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價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股票價格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股票在最初發行時,通常是按面值出售的。股票面值是指股票票面上所標明的金額。但股票在證券市場上交易時,就出現了與面值不一致的市場價格。股票價格一般是指股票在證券市場上交易時的市場價格。
股票價格的分類
股票價格有理論價格與市場價格之分。股票的理論價格不等於股票的市場價格,兩者甚至有相當大的差距。但是,股票的理論價格為預測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動趨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是股票市場價格形成的一個基礎性因素。
1、股票的市場價格
股票的市場價格即股票在股票市場上買賣的價格。股票市場可分為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因而,股票的市場價格也就有發行價格和流通價格的區分。股票的發行價格就是發行公司與證券承銷商議定的價格。股票發行價格的確定有三種情況:
(1)股票的發行價格就是股票的票面價值。
(2)股票的發行價格以股票在流通市場上的價格為基準來確定。
(3)股票的發行價格在股票面值與市場流通價格之間,通常是對原有股東有償配股時採用這種價格。國際市場上確定股票發行價格的參考公式是:
股票發行價格=市盈率還原值×40%+股息還原率×20%+每股淨值×20%+預計當年股息與一年期存款利率還原值×20%
這個公式全面地考慮了影響股票發行價格的若干因素,如利率、股息、流通市場的股票價格等,值得借鑑。
股票在流通市場上的價格,才是完全意義上的股票的市場價格,一般稱為股票市價或股票行市。股票市價表現為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等形式。
其中收盤價最重要,是分析股市行情時採用的基本數據。
2、股票的理論價格
股票代表的是持有者的股東權。這種股東權的直接經濟利益,表現為股息、紅利收入。股票的理論價格,就是為獲得這種股息、紅利收入的請求權而付出的代價,是股息資本化的表現。
靜態地看,股息收入與利息收入具有同樣的意義。投資者是把資金投資於股票還是存於銀行,這首先取決於哪一種投資的收益率高。按照等量資本獲得等量收入的理論,如果股息率高於利息率,人們對股票的需求就會增加,股票價格就會上漲,從而股息率就會下降,一直降到股息率與市場利率大體一致為止。按照這種分析,可以得出股票的理論價格公式為:
股票理論價格=股息紅利收益/市場利率
股票價格的決定因素
1、股票價值是股票價格決定的極終因素。從長期的角度上看,決定着股票價格的是股票價值,價格是圍繞着價值而波動的。從短期來說,也就必然價值與價格往往背離。只有缺乏炒作因素的大盤股,價格與價值相近的可能性大些。
2、由股市信用、市場信心決定市場信心低的時候普遍的價格走低,市場信心高漲時,普遍的價格走高。市場信心取決於政府對股市的管理、宏觀經濟狀況、股市股票供求與資金供求狀況、貨幣政策與其他的政治經濟狀況等。
3、股市中的資金量、股票量與資金的供求關係也是決定因素之一。
4、貨幣政策與市場中過剩貨幣量決定。貨幣政策決定了市場中貨幣的流動性,過剩貨幣量決定進入股市的貨幣絕對量。貨幣政策的變化還會同時影響着市場信心。
股票價格分析方法
股票價格分析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基本分析法,也稱為基本面分析方法。基本分析法就是利用豐富的統計資料,運用多種多樣的經濟指標,採用比例、動態的分析方法從研究宏觀的經濟大氣候開始,逐步開始中觀的行業興衰分析,進而根據微觀的企業經營、盈利的現狀和前景,從中對企業所發行的股票作出接近顯示現實的客觀的評價,並儘可能預測其未來的變化,作為投資者選購的依據。由於它具有比較系統的理論,受到學者們的鼓吹,成為股價分析的主流。
基本分析法是準備做長線交易的股民以及「業餘」股民所應採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因為這種分析方法是從分析股票的內在價值來入手的,而把對股票市場的大環境的分析結果擺在次位,看好一支股票時,看中的是它的內在潛力與長期發展的良好前景,所以當我們採用這種分析法來進行完預測分析並在適當的時機購入了具體的股票後,就可不必耗費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關心股票價格的實時走勢了。
股票價格指數
股票市場上每時每刻都有多種價格各異、漲跌不同的股票進行交易。用單一股票的價格顯然不能反映整個股票市場的價格變動,這就需要計算股價平均數和股票價格指數。股票市場上股票交易品種繁多,在計算股價平均數和股票價格指數時並非對所有股票進行計算,而是就樣本股票來計算。這就要求所選擇的樣本股票必須具有代表性和敏感性。代表性是指在種類繁多的股票中,既要選擇不同行業的股票,又要選擇能代表該行業股價變動趨勢的股票;敏感性是指樣本股票價格的變動能快速反映整個股市價格的升降變化。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