻今惟嶺南人家種之。春生苗,花實似豆蔻而圓小,皮紫緊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2、《綱目》:肉豆蔻,花結實,狀雖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顆則不同類,外有皺紋,而肉有斑纈,紋如檳榔紋,最易生蛀,惟烘乾密封,則稍可留。
性味
辛;苦;溫
歸經
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
溫中澀腸;行氣消食。主虛瀉;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1]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
注意
1、《雷公炮炙論》:凡使,勿令犯銅。
2、《本草經疏》: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宜服。
應用選方
'附方'粗體文字
1、四神丸(《證治準繩》),主治脾腎虛寒,五更瀉泄,不思飲食,或久瀉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
2、真人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按喜溫,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後重,臍腹疼痛,倦怠食少。
3、肉豆蔻丸(《太平聖惠方》),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
4、肉豆蔻散(《太平聖惠方》),治霍亂吐瀉不止。
5、舒肝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治肝氣鬱滯,兩脅刺痛,飲食無味,消化不良,嘔吐酸水,嘈雜,周身竄痛。
各家論述
1、《藥性論》: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2、《海藥本草》: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並,冷熱虛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並,以生薑湯服良。
3、《日華子本草》:調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下氣,解酒毒,治霍亂。
4、《開寶本草》: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嘔沫,冷氣,消食止泄,小兒乳霍。
5、《綱目》:暖脾胃,固大腸。
6、《本草經讀》:治精冷。
7、《本草求原》:治腎泄,上盛下虛,諸逆上沖,元陽上浮而頭痛。
8、《本草衍義》:肉豆蔻,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9、《本草衍義補遺》:肉豆蔻,溫中補脾,為丸。日華子稱其下氣,以其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駃泄。《衍義》不詳其實,謾亦因之,遂以為不可多服。
10、《藥性類明》:肉豆蔻,溫中補脾,泄痢久不已則用之,故《本草》言冷熱虛泄,久則雖熱者其氣亦虛,非概用以溫中也。
11、《本草經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故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泄瀉之要藥。[2]
12、《本草匯言》:肉豆蔻,為和平中正之品,運宿食而不傷,非若枳實、萊服子之有損真氣也;下滯氣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氣也;止泄瀉而不澀,非若訶子、罌粟殼之有兜塞掩伏而內閉邪氣也。
13、《本草正》:肉豆蔻,能固大腸,腸既固則元氣不走,脾氣自健,故曰理脾胃虛冷,而實非能補虛也。
14、《本草正義》:肉豆蔻,除寒燥濕,解結行氣,專理脾胃,頗與草果相近,則辛溫之功效本同,惟澀味較甚,並能固及大腸之滑脫,四神丸中有之。溫脾即以溫腎,是為中下兩焦之藥,與草果之專主中焦者微別。大明謂溫中下氣,開胃,解酒毒。甄權謂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謂主心腹蟲痛。皆專就寒濕一邊着想者。若濕熱郁滯而為此諸症,則必不可一例論治。故李珣又謂主脾胃虛冷虛泄。瀕湖謂暖脾胃、固大腸。要言不煩,最為精切。惟珣又謂治亦白痢,則濕熱者多,虛寒者少,不當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類,溫煦芳香,足以振動陽氣,故醒脾健運,最有近功,則所謂消食下氣,已脹泄滿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與克削破氣作一例觀。[2]
經濟價值
產地用假種皮搗碎加入涼菜或其他醃漬品中作為調味食用;種子含固體油,可供工業用油。
現代研究
藥理作用
鎮靜催眠作用
該品揮髮油中所含的甲基異丁香酚有抑制中樞神經作用,兔耳iv50mg/kg後,可見睡眠時翻正反射、痛覺反射和聽覺反射均消失,睡眠時間平均20分鐘8s,有加強戊巴比妥的安眠作用。
抗菌作用
甲基異丁香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雙球菌,MIC分別為0.4mg/ml和0.6mg/ml。馬拉巴酮B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和堅忍鏈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前兩者的MIC為1ug/ml,後者為2ug/ml,馬拉巴酮C對枯草桿菌的MIC為2ug/ml。
麻醉作用
該品揮髮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和欖香脂素對小鼠、兔、貓和狗,iv給藥後有麻醉作用。
其它作用
1、對胃腸道刺激作用:本品所含揮髮油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且具有祛風作用。少量能促進胃液的分泌和刺激胃腸蠕動,大劑量則抑制。
2、降低谷丙轉氨酶作用:另有降低大白鼠血清谷丙轉氨酶作用。毒性肉豆蔻醚對貓的LD為0.5-1.0ml/kg,sc0.12ml可引起廣泛的肝臟變性。貓服肉豆蔻粉1.9g/kg可引起半昏睡狀態,並於24小時內死亡。肉豆蔻醚和欖香脂素對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臨床應用
1、肉豆蔻散(《聖濟總錄》)治水瀉無度,腸鳴腹痛:肉豆蔻(去殼,為末)30克,生薑汁2合,白面60克。上3味,將薑汁和面作餅子,裹肉豆蔻末煨令黃熟,研為細散,每服4克。空心米飲調下,日午再服。
2、養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腎俱虛所致的虛瀉,冷痢:煨肉豆蔻、罌粟殼(蜜炙)、煨訶子肉各4.5克,白芍、白朮、當歸各15克,黨參、炙甘草各8克,肉桂、木香各3克。研為粗末,每服6克,加生薑2片,大棗1枚,水煎服。
毒性
種仁。內含多種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萜烯類,還含脂肪油,油中存在大量肉豆蔻酸。
該品用量不宜過大,過量可引起中毒,出現神昏、瞳孔散大及驚厥。人服肉豆蔻粉7.5克,可引起眩暈,甚至譫語、昏睡,大量可致死亡。
肉豆蔻補充信息: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肉豆蔻、煨肉豆蔻,煨豆蔻又能分為面裹煨、麥麩煨、滑石粉煨,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其他
杜牧的詩作:「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是詩人即將離開揚州時所作,贈別的對象是一位揚州歌妓。「豆蔻梢頭二月初」,這是形容豆蔻在二月的初春開了花,後人因此用來比喻十三四歲的青春少女。比喻十三四歲的女孩是豆蔻年華。[3]
杜牧為什麼會將十三四歲的少女比作草豆蔻,這是因為:第一,少女的容顏像剛開花的豆蔻一樣「初如芙蓉花,微紅」,正是如實的寫真。第二,草豆蔻開的花與同屬姜科的山姜開的花極其相似,籽粒也極其相似,因此人們甚至用山姜子偽裝成豆蔻子使用。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蘇頌曾引述唐代廣州司馬劉恂《嶺表錄異》的話說:「(山姜)莖葉皆姜也,但根不堪食。亦與豆蔻花相似,而微小爾。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所謂「含胎花」,是指尚未完全開放的山姜花,就像含胎欲開一樣。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