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夾擠症候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肩夾擠症候群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通常發生在肩部的肩峰下滑囊(subacromial bursa)或 棘上肌肌腱處在腫脹發炎狀態下因肩部上抬動作而擠壓疼痛產生。棘上肌、肩峰下滑囊處所擁有之感覺及動作區域產生發炎、不適以及關節受限症狀,即有機會成為肩夾擠症候群。
肩峰下空間裡能壓迫或拉扯棘上肌肉纖維的地方,都能造成肩夾擠的問題出現。 但是並非要直接影響到棘上肌肉,有些也能因為圓肩姿勢造肩胛骨過於向前突出影響到肩峰下空間造成狹窄,而造成肩關節夾擠症候群的症狀出現,進一步的使肌肉無法正常運作而有痛或無力緊繃等感覺。
「肩夾擠症候群」常見於需經常將手高舉過頭的運動或職業,如:游泳、棒球選手、老師、油漆工人等,也會發生在長期姿勢不良的人身上。[1]
有哪些症狀?
1. 疼痛在肩關節周遭,有時候會到上臂。
2. 疼痛弧(Painful arc):外展抬高動作中有特定角度會感到疼痛,通常在外展的前30∘和中間60∘至120∘,避開這些角度後就不痛了。
3. 手臂水平內收時會更痛:將手掌碰觸對側肩膀,接著舉高。此姿勢通常會誘發出原本的症狀。[2]
常見原因
常見原因通常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肌肉運作失能,另一類是肩胛骨控制不佳。
一、肌肉運作失能
空格棘上肌主要是在我們往外抬起手臂時,最先把肱骨上緣往內側拉;當手臂往上抬更多時,主要的作用肌肉變成三角肌。如果肌肉沒有按照正常的順序運作,就可能造成夾擠。
- 棘上肌動太慢:隨著抬手的過程,肩峰下的空間會愈來愈小,若棘上肌收縮的太慢,會變成肌肉還沒收縮時就被夾到。
- 棘上肌失能或萎縮:也是常見的原因之一。肌肉完全沒有收縮,一旦做動作後,就會被夾到。
- 旋轉肌群負荷太大:引起肌腱發炎造成腫脹,讓肩峰下空間變得更狹窄,導致一抬手就會發生夾擠現象。
二、肩胛骨控制不佳
- 肩胛骨周圍肌肉(胸小肌、提肩胛肌)過度緊繃,使肩胛骨不在正確的位置,一旦位置跑掉,會影響到其他肌肉的作用及代償。
- 肩胛肌肉(下斜方肌、前鋸肌)控制不良,導致肩胛骨在活動時的移動速度和方向都不正確,這很容易會變成肩胛骨和肱骨一起夾擠到軟組織,引發疼痛。[3]
高風險要素
- 姿勢不良 -久坐、彎腰駝背、習慣性側睡壓迫患側、肩部肌肉柔軟度不足、運動過度產生代償等等。
- 結構異常 -長短腳、扁平足、骨盆錯位、脊柱側彎、骨折、手術後等等。
- 其他 -循環不良、無規律運動、組織沾黏、疤痕等等。
夾擠症候群位於棘上肌肌腱處以及肩峰下滑囊處,而夾擠顧名思義則是有受到空間縮小壓迫之意,意外受傷以及經常使用到此肌肉和影響此空間的習慣者皆屬於高風險族群。
肩夾擠類型
不同類型的肩夾擠 分為外肩及內肩
肩夾擠有不同的機制,依照成因不同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肩夾擠;原發性肩夾擠是直接摩擦導致的肩夾擠,旋轉肌和肩峰下滑囊因為動作反覆摩擦擠壓,引起滑囊及肌腱發炎;次發性肩夾擠又可因為位置的不同分為「外肩夾擠」、「內肩夾擠」。
診斷方式
診斷的準確度共分三個重點,包含的重點越多越仔細,診斷的準確度就高。此三個重點指常見的門診診程,若能一次到位當然是最準確的。
- 軟組織超音波檢查以及常見該肌肉力量、動作功能、症狀主述判斷。
- 核磁共振、以及電腦斷層、神經傳導檢查、肌電圖。
- 物理治療評估特殊測試、組織特性狀況判斷。
如何評估及治療
物理治療評估及治療分為三個面向:
- 身體結構:骨骼、神經肌肉筋膜等是否有位置不正確或者有損傷,必須優先修復,組織沾黏需去除、組織彈性要恢復、循環要良好、關節活動正確。
- 動作品質:確定受傷的部位所有角度動作情況,肌肉使用方式,不同環境下對動作的影響是否有改變等。
- 身體素質:肌肉力量是否足以支撐身體使用的需求、肌腱韌帶等是否足夠強韌足以支撐日常身體負荷的需求等。[4]
視頻
肩膀卡卡,肩夾擠症候群-治療篇
三個動作讓你舉手肩膀不再痛!肩夾擠症候群這樣舒緩|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35%的肩膀疼痛來自肩夾擠症候群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