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肝臟炎性假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肝臟炎性假瘤
肝臟炎性假瘤
原圖鏈接

肝臟炎性假瘤(IPT)是非肝實質性細胞成分的炎性增生病變,是一種良性增生性瘤樣結節。本病可能與創傷、感染及免疫、變態反應等因素有關。該病發病以兒童多見,患者多為單發病灶,部分為多發。 [1]

病因

肝臟炎性假瘤病因仍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感染學說

臨床上IPT可有發熱白細胞升高血沉加快血漿C反應蛋白增高等炎性反應的表現。有報道復發性膽管炎伴有IPT,可推測膽管上行性感染所致的化膿性炎症過程與上述表現有關。

免疫反應學說

IPT組織學上有大量漿細胞出現,從而考慮可能是一種內源性或外源性因素所致的免疫病理反應。許多學者認為閉塞性靜脈炎變化與Riedel甲狀腺炎、特發性腹膜後纖維化和縱隔纖維化的血管改變的性質相同,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2]

英文名稱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Liver 腫瘤科 兒童
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病因不清,與創傷、感染及免疫、變態反應等有關 上腹部疼痛、間歇性發熱伴、消瘦。部分有疲勞、不適、噁心、嘔吐等

臨床表現

肝臟炎性假瘤
原圖鏈接

主要臨床表現有上腹部疼痛間歇性發熱消瘦。部分病人有疲勞、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少數病人有黃疸。部分病人右上腹部可觸及質韌、光滑的腫物,一般無肝掌、蜘蛛痣等肝硬化體徵。 [3]

檢查

1.部分患者有貧血白細胞總數輕度中度升高血沉加快血漿C反應蛋白增高,少數可有ALP、ALT、γ-GT、LDH升高,HBsAg陰性,AFP多為正常。

2.超聲檢查可見肝臟腫瘤為圓形或橢圓形腫塊,邊界清晰,Doppler為少血。如果腫塊位於肝臟表面與腹壁有炎性粘連,常可在聲像圖上發現。

3.CT掃描肝臟無硬化表現,脾臟不腫大,病變部位呈低密度影,邊界清晰,小的炎性假瘤很難與肝癌相鑑別。但注射造影劑後與血管瘤鑑別較易。

4.MRI顯示肝臟炎性假瘤的肝臟表面光滑,門靜脈不擴張,脾臟不腫大,腫瘤在T1加權像上表現為低信號,病灶附近血管無受壓、變窄、移位,T2加權像上表現為高信號且邊界清晰。選擇性肝臟血管造影對於通過上述檢查不能診斷者具有重要意義,炎性假瘤表現為無血供或無血管增生像,這一點可與肝癌相鑑別。 [4]

診斷

肝臟炎性假瘤影像學
原圖鏈接

該病無明確臨床症狀,多為B超檢查時偶然發現。炎性假瘤的最後診斷仍須病理學的診斷,手術前通過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可明確診斷。 [5]

治療

絕大多數炎性假瘤因誤診或不能排除肝癌而施行剖腹手術,故手術治療是肝臟炎性假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手術的目的是明確診斷,切除病灶。但手術方式報道多樣,原則上應根據病灶位置及範圍而定。 [6]

預後

肝臟炎性假瘤發展緩慢,症狀較輕,未見嚴重併發症及癌變,預後良好。


參考來源

  • 尤俊,林小軍,張亞奇,李錦清.   肝臟炎性假瘤的診斷和治療. 《 中華肝膽外科雜誌 》 , 2002  
  • 徐峰,徐憲虎,楊廣順.   肝臟炎性假瘤的診斷和治療. 《 VIP 》 , 1997  
  • 崔靜,張雪林.   肝臟炎性假瘤的CT及MRI徵象. 《 肝臟 》 , 2005  
  • 莫國強,潘敏強,劉學明.   肝臟炎性假瘤的聲像圖表現及隨訪觀察. 《 中國超聲醫學雜誌 》 , 2003  
  • 蔣亞平,周康榮,黃曉武.   肝臟炎性假瘤的CT和MRI診斷. 《 CNKI 》 , 1998

文獻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