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膽囊收縮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膽囊收縮素(CCK),是1928年由Ivy和oldbers發現並命名的一種由胃腸道粘膜I細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其作用是刺激胰腺分泌和膽囊收縮,增強小腸和結腸運動,抑制胃排空,增強幽門括約肌收縮,鬆弛Oddi括約肌,促進胰腺外分泌部的生長。

背景介紹

1978年研究發現,CCK能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且含量大於小腸內含量,存在於皮層額葉皮層梨狀區、尾核、[[]]海馬、丘腦、下丘腦、小腦和間腦。CCK在血中很快降解,其半衰期約3分鐘。(即說明需要不斷的分泌)具多種生物作用,主要為刺激胰酶分泌與合成,增強胰碳酸氫鹽分泌和胃排空,刺激膽囊收縮與奧狄氏括約肌鬆弛,還可興奮肝膽汁分泌,調節小腸、結腸運動,可作為飽感因素調節攝食。

發表在今年2004年1月號美國《AJP -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美國胃腸與肝生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膽囊收縮素在調節協調胃腸活動方面起作用,是進食量控制的重要介質。

約翰霍普金斯學醫學院的Moran TH博士指出,在進餐時,攝入的營養物質在胃內聚集,並逐漸進入小腸。攝入的營養物質會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從而促進總的消化過程進行。

研究人員指出,在進食過程中,會釋放各種神經肽和神經遞質,進一步協調胃腸道分泌和運動,最終導致飽腹感和停止進食。其中膽囊收縮素是一種腦/腸激素,食物攝入促進其分泌。

Moran博士認,膽囊收縮素在調節協調胃腸活動方面起多種作用,是進食量控制的重要介質。

基本簡介

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CCK),是一種神經肽,它主要是在細胞體內合成,其前體是由130個氨基酸組成,經過翻譯後加工可產生CCK39、CCK33、CCK8和CCK4等活性肽片段。CCK受體分兩個亞型,即CCKA和CCKB受體,CCKA受體分布於外周,而CCKB受體分布於大腦皮質、紋狀體等。

內容介紹

膽囊收縮素又稱縮膽囊素,是從豬小腸提取物中分離出來的、由33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具刺激膽囊收縮和興奮胰酶分泌的作用。於1928年、1943年被證明並提純。天然CCK化學結構有多種,有CCK-33,CCK-39,CCK-58,以及從山羊和人小腦中分離出一種8肽CCK等。含CCK的細胞存在於哺乳動物十二指腸和空腸粘膜,其細胞與人腸細胞同。1978年有人發現,CCK還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且含量大於小腸內含量,存在於皮層額葉、皮層梨狀區、尾核、海馬、丘腦、下丘腦、小腦和間腦。CCK在血中很快降解,其半衰期約3分鐘。具多種生物作用,主要為刺激胰酶分泌與合成,增強胰碳酸氫鹽分泌,刺激膽囊收縮與奧狄氏括約肌鬆弛,還可興奮肝膽汁分泌,調節小腸、結腸運動,也可作為飽感因素調節攝食。

在消化道方面,它能刺激膽囊收縮,促進歐迪氏(oddi)括約肌舒張,刺激胰酶的分泌,參與胃腸運動功能的調節等作用。70年代以來發現膽囊收縮素還廣泛存在於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它表現有抑制攝食行為、降低體溫和對疼痛的調製作用,即對抗嗎啡和內啡肽的鎮痛效應;影響腦內多巴胺和垂體前葉多種激素的釋放,另外它還有抗休克作用及信號傳遞與記憶作用。

研究發現

1928年由芝加哥的Ivy和Oldberg發現的,他們觀察到小腸提取物注射到動物體內,可引起膽囊收縮,因此將之命為膽囊收縮素。

1943年英國的Harper和Rapper等又發現,給狗注射小腸提取物,可以刺激胰腺分泌,並稱之為促進胰酶素。

1964年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Mutt和Jorpes發現它們完全是同一種物質,故命名為CCK-PZ。

此後不久,Vanderhaeghen在脊椎動物腦內發現了CCK樣免疫活性物質,繼而由Dockray等從羊腦中成功地分離出該成分,從而證明CCK是一種新的腦-腸肽類物質,研究發現,CCK不僅作用於消化系統,而且還具有中樞功能。

主要作用

消化系統 CCK是胰酶合成和釋放的強效刺激劑,且腸促胰泌素和CCK在外分泌胰酶上有彼此增強的作用,聯合使用這兩種激素,HCO3-和酶的最大分泌反應要比各自單獨使用大。

CCK抑制促胃泌素對胃酸分泌的刺激作用,然而,CCK本身卻是胃分泌的弱刺激劑,也可刺激肝膽汁流及十二指腸Brunner腺的分泌。

CCK對胰外分泌有營養作用,可導致肥大和增生,在胰腺內分泌方面,CCK引起胰島素和高血糖素的釋放。

胃腸道動力 CCK受體存在於整個胃腸道,並且存在於胃、膽囊、小腸和結腸的平滑肌上,因而CCK不僅具有刺激胰、膽分泌的生理作用,而且亦能調節胃腸運動,

CCK刺激膽囊收縮,胃和腸的運動,抑制食道下段括約肌及Oddi氏括約肌的收縮,CCK是餐後膽囊收縮的主要刺激劑,也是誘導膽囊收縮中最強有力的。膽囊體積與血漿CCK之間呈明顯負相關(在對人和狗的實驗中均得到證明)。

CCK的反饋抑制可能受到腸內胰蛋白酶的調控,但僅在大鼠的實驗中證實,此外,也有人認為膽汁中的活性成分膽鹽,也有CCK分泌的作用。

CCK可提高整個小腸的運動機能,但它抑制食管下端括約機收縮,並抑制Oddi氏括約肌的收縮,小劑量的CCK有刺激狗胃酸分泌的作用,而大劑量卻抑制之。

當一定量的食物進入胃腸道後,引起CCK的釋放,可刺激抑制胃排空的迷走神經傳信纖維,將信息傳達到腦,通過中樞作用抑制攝食和胃排空,從而延緩食物繼續進入腸道的過程,以利於消化吸收。這時如果注射CCK受體拮抗劑或選擇性地損壞迷走神經的傳入纖維,均可阻斷CCK的這一作用。另一方面,CCK又可促使胰酶和膽鹽分泌,以分解小腸中的食物,CCK的這一種雙重作用說明,腦和腸的功能是統一協調的,它使消化過程中食物入腸和腸中消化兩個步驟相互銜接和配合。[1]

名詞解釋

膽囊收縮素(CCK)是由小腸粘膜I細胞釋放的一種肽類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進胰腺腺泡分泌各種消化酶,促膽囊收縮,排出膽汁,對水和HCO3-的促分泌作用較弱。CCK還可作用於迷走神經傳入纖維,通過迷走——迷走反射刺激胰酶分泌。CCK通過激活磷脂酰基醇系統,在Ca2+介導下對胰腺起作用。CCK與胰泌素具有協同作用。

進食後,蛋白質水解產物可刺激小腸粘膜釋放一種膽囊收縮素釋放肽,刺激小腸粘膜I細胞分泌CCK。引起CCK分泌的因子由強到弱為:蛋白質分解產物、脂肪酸鹽、HCl、脂肪,糖沒有作用。此外,胰島素能夠增強膽囊收縮素的促澱粉酶分泌效應。

小腸粘膜分泌膽囊收縮素釋放肽對胰蛋白酶十分敏感,胰蛋白酶可使CCK釋放肽失活,因此在CCK釋放肽引起CCK釋放和胰酶分泌增加之後,胰蛋白酶又會使其失去活性,從而反饋性的抑制了CCK和胰酶的進一步分泌。胰酶分泌的反饋性調節的生理意義在於能夠防止胰酶分泌過量。我把胃泌素、胰泌素、膽囊收縮素的相互作用及在消化中的作用總結成下表:

減少胰蛋白酶的分泌,也就是說在飲食上減少吃,由牛、羊、豬的內臟和部分乾果和蔬菜。這也是為什麼喜歡吃動物內臟和乾果的人越吃越想吃。[2]

作用原理

通過特效食物和身體內的各種酶的複合作用,幫助分解出蛋白質分解產物、脂肪酸鹽、HCl等刺激CCK(膽囊收縮素)分泌的分解因子,刺激下丘腦內側,產生大量的飽腹信號。

CCK在血中很容易被降解,以失去活性,其半衰期約3分鐘。這時需要抑制胰蛋白酶的分泌,並持續的分解CCK分解因子刺激CCK的分泌,讓飽腹信號持續刺激小丘腦。並作用於攝食中樞(FeedingCenter)神經抑制食慾的產生。

相關研究

參考值 由於CCK不容易被125I標記,且很難獲得CCK特異性抗體,CCK的放射免疫測定方法在最近十幾年才逐漸開展起來。且各家報道結果相差較大,天津醫學院報道正常人空腹血漿CCK為30~300ng/L。最近Walsh報告,正常健康人空腹血漿CCK含量低於0.2pmol/L,進餐後CCK8和CCK33均明顯增多,餐後45min為1.1pmol/L。Liddle測定空腹血漿CCK為0.9±0.15pmol/L,餐後15min升至6.0±1.6pmol/L。正常人腦脊液中CCK含量為33.6±3.6ng/L。

臨床意義 增高:見於慢性胰腺炎患者,這是由於慢性胰腺炎患者胰酶分泌減少,對縮膽囊素反饋抑制的消失或減弱所致,此外胰腺管阻塞患者,胰功能不全,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患者,縮膽囊素的水平均高於正常。結腸過敏症,小腸粘膜病變時,非熱帶性期潑盧病的吸收不良均可增高。 飢餓導致膽囊收縮素高 據曼徹斯特大學的最新研究,體重下降其實就是免疫系統與寄生蟲作戰的小「詭計」,能夠幫助機體更快地排出寄生蟲。研究人員對一些志願者進食之後的情況進行測試時發現,一名志願者的膽囊收縮素水平比其他人高出非常多,膽囊收縮素的多少能控制進食量,膽囊收縮素高意味着機體將產生飽腹感,變得不想吃東西、食欲不振、體重變輕等各種狀況。研究人員對他進行了進一步檢查之後發現,原來這名男子最近度假時感染上了腸胃寄生蟲。

曼徹斯特大學免疫學小組和炎症修復研究所利用小白鼠做了研究。研究發現,感染旋毛形線蟲(腸胃寄生蟲的一種)的小白鼠,其免疫系統在對抗寄生蟲這場「戰役」中主要通過兩大武器:膽囊收縮素和瘦素這兩種免疫介質的相互配合。膽囊收縮素能控制進食量,減少進食、降低體重和脂肪儲備。

實驗中感染寄生蟲的小白鼠,其免疫系統的「軍工廠」——輔助性T細胞會幫助製造更多的膽囊收縮素,其造成的飢餓引起連鎖反應,脂肪減少導致脂肪產生的瘦素減少,而後者直接影響對來自寄生蟲的刺激作出反應,幫助小鼠排出寄生蟲。為檢測瘦素的減少是否有益,研究人員人工恢復了感染小鼠體內的瘦素含量。而結果是,這樣的小白鼠體內,免疫系統沒有做出完美的「戰術安排」,排出體內的寄生蟲用了更久的時間。

參考文獻