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肺脹 |
肺脹,屬肺病。常繼發於肺咳、哮病等之後,因肺氣長期壅滯,肺葉恆久膨脹、不能斂降,而脹廓充胸。以胸中脹悶、咳嗽咳痰、氣短而喘為主要表現的肺系疾病。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覆發作,遷延不愈,肺脾腎三髒虛損,從而導致肺管不利,氣道不暢,肺氣壅滯,胸膺脹滿為病理改變,以喘息氣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滿,胸悶如塞,或唇甲發紺,心悸浮腫,甚至出現昏迷,喘脫為臨床特徵的病證。可見於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合併感染等疾患。
中醫認為,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導致的肺氣脹滿不能降的一種病症。臨床表現為胸廓膨滿,憋悶,喘息,氣促,咳嗽,痰多,煩躁,心悸,面色晦暗,口唇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等。早期表現為肺氣虧虛,氣陰兩虛,最後發展為陽虛。疾病遷延日久,發生痰蒙神竅、出血、喘脫等危急重症。相當於西醫學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病因
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喘息、久咳、慢性肺系疾病所引起。肺脹的發生,多因久病肺虛,痰濁瀦留,而致肺不斂降,氣還肺間,肺氣脹滿,每因復感外邪誘使病情發作或加劇。
1.氣虛氣滯
咳喘日久,損傷肺氣,如果反覆發作,由肺及腎;肺不能夠主氣而發生氣滯,腎不納氣而出現氣鬱,以導致清氣難入,淤氣難出,逆於胸中,從而發生本症狀。
2.水停痰凝
主要病因是肺腎的陽氣不足,水停痰凝,上停於肺部而成為本病。
3.正虛血淤
咳喘日久,不僅損傷肺氣,而且因為氣虛無力運血,從而導致血淤產生。總之,本症狀位在於肺,影響脾腎,後期及心。
臨床表現
喘、咳、痰、脹,即喘息氣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滿,脹悶如塞等是肺脹的證候特徵。病久可見唇甲發紺、心悸、浮腫等症。兼外邪或調治不當,其變證壞病可見昏迷、抽搐以至喘脫等。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轉歸而成,故有長期的咳嗽、咳痰、氣喘等症狀,胸肺膨脹和病變由肺及心的過程是逐漸形成的。早期除咳嗽、咳痰外,僅有疲勞或活動後有心悸氣短,隨着病程的進展,肺氣壅塞腫滿逐漸加重,叩之膨膨作響,自覺憋悶如塞,心悸氣急加重或顏面爪甲發紺;進一步發展可出現頸脈動甚,右脅下症積,下肢浮腫甚至有腹水。病變後期,喘咳上氣進一步加重,倚息不能平臥,白粘痰增多或咯黃綠色膿痰,發紺明顯,頭痛,有時煩躁不安,有時神志模糊,或嗜睡或譫語,或有肉困,震顫,抽搐,甚或出現咯血、吐血、便血等。舌質多為暗紫、紫絳,舌下脈絡瘀暗增粗。
診斷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覆發作
病程纏綿,時輕時重,經久難愈。多見於老年人。
2.常因外感而誘發
如勞倦過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誘發。
3.臨床表現
為咳逆上氣,痰多,胸中憋悶如塞,胸部膨滿,喘息,動則加劇,甚則鼻煽氣促,張口抬肩,目脹如脫,煩躁不安。胸廓隆起如桶狀,叩之呈過清音,聽診有痰鳴聲及濕口囉音,心音遙遠。病情輕重不一,每因感受外邪加甚而致伴有寒熱表證。
4.其他
日久可見心脘動悸,面唇發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嚴重者可出現喘脫,或並發懸飲、鼓脹、症積、神昏、譫語、痙厥、出血等證。
鑑別診斷
肺脹與哮病、喘病均以咳逆上氣,喘滿為主症,有其類似之處,其區別如下。
1.哮病
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常突然發病,迅速緩解,且以夜間發作多見;肺脹是包括哮病在內的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轉歸而成,每次因外感誘發為逐漸加重,經治療後逐漸緩解,發作時痰瘀阻痹的症狀較明顯,兩病有顯著的不同。
2.喘病
是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常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療的重點。但肺脹由多種慢性肺系疾病遷延不愈發展而來,喘咳上氣,僅是肺脹的一個症狀。
辨證施治
1.辨證要點
(1)肺脹的本質是標實本虛,要分清標本主次,虛實輕重。一般感邪發作時偏於標實,平時偏於本虛。標實為痰濁、瘀血,早期痰濁為主,漸而痰瘀並重,並可兼見氣滯、水飲錯雜為患。後期痰瘀壅盛,正氣虛衰,本虛與標實並重。
(2)辨臟腑陰陽肺脹的早期以氣虛或氣陰兩虛為主,病位在肺脾腎,後期氣虛及陽,以肺、腎、心為主,或陰陽兩虛。
2.治療原則
根據標本虛實,分別選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療原則。一般感邪時偏於邪實,側重祛邪為主,根據病邪的性質,分別採取祛邪宣肺(辛溫、辛涼),降氣化痰(溫化、清化),溫陽利水(通陽、淡滲),活血化瘀,甚或開竅、熄風、止血等法。平時偏於正虛,側重以扶正為主,根據臟腑陰陽的不同,分別以補養心肺,益腎健脾,或氣陰兼調,或陰陽兼顧。正氣欲脫時則應扶正固脫,救陰回陽。祛邪與扶正只有主次之分,一般相輔為用。
3.分證論治
(1)風寒內飲①證候咳逆喘滿不得臥,氣短氣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狀,胸部膨滿,惡寒,周身酸楚,或有口乾不欲飲,面色青黯,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舌苔白滑,脈浮緊。②治則溫肺散寒,降逆滌痰。③主方小青龍湯。④方藥麻黃、桂枝、乾薑、細辛、半夏、甘草、白芍、五味子。
若咳而上氣,喉中如有水雞聲,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黃湯。若飲郁化熱,煩躁而喘,脈浮,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兼清鬱熱。
(2)痰熱郁肺①證候咳逆喘息氣粗,痰黃或白,黏稠難咯,胸滿煩躁,目脹睛突,或發熱汗出,或微惡寒,溲黃便干,口渴欲飲,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②治則清肺泄熱,降逆平喘。③主方越婢加半夏湯。④方藥麻黃、石膏、半夏、生薑、甘草、大棗。
若痰熱內盛,痰膠黏不易咯出,加魚腥草、黃芩、瓜蔞皮、貝母、海蛤粉;痰熱內盛亦可用桑白皮湯。痰熱壅結,便秘腹滿者,加大黃、風化硝。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者,加射干、葶藶子。若痰熱傷津,口乾舌燥,加花粉、知母、麥冬。
(3)痰瘀阻肺①證候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間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胸部膨滿,憋悶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發紺,舌質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膩或濁膩,脈弦滑。②治則滌痰祛瘀,瀉肺平喘。③主方葶藶大棗瀉肺湯合桂枝茯苓丸。④方藥葶藶子、大棗、桂枝、茯苓、丹皮、赤芍。
痰多可加三子養親湯化痰下氣平喘。本證亦可用蘇子降氣湯加紅花、丹參等。若腑氣不利,大便不暢者,加大黃、厚朴。
(4)痰蒙神竅①證候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識矇矓,譫妄,煩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線,或肢體困動,抽搐,舌質暗紅或淡紫,或紫絳,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數。②治則滌痰開竅。③主方滌痰湯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④方藥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膽南星、橘紅、枳實、菖蒲、人參。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清心開竅。
若舌苔白膩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膽南星,開竅可用蘇合香丸。若痰熱內盛,身熱,煩躁,譫語,神昏,舌紅苔黃者,加黃芩、桑白皮、葶藶子、天竺黃、竹瀝。熱結大腸,腑氣不通者,加大黃、風化硝,或用涼膈散或增液承氣湯。若痰熱引動肝風而有抽搐者,加鈎藤、全蠍、羚羊角粉。唇甲發紺,瘀血明者,加紅花、桃仁、水蛭。如熱傷血絡,見皮膚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鮮者,配清熱涼血止血藥,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黃等;如血色晦暗,肢冷,舌淡胖,脈沉微,為陽虛不統,氣不攝血者,配溫經攝血藥,如炮姜、側柏炭、童便或黃土湯、柏葉湯。
(5)肺腎氣虛①證候呼吸淺短難續,咳聲低怯,胸滿短氣,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潤,脈沉細無力。②治則補肺納腎,降氣平喘。③主方補虛湯合參蛤散。④方藥人參、黃芪、茯苓、甘草、蛤蚧、五味子、乾薑、半夏、厚朴、陳皮。還可加桃仁、川芎、水蛭。
若肺虛有寒,怕冷,舌質淡,加桂枝、細辛。兼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知母;如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等喘脫危象者,急加參附湯送服蛤蚧粉或黑錫丹。另參附、生脈、參麥、參附青注射液也可酌情選用。
(6)陽虛水泛①證候面浮,下肢腫,甚或一身悉腫,脘痞腹脹,或腹滿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臥,咳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沉虛數或結代。②治則溫陽化飲利水。③主方真武湯合五苓散。④方藥附子、桂枝、茯苓、白朮、豬苓、澤瀉、生薑、白芍。還可加紅花、赤芍、澤蘭、益母草、北五加皮。
水腫勢劇,上漬心肺,心悸喘滿,倚息不得臥,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藶子。
參考來源
[[Category:{|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肺脹
|-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肺脹,屬肺病。常繼發於肺咳、哮病等之後,因肺氣長期壅滯,肺葉恆久膨脹、不能斂降,而脹廓充胸。以胸中脹悶、咳嗽咳痰、氣短而喘為主要表現的肺系疾病。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覆發作,遷延不愈,肺脾腎三髒虛損,從而導致肺管不利,氣道不暢,肺氣壅滯,胸膺脹滿為病理改變,以喘息氣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滿,胸悶如塞,或唇甲發紺,心悸浮腫,甚至出現昏迷,喘脫為臨床特徵的病證。可見於肺炎、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合併感染等疾患。
中醫認為,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導致的肺氣脹滿不能降的一種病症。臨床表現為胸廓膨滿,憋悶,喘息,氣促,咳嗽,痰多,煩躁,心悸,面色晦暗,口唇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等。早期表現為肺氣虧虛,氣陰兩虛,最後發展為陽虛。疾病遷延日久,發生痰蒙神竅、出血、喘脫等危急重症。相當於西醫學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病因
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喘息、久咳、慢性肺系疾病所引起。肺脹的發生,多因久病肺虛,痰濁瀦留,而致肺不斂降,氣還肺間,肺氣脹滿,每因復感外邪誘使病情發作或加劇。
1.氣虛氣滯
咳喘日久,損傷肺氣,如果反覆發作,由肺及腎;肺不能夠主氣而發生氣滯,腎不納氣而出現氣鬱,以導致清氣難入,淤氣難出,逆於胸中,從而發生本症狀。
2.水停痰凝
主要病因是肺腎的陽氣不足,水停痰凝,上停於肺部而成為本病。
3.正虛血淤
咳喘日久,不僅損傷肺氣,而且因為氣虛無力運血,從而導致血淤產生。總之,本症狀位在於肺,影響脾腎,後期及心。
臨床表現
喘、咳、痰、脹,即喘息氣促,咳嗽,咳痰,胸部膨滿,脹悶如塞等是肺脹的證候特徵。病久可見唇甲發紺、心悸、浮腫等症。兼外邪或調治不當,其變證壞病可見昏迷、抽搐以至喘脫等。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轉歸而成,故有長期的咳嗽、咳痰、氣喘等症狀,胸肺膨脹和病變由肺及心的過程是逐漸形成的。早期除咳嗽、咳痰外,僅有疲勞或活動後有心悸氣短,隨着病程的進展,肺氣壅塞腫滿逐漸加重,叩之膨膨作響,自覺憋悶如塞,心悸氣急加重或顏面爪甲發紺;進一步發展可出現頸脈動甚,右脅下症積,下肢浮腫甚至有腹水。病變後期,喘咳上氣進一步加重,倚息不能平臥,白粘痰增多或咯黃綠色膿痰,發紺明顯,頭痛,有時煩躁不安,有時神志模糊,或嗜睡或譫語,或有肉困,震顫,抽搐,甚或出現咯血、吐血、便血等。舌質多為暗紫、紫絳,舌下脈絡瘀暗增粗。
診斷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覆發作
病程纏綿,時輕時重,經久難愈。多見於老年人。
2.常因外感而誘發
如勞倦過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誘發。
3.臨床表現
為咳逆上氣,痰多,胸中憋悶如塞,胸部膨滿,喘息,動則加劇,甚則鼻煽氣促,張口抬肩,目脹如脫,煩躁不安。胸廓隆起如桶狀,叩之呈過清音,聽診有痰鳴聲及濕口囉音,心音遙遠。病情輕重不一,每因感受外邪加甚而致伴有寒熱表證。
4.其他
日久可見心脘動悸,面唇發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嚴重者可出現喘脫,或並發懸飲、鼓脹、症積、神昏、譫語、痙厥、出血等證。
鑑別診斷
肺脹與哮病、喘病均以咳逆上氣,喘滿為主症,有其類似之處,其區別如下。
1.哮病
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常突然發病,迅速緩解,且以夜間發作多見;肺脹是包括哮病在內的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轉歸而成,每次因外感誘發為逐漸加重,經治療後逐漸緩解,發作時痰瘀阻痹的症狀較明顯,兩病有顯著的不同。
2.喘病
是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常為某些疾病的重要主症和治療的重點。但肺脹由多種慢性肺系疾病遷延不愈發展而來,喘咳上氣,僅是肺脹的一個症狀。
辨證施治
1.辨證要點
(1)肺脹的本質是標實本虛,要分清標本主次,虛實輕重。一般感邪發作時偏於標實,平時偏於本虛。標實為痰濁、瘀血,早期痰濁為主,漸而痰瘀並重,並可兼見氣滯、水飲錯雜為患。後期痰瘀壅盛,正氣虛衰,本虛與標實並重。
(2)辨臟腑陰陽肺脹的早期以氣虛或氣陰兩虛為主,病位在肺脾腎,後期氣虛及陽,以肺、腎、心為主,或陰陽兩虛。
2.治療原則
根據標本虛實,分別選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療原則。一般感邪時偏於邪實,側重祛邪為主,根據病邪的性質,分別採取祛邪宣肺(辛溫、辛涼),降氣化痰(溫化、清化),溫陽利水(通陽、淡滲),活血化瘀,甚或開竅、熄風、止血等法。平時偏於正虛,側重以扶正為主,根據臟腑陰陽的不同,分別以補養心肺,益腎健脾,或氣陰兼調,或陰陽兼顧。正氣欲脫時則應扶正固脫,救陰回陽。祛邪與扶正只有主次之分,一般相輔為用。
3.分證論治
(1)風寒內飲①證候咳逆喘滿不得臥,氣短氣急,咳痰白稀,呈泡沫狀,胸部膨滿,惡寒,周身酸楚,或有口乾不欲飲,面色青黯,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舌苔白滑,脈浮緊。②治則溫肺散寒,降逆滌痰。③主方小青龍湯。④方藥麻黃、桂枝、乾薑、細辛、半夏、甘草、白芍、五味子。
若咳而上氣,喉中如有水雞聲,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黃湯。若飲郁化熱,煩躁而喘,脈浮,用小青龍加石膏湯兼清鬱熱。
(2)痰熱郁肺①證候咳逆喘息氣粗,痰黃或白,黏稠難咯,胸滿煩躁,目脹睛突,或發熱汗出,或微惡寒,溲黃便干,口渴欲飲,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②治則清肺泄熱,降逆平喘。③主方越婢加半夏湯。④方藥麻黃、石膏、半夏、生薑、甘草、大棗。
若痰熱內盛,痰膠黏不易咯出,加魚腥草、黃芩、瓜蔞皮、貝母、海蛤粉;痰熱內盛亦可用桑白皮湯。痰熱壅結,便秘腹滿者,加大黃、風化硝。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者,加射干、葶藶子。若痰熱傷津,口乾舌燥,加花粉、知母、麥冬。
(3)痰瘀阻肺①證候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間痰鳴,喘息不能平臥,胸部膨滿,憋悶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發紺,舌質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膩或濁膩,脈弦滑。②治則滌痰祛瘀,瀉肺平喘。③主方葶藶大棗瀉肺湯合桂枝茯苓丸。④方藥葶藶子、大棗、桂枝、茯苓、丹皮、赤芍。
痰多可加三子養親湯化痰下氣平喘。本證亦可用蘇子降氣湯加紅花、丹參等。若腑氣不利,大便不暢者,加大黃、厚朴。
(4)痰蒙神竅①證候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識矇矓,譫妄,煩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線,或肢體困動,抽搐,舌質暗紅或淡紫,或紫絳,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數。②治則滌痰開竅。③主方滌痰湯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④方藥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膽南星、橘紅、枳實、菖蒲、人參。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清心開竅。
若舌苔白膩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膽南星,開竅可用蘇合香丸。若痰熱內盛,身熱,煩躁,譫語,神昏,舌紅苔黃者,加黃芩、桑白皮、葶藶子、天竺黃、竹瀝。熱結大腸,腑氣不通者,加大黃、風化硝,或用涼膈散或增液承氣湯。若痰熱引動肝風而有抽搐者,加鈎藤、全蠍、羚羊角粉。唇甲發紺,瘀血明者,加紅花、桃仁、水蛭。如熱傷血絡,見皮膚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鮮者,配清熱涼血止血藥,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黃等;如血色晦暗,肢冷,舌淡胖,脈沉微,為陽虛不統,氣不攝血者,配溫經攝血藥,如炮姜、側柏炭、童便或黃土湯、柏葉湯。
(5)肺腎氣虛①證候呼吸淺短難續,咳聲低怯,胸滿短氣,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潤,脈沉細無力。②治則補肺納腎,降氣平喘。③主方補虛湯合參蛤散。④方藥人參、黃芪、茯苓、甘草、蛤蚧、五味子、乾薑、半夏、厚朴、陳皮。還可加桃仁、川芎、水蛭。
若肺虛有寒,怕冷,舌質淡,加桂枝、細辛。兼陰傷,低熱,舌紅苔少,加麥冬、玉竹、知母;如見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微欲絕等喘脫危象者,急加參附湯送服蛤蚧粉或黑錫丹。另參附、生脈、參麥、參附青注射液也可酌情選用。
(6)陽虛水泛①證候面浮,下肢腫,甚或一身悉腫,脘痞腹脹,或腹滿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臥,咳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沉虛數或結代。②治則溫陽化飲利水。③主方真武湯合五苓散。④方藥附子、桂枝、茯苓、白朮、豬苓、澤瀉、生薑、白芍。還可加紅花、赤芍、澤蘭、益母草、北五加皮。
水腫勢劇,上漬心肺,心悸喘滿,倚息不得臥,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