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肥城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肥城縣

中文名 :肥城縣

位置:山東中部、泰山西麓

肥城歷史悠久,也是革命老區。西周時肥族人散居於此,古稱肥子國,肥城因此而得名。西漢初設置肥城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肥城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古稱"君子之邑",是史聖左丘明的家鄉,商聖范蠡最後的定居之地。在近代也有着光榮的革命歷史,著名的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羅榮桓、陳光指揮的陸房戰鬥就發生在肥城。[1]

沿革

肥城縣始置於西漢。二千二百多年來,縣境為郡、為縣、為鎮代有沿革。 肥城置縣前,商(殷)時期,地域屬青州徐州所轄;西周時屬兗州所轄;春秋時期屬齊、魯兩國所轄;戰國時期歸齊國管轄;秦代為齊郡所轄。

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城縣,屬兗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轄。

東漢章帝末年(公元87~88年)撤銷肥城縣,境地分屬濟北郡盧縣、蛇邱縣和東平國富城縣。

三國魏(220~265年)至東晉(317年前)歸屬同東漢。327年(晉成帝咸和二年)後,境地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的濟北郡、東平郡分轄。

南北朝宋(420~479年),在原肥城縣故城設濟北郡,原肥城縣境地分屬盧縣、蛇邱縣和富城縣,隸屬兗州。

南北朝北魏,527年(孝昌三年)復置肥城縣,並設東濟北郡於肥城縣城。

南北朝北齊(550~577年)撤東濟北郡,併入茌平縣的濟北郡,肥城縣屬之。

南北朝北周,577年(建德六年)於肥城縣城置肥城郡

隋開皇初年,廢肥城郡,保留肥城縣,屬濟州轄,隸屬兗州。隋末,廢肥城縣,境地屬濟北郡管轄。

唐代622年(武德五年)復置肥城縣,屬東泰州轄,隸屬河南道兗州。627年(貞觀元年)撤肥城縣,境地併入博城縣。666年(乾封元年)改博城縣為乾封縣。668年(總章元年),改乾封縣復為博城縣。705年(神龍元年)再次改稱乾封縣。

五代(907~960年)境地仍屬乾封縣,隸屬兗州。

宋代(960~1279年)初屬乾封縣,後屬奉符縣、平陰縣分轄,隸屬京東西路鄆州。1115~1234年曾在舊肥城設辛寨 鎮,境地屬平陰縣、奉符縣分轄,隸屬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代1275年(至元十二年)復置肥城縣,隸屬山東東西道濟寧路。

明代1369年(洪武二年),肥城縣改屬濟南府,隸屬山東布政使司。

清代初沿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屬泰安州,隸屬山東布政使司泰武道。1735年(雍正十三年)泰安州升為泰安府,肥城縣仍屬之。

1992年撤縣,改置肥城市。屬泰安市。

人口

肥城地處山東中部、泰山西麓。1992年撤縣建市,總面積1277.3平方公里,轄11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605個村(居)民委員會,戶籍人口98.35萬人。

資源

特產豐富,肥城桃是獨有的寶貴資源,被國家命名為"中國佛桃之鄉",栽培總面積達到了10萬畝,被列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肥城也是全國和山東省重要的能源、建材基地。境內主要資源有煤炭、岩鹽、石膏、花崗岩、鉀長石、優質石灰岩和豐富的地熱資源,年產原煤600多萬噸、水泥近200萬噸、鋼材100萬噸,石橫電廠裝機總量126萬千瓦 。

視頻

肥城市桃園鎮北台村的變遷(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