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腎茶 腎茶,唇形科腎茶屬又名貓須草、貓須公、 苞須花,"牙努秒"。屬於唇形科腎茶屬。多年生草本。莖枝方柱形,節稍膨大,老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縱皺紋或縱溝,斷面木質,周圍黃白色,中央髓部白色;嫩枝對生於節上,紫褐色或紫紅色,被短小柔毛。[1]

目錄

形態特徵

腎茶多年生直立草本。四棱形,具淺槽及細條紋,被倒向短柔毛莖被短柔毛。葉對生,有柄;葉片紙質,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或稍鈍頭,基部闊楔尖,兩面被短柔毛,邊緣有齒缺。夏、秋季開花,腎茶輪傘花序6花,在主莖及側枝頂端組成具總梗長8-12厘米的總狀花序;苞片圓卵形,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驟尖,全緣,具平行的縱向脈,上面無毛,下面密被短柔毛,邊緣具小緣毛;花梗長達5毫米,與序軸密被短柔毛。腎茶花淡紫色或白色,排成頂生總狀花序,此花序系由多個輪傘花序複合而成,萼鐘形,結果時增大,被微柔毛和腺點,檐部二唇形,上唇圓形,下唇4裂,2中裂片顯然較長,腎茶均芒尖,花冠被微柔毛,管狹圓筒狀,冠檐上唇闊大,伸展,下唇直立,較狹;雄蕊4枚,生於喉部,花絲伸出花冠之外,形似貓須。小堅果卵形,深褐色,表面有網紋。[2]

生長環境

腎茶生海拔950-1050米的林中空曠草地及林緣,生於陽光充足的林下、溝邊濕潤處。有時栽培。[3]


功效與作用

腎茶含硫酸鈣、未知有機酸的鈣鹽和鉀鹽、揮髮油、皂甙、已糖、葡萄糖醛酸等。葉含內消旋肌醇。味甘淡微苦、性寒。能清熱去濕、排石利水。可治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性關節炎。 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的作用,還可祛除體內濕氣,可用於輔助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腎茶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有利於補充因排尿時丟失的電解質。[4]

栽培技術

腎茶扦插:選擇兩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枝條製作插條,將插條定植於穴中,並填入拌有馬糞的土,回填1/3時澆水,待水完全滲透後繼續填土至,扦插後要要保持基質濕潤,還要有一定的蔭蔽度,不宜接觸強光暴曬,約2周後即可生根。移栽時要對地面澆一次透水後再起苗,再在種植地上開穴移栽。株行距在30×30厘米為宜,將幼苗扶正栽入穴內,要注意將根系舒展開,不要將其扭曲在一起,以免影響到它的成活率,覆土後澆足定根水即可。每次除草後要適當的進行追肥,以腐熟的廄肥或人畜糞尿等有機肥為好。[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