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肝經鬱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肝經鬱熱

來自中醫何老的圖片

肝經鬱熱證,中醫病證名。是指肝氣鬱滯,鬱熱內蘊,以兩脅脹痛、灼熱、煩躁易怒,口苦口乾,舌紅苔黃,脈弦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基本信息

病因 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擾,阻遏肝脈,致使肝氣失於疏泄、條達,日久化熱。

病機

郁者滯而不通,郁則氣滯,氣滯久則化熱,熱郁則升降之機失度,人體陰陽偏頗,臟腑氣血失調,而從本經部位開始出現病變。

辨證要點

脅肋脹痛、煩躁易怒,舌紅。

治法

疏肝健脾,解郁清熱。

常用中藥

白朮、柴胡、當歸、茯苓、甘草、牡丹皮、山梔、芍藥。

常見病證

肝經鬱熱型月經先期 臨床表現:經期提前,量多或少,經色紫紅,質稠有塊,經前乳房、胸脅、少腹脹痛,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法則:清肝解郁,涼血調經。

方劑:丹梔逍遙散。

常用中藥:丹皮、梔子、柴胡、當歸、芍藥、白朮、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

針灸瀉法:關元、三陰交、血海、太沖、行間、期門

肝經鬱熱型蛇串瘡

臨床表現: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伴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數。

治法:清肝火解熱毒。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中藥:龍膽草、梔子、黃芩、木通、澤瀉、車前子、 柴胡、甘草、當歸、生地、紫草、板藍根。

針灸瀉法:局部阿是穴、夾脊、行間、大敦、陽陵泉。

常用腧穴

水溝、內關、神門、太沖、行間、俠溪、外關等。

預防調護

1.保持局部乾燥、清潔。注意休息。

2.忌食辛辣肥甘厚味。[1]

參考文獻

  1. 肝經鬱熱什麼原因?, 39問醫生 , 2019-10-15 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